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

盱眙

盱眙縣地處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總面積2483平方公里,人均國土面積列江蘇省各縣(市)之首。轄14鎮5鄉,257個行政村(居),總人口74萬,境內地勢西南高,多丘陵;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淮河流經境內,北部瀕臨洪澤湖,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素有“兩畝耕地一畝山,一畝水面一畝灘”之稱。

基本信息

概況

盱眙盱眙
面積:2483平方公里
人口:74.3548萬
政府駐地:盱城鎮
郵編:211700
區號:0517
民族:漢族
地理坐標:盱(xǖ)眙(yí)縣地處江蘇省中西部、淮河中下游、洪澤湖南岸。位於東經118°11′-118°54′,北緯32°43′-33°13′之間

盱眙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域,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季際、年際變異性突出,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降濕早,春、秋兩季度突出,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隆溫早,春、秋兩季度光照足,晝夜溫差大,夏季較炎熱(最高氣溫37℃-39℃,持續不超過5天),冬季寒冷早(最低氣溫-12℃,持續不超過7天)。年平均日照總量2222.4小時,平均氣溫14.7℃,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05.4毫米。溫差0.4℃;降雨量在水沖港、天泉湖一帶最大,並形成閉合雨量圈,地域差異120毫米。

行政區劃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轄14個鎮、5個鄉:盱城鎮、馬壩鎮、官灘鎮、舊鋪鎮、桂五鎮、管鎮鎮、河橋鎮、鮑集鎮、黃花塘鎮明祖陵鎮、鐵佛鎮、淮河鎮、仇集鎮、觀音寺鎮、維橋鄉、穆店鄉、王店鄉、古桑鄉、興隆鄉;三河農場。

歷史沿革

盱眙是全國最早建縣的縣份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春秋時,盱眙名“善道”,屬吳國,曾是諸侯會盟的地方;戰國時,越滅吳,盱眙屬越國;後楚國東侵擴地至泗上,盱眙為楚邑。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度時,盱眙建縣,縣名初為“盱台”(台,音怡),後為“盱眙”。境內有都梁山,山上盛產都梁午草(即澤蘭),隋大業初,煬帝在盱眙置離宮——都梁宮後,盱眙別稱“都梁”。歷史上,盱眙曾建過都,升過郡、軍,還有州、郡在盱眙設治。民國時,安徽省第六、四、九行政督察區先後設治於盱眙。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淮南路東行政公署、新四軍軍部(黃花塘)也曾設在境內。1955年,盱眙縣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先後隸屬淮陰專區、六合專區,後又隸屬淮陰地區。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盱眙縣隸屬淮陰市。2001年1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後,盱眙隸屬淮安市。

地理氣候

盱眙縣地處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總面積2483平方公里,人均國土面積列江蘇省各縣(市)之首。轄14鎮5鄉,257個行政村(居),總人口74萬,境內地勢西南高,多丘陵;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淮河流經境內,北部瀕臨洪澤湖,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素有“兩畝耕地一畝山,一畝水面一畝灘”之稱。
盱眙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域,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季際、年際變異性突出,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降濕早,春、秋兩季度突出,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隆溫早,春、秋兩季度光照足,晝夜溫差大,夏季較炎熱(最高氣溫37℃-39℃,持續不超過5天),冬季寒冷早(最低氣溫-12℃,持續不超過7天)。年平均日照總量2222.4小時,平均氣溫14.7℃,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05.4毫米。溫差0.4℃;降雨量在水沖港、天泉湖一帶最大,並形成閉合雨量圈,地域差異120毫米。

歷史名人

盱眙人文薈萃,英雄輩出。歷史上盱眙籍比較傑出的人物有,古代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陳嬰,起兵反秦,擁立比懷王熊槐的孫子能心為懷王;三國時,官至司徒,受封東陽侯的政治家陳橋,佐魏文帝登基,穩定政避;唐朝時,以驍勇馳名的軍事家劉金,破秦彥,敗子儒,屢立戰功;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率兵推翻元朝,當了明朝開國皇帝。
近代,20世界30年代初,住中共盱眙縣委書記的李桂五,組織西高廟農民武裝暴動,成立盱眙紅軍游擊隊;抗日戰爭中,愛國紳士王養吾,組織千名民練抗擊日軍;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炮兵英雄王工一,在多次戰役中發燒屢立戰功。
歷代不少名人在盱眙留下足跡。春秋時,齊國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在盱眙經商時,留下了管鮑分金的傳說;“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盱眙寫了《早發淮口留盱眙》的詩篇,史詩人常建任盱眙發達尉時留有《晚泊盱眙》詩,韋應物、李紳、韓愈、白居易、溫庭筠等名家也在盱眙留有詩文;北宋時,蘇軾、黃庭堅、米芾曾到過盱眙留下墨寶,每山至今尚有蘇軾、米芾的摩崖;南宋時,愛國詩人陸游曾到盱眙寫有《盱眙軍翠屏堂記》,傑出詩人楊萬里在盱眙也留有多篇詩作;時代,燕王(後為明代祖)朱棣曾率“靖難師”到過盱眙;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崧也在盱眙留有詩篇。抗日戰爭期間,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在盱眙指揮華東地區軍民抗戰。新中國成立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等也來過盱眙。
盱眙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盱眙是江蘇省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1954年,中國科學院在鮑集鎮下草灣引河東岸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將江蘇的人類歷史上溯到四、五萬年之前。盱眙是江蘇省古文化遺址較多的縣之一。全縣已經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60多處。位於維橋鄉南約5公里處的范家崗,系新石器時代遺址。此外,還有鑽墩遺址(仇集鎮)、六郎墩遺址(河橋鎮)、龍墩口遺址(觀音寺鎮)、孫墩遺址(馬壩鎮)、劉崗遺址(興隆鄉)、項王城遺址(盱城鎮)、古城崗遺址(王店鄉)、東陽城遺址、明祖陵、古泗州城遺址(淮河鎮)等。盱眙是蘇北地下文物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盱眙陸續出土一批重要文物,金、銅器有:西周銅鼎,春秋吳國銅也,戰國圓壺,秦始皇詔銅權,漢代博山爐,東漢神獸鏡和銅燈等;木漆器有:西漢木刻星象圖漢代漆器等;陶、瓷、玉等器有:西漢茶黃釉雙耳鋪首瓿,西晉墓磚,唐代越窯青瓷海棠杯,宋代影青高足杯,元代磁州窗人物山水罐等。其中,1974年8月出土於東陽故城的西漢山刻星象圖,據南京博物院考證,該圖與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一顆彗星記錄大致吻合,從而斷定其為彗星運行圖。以前公認公元66年的耶魯撒冷彗星圖為世界之最早者,而盱眙東陽出土 之圖比它還早110年。該圖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還有,1982年2月10日出土於穆店鄉南窯的金銀錯銅壺,銘文在口沿上的,標明它的序數是第25個,名叫“重金絡壺”;圈足上的,表明它是齊國的戰利口。與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的陳璋方壺為姊妹壺。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5億元,比上年增長6.4%。新增投資在5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60個,列入市考核的8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6億元,比上年增長38%。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進一步緊密,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全年新植意楊900萬株,造林規模和質量居全市第一。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認定面積增加6.5萬公頃,新認定無公害農產品4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個。全年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縣外轉移16.54萬人,其中有組織輸出3.7萬人;縣工業園區用工2.21萬人,轉崗就業培訓6.52萬人。
全縣工業實現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4.8%。縣工業園區新引進項目154個,竣工投產或正式安裝設備項目84個,開工在建或奠基項目87個,正式簽約項目110個,軸承及機械、電器、汽摩配、凹土、食品五個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縣工業園區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8.9億元、入庫稅收及相關收入5600餘萬元、企業用工2.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19.8%、107.4%和46.7%。列統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4億元、利稅3.5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3.6%、44.1%。區域發展和盱寧合作加大考核力度,取得顯著成效,向上爭取項目206個,到位資金4.1億元。重大項目影響力逐步顯現,隨著凡力鋼管、寧力緊固件、新海電子、甬淮工貿、溫氏家禽等一批投資超億元的重大項目相繼落戶盱眙,對盱眙縣經濟的拉動力日趨明顯。
抓住中國龍蝦節和“五·一”、“國慶”兩個旅遊黃金周,加大盱眙旅遊的宣傳和推介力度,全年共接待遊客110萬人次,旅遊收入4.38億元。加大旅遊設施和景點、景區建設力度,投入5000多萬元完成明祖陵南線路牌坊、鐵山寺特色商貿區、嚴佛調塑像及廣場、鐵山寺三殿佛像登座及大雄寶殿佛像貼金、度假村改造、八仙台進區道路、天泉湖環湖道路、象山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國貿商城、東方商城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與已經投入使用的商貿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商貿中心為主的斬龍澗商貿圈和以國貿商城為主的五墩商貿圈,為城鄉居民提供了既便捷又優雅的消費娛樂環境。全年新增私營企業519個,新增個體工商戶5100戶,新增註冊資本金10億餘元。
縣工業園區累計完成硬質化道路13餘萬平方米,完成牡丹大道連線線和梅花大道延伸等工程。完成污水處理廠一期及其管網工程,國貿大樓主體完工,惠源居花苑、半坡疊墅、新泗州大酒店等十大重點工程開工建設。新建硬質化公路428公里,高標準完成管興路、馬東路等二級公路建設,實施移民安置點、龍王山、戚大山等公路通達和完善工程。投入近7000萬元,完成一批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縣鄉河道疏浚及水源建設、水土保持、農業土地綜合開發、丘陵山區改造、、優質商品糧基地建設等工程。投入1.3億元,完成35千伏鐵佛輸變電建設、工業開發區電網改造、有線電視“236”等工程。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85.25%;新增就業和再就業4675人,城鎮淨增就業3618人。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社會保險不斷完善。城市低保標準由每月165元提高到180元,5651戶12519人納入農村低保。

“十五”以來,通過不斷加大城市建設與管理力度,最佳化提升城市環境和城市品位,堅持用經營城市的理念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發展城市,全縣城市建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圍繞“顯山、露水、拓綠”,先後建成2.9平方公里的淮河風光帶,將第一山公園由原來的12公頃擴大到200餘公頃,新開闢1.8平方公里的都梁公園,新建了水陸兼備的占地3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態園,整個縣城被評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截至2005年底,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5.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14.95萬人,人均道路面積達16.1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增加到22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增加到12.95平方米。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十五”期間,城市建設累計投入32億元,相繼新建成了污水處理廠、疾控中心、文化館、體育館、圖書館、少年活動藝術中心,盱眙實驗中學、盱眙縣外國語學校等一大批城市公共設施,新建了新世紀廣場、商貿中心、東方商城、國貿中心等一大批三產服務項目,盱眙賓館、金谷園飯店升級為三星級賓館。按照四星級標準設計,投資1億多元的國際大酒店主體工程提前竣工,投資近2億元的新泗州大酒店工程全正在緊張建設。通過大力實施縣鄉道路和農村公路建設、小城鎮建設、“三電”建設等,城鎮面貌大大改觀。
城市品位不斷提升。大力開展生態盱眙創建活動,被評為全國生態示範區;大力開展平安盱眙、誠信盱眙創建,發展和投資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圍繞省級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特別是2005年以來,五好家庭、文明視窗、文明單位、文明鄉鎮創建工作登上新台階,以市場、街道、社區、集鎮、綠地、公園和主次幹道為重點,深入開展城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大力實施城市硬化、淨化、綠化、亮化“四化”工程,2005年再次被授予省文明城市創建先進城市稱號。一個安全有序、整潔靚麗、文明向上的盱眙正走上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城市管理

近年來,盱眙通過完善城市管理,理順城市管理關係,創新工作機制,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實現了“一大改善、二項強化、三項提高”,即大大改善美化了城市環境容貌,進一步強化了城管部門的社會管理和自身管理,全面提高了城市管理相關的設施水平、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城市管理執法範圍擴大,由縣城區逐步實現了縣鄉全覆蓋;城市管理職能配置更加科學,成立了縣城市管理局、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全面行使市容環衛、公安、交通、環保、城市綠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權;城市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專門成立了全縣文明城市創建領導小組督查工作辦公室,形成了義務勞動制度、交辦落實制度、突擊整治制度、工作例會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獎懲考核制度,建立了城市長效管理機制。
2005年,嚴格按照創建省文明城市和省城市管理創優考核標準,以打造“衛生有序、明禮誠信、安樂祥和”的城市環境為目標,加大投入,提升服務,強化管理,狠抓督查,深入開展城鎮和縣域主幹次道綜合整治行動,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業績,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實施環衛質量提升工程,圍繞城區主次幹道、大型活動場所、重要服務場所等重點區域,強化環衛管理,基本實現了“管理無縫隙、責任全覆蓋、保潔全天候”的目標。實施城區建設硬化工程,完成7.2萬平方米的城市主幹道維修和次幹道、巷道、搭接道口的硬化。實施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城區環衛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和完善,並通過落實夜市排擋管理制、門前三包責任制、戶外廣告統一管理制,市容市貌不斷改善。實施城區高品位亮化建設工程。實施城區綠化工程,完成淮河風光帶改造、城市道路、單位庭院以及縣工業開發區的綠化,新增綠地面積8.9萬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