矢津昌永《世界地理》序

矢津昌永《世界地理》序是一篇創作於清代的散文,其作者是吳汝綸,說的是作者旅遊路上的所感。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矢津昌永《世界地理》序創作年代:清代作者:吳汝綸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矢津昌永《世界地理》序(1)矢津君去年游吾國,出所著《世界地理》書贈余,余倩學徒曉東文者譯之(2),久而未出。今來日本,則矢津君已諈諉兒子啟孫譯竟(3),而屬余為序。西學日新,後出者勝,矢津君地理學名家,所著書甚多,此編其後出者也。蓋今世界能分土立名字者,六十有一國,矢津君皆能言其地域風俗物產。若國強弱,大率強者進取,弱者無如何,強者雖小必興,弱者雖大必削;強者長駕遠撫,弱者捧土地權利以贈送人;其尤冤苦,則弱者不自保,強者遙領之,謂之“領土”(4)。偉哉!飛列濱、特蘭斯窪爾(5),彈刃之地耳,不甘為人領,奮起以犯強大國之鋒(6),雖勢不敵,要盡國雄也。特人喋血三載(7),竭強國智力所極,僅乃伏從之。嗚乎,烈哉!惜其起撮土,不足自副其志,使特之君長若將率得席可為之勢(8),有所憑藉,其所就可量也哉?印度、埃及故大國(9),後皆為他國領土,搖手轉足不得。悲夫!悲夫!當其勢之未變,彼故安坐拱默,自謂無患也,夫庸知刀俎之日伺其側乎(10)!然使其時得如特之君相者持之,吾又知其必有異也。強弱之勢,夫豈不以人乎哉?痛乎!悲夫!壬寅秋七月。

作品注釋

(1)矢津昌永:日本地理學家,當時在日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授。《世界地理》:原名《世界地理學》,1902年由吳啟孫(吳汝綸之子,當時正在日本留學)譯成中文在東京出版。北京圖書館有藏。(2)倩:請。(3)諈諉(chuíwěi):以事相囑託。(4)領土:領地,屬地,即殖民地。(5)飛列濱:即菲律賓,1565年被西班牙侵占,1896年曾爆發革命,1898年6月12日宣告獨立,但不久又被美國占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淪於日本之手,戰後重新獨立。特蘭斯窪爾:亦作脫蘭斯哇爾、脫蘭士窪,現譯作德蘭士瓦。1889年,當地人民進行了反占領的鬥爭,失敗後,1902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來成為南非東北部的一個省。(6)鋒:刀鋒,此處指武力。(7)特人:指上文所說的特蘭斯窪爾人民。喋血:血流遍地,形容死傷之多。(8)若:以及。席:依靠。(9)印度:十六世紀起,葡萄牙、法國、英國等相繼侵入,1600年起,英國逐步建立殖民據點,1849年占領全境。埃及:1882年被英國侵占。(10)刀俎:刀和砧板,宰割工具。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寫於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作者去日本考察教育時。文章借談世界地理,譴責帝國主義的殖民主義政策,並以極大的熱情讚揚了殖民地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精神。行文中流露了作者對民族衰亡的悲痛,希望激起民眾的自強精神,表現了作者鮮明的反帝愛國的思想感情。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之一。同治年間(1862—1875)進士,長期充任曾國藩、李鴻章幕僚,歷官深州、冀州知州,主講保定蓮池書院。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京師大學堂創立,被聘為總教席,未就任,即赴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不久病死。吳汝綸作為正統的封建知識分子,在當時形勢下,其基本立場是擁護帝制,主張改良,支持洋務運動,特別是在文化教育的改良方面,更多所注意。吳汝綸的散文長於議論,說理周詳,行文平質老練,不以文採氣勢取勝。著有《桐城吳先生全書》。《清史稿》有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