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顴部褐藍痣

眼顴部褐藍痣

眼顴部褐藍痣於1938年由太田醫生首先報告,故又名“太田痣,是遺傳或某些胎內原因所引起的皮膚黑素細胞分化異常,致面部三叉神經(主要是第1、2分支)分布區皮膚,並常波及鞏膜等組織的色素性病變。臨床上以眼周圍及面部皮膚褐青色斑塊或斑片為特徵

基本信息

概述

眼顴部褐藍痣於1938年由太田醫生首先報告,故又名“太田痣”,是遺傳或某些胎內原因所引起的皮膚黑素細胞分化異常,致面部三叉神經(主要是第1、2分支)分布區皮膚,並常波及鞏膜等組織的色素性病變,臨床上以眼周圍及面部皮膚褐青色斑塊或斑片為特徵,故又稱眼上齶褐青色痣、眼真皮黑素細胞增多症,色斑不能自行消退,雷射是目前治療太田痣較好的方法。

病因

(一)發病原因
黑素細胞或前體在向表皮移行過程中停滯於局部所致。
(二)發病機制
黑素細胞一般位於真皮中部,可累及真皮上部或皮下組織,黑素細胞數目較多,在病變的隆起處更多,胞體伸長,呈梭形,散在分布於真皮膠原纖維之間,少數病變中可見噬黑素細胞,病變累及眼部者,除皮膚組織外,其他組織包括深部的骨膜,亦可見黑素細胞浸潤。

症狀

眼顴部褐藍痣的症狀:
斑疹色素斑
臨床上通常表現為眼周,顳,顴,頰,額,鼻和眉部,有時尚包括耳,耳後,枕部,上唇,下領等處的皮膚發生淡青,灰藍,淡褐,深褐或藍褐色斑疹或斑片,呈斑駁狀,一般斑片中央色深,邊緣漸變淡,或中央為斑片,邊緣為斑點,或整個病變為疏密不一的斑點,界限多不甚清晰,偶爾病變的某些區域可略微隆起或有粟粒到綠豆大小的藍黑色隆起物,有44%~74%的患者患側鞏膜受累,出現褐青色斑,結膜,角膜,虹膜,視網膜,視神經,眼外肌,球後脂肪,骨膜等亦可有色素過度沉著,少數病人患側硬齶,咽,鼻黏膜,頰黏膜,鼓膜也受波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