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詞語]

目睹[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目睹,詞語,其意是指親眼看見事情發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詞目:目睹
拼音:mù dǔ
詞義: 親眼看見事情發生。
英文:discern
[di5sE:n]

組詞:(耳聞目睹)(有目共睹)(目睹)
近義詞:目擊
造句:我目睹了事情的經過。
睹的行近字:賭、嘟、堵
賭的組詞:(賭氣)(賭博)(賭咒)(賭場)

基本解釋

1. [see with one’s own eyes]∶眼見;親眼所見
死傷情況不堪目睹
2. [witness]∶親眼看見
這樁事故是許多漁夫目睹的

詳細解釋

亦作“ 目覩 ”。親眼看到。
後漢書·劉根傳》:“促召之,使太守目覩,爾乃為明。” 南朝 宋 謝靈運《七里瀨》詩:“目覩 嚴子瀨 ,想屬 任公 釣。”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先祖母曾取視之,先母時尚幼,亦在旁目睹。” 巴金《<家>後記》:“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

相關成語

耳聞目睹,耳濡目染,耳熟能詳
耳聞目睹
【解釋】: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出處】:《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示例】:我從鄉下跑京城裡,一轉眼已經六年了,其間~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魯迅《吶喊·一件小事》
【近義詞】:耳濡目染
【反義詞】:閉目塞聽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用於親眼所見
成語:耳濡目染
【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示例】:她完全沒有讀過書,但她單憑~,也認得一些字,而且能夠暗誦得好些唐詩。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近義詞】:耳聞目睹、耳熟能詳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分句;指不知不覺地改變
成語:耳熟能詳
【解釋】:指聽得多了,能夠說得很清楚、很詳細。
【出處】:宋·歐陽修《瀧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詳也。”
【近義詞】:耳聞則誦、熟能生巧
【反義詞】:淺嘗輒止、寡聞少見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指聽得多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