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河鄉

盤河鄉

盤河鄉位於昭陽區北部,距城區33公里,東與彝良縣毛坪鄉毗鄰,北與大關縣玉碗鄉接壤,南邊和西邊分別與北閘鎮、青崗嶺鄉和靖安鄉相連,國土面積153.9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地貌複雜多樣,最高海拔3198米,最低海拔1457米,相對高差1741米。常年低溫多濕,夏秋陰霧,冬春寒冷,年平均氣溫9.5℃,年降雨量1200mm,無霜期190至210天,氣候條件惡劣,風災、水災、冰凍等自然災害頻繁。

基本信息

鄉情概況

(圖)集鎮主幹道 集鎮主幹道

盤河鄉隸屬於昭陽區,屬於山區,位於昭陽區北部,距昭陽區城區33.5公里,國土面積有151.8 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98.4米,最低海拔1770米。年平均氣溫11.2 ℃,年降水量960 毫米,無霜期200—210天,適宜種植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
全鄉轄 148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苗、彝等民族。有農戶 5909戶,有鄉村人口23668人,其中農業人口23578 人,勞動力13950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0627人。2006年全鄉經濟總收入 1918.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3.8元,屬於貧困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及外出務工為主。

歷史文化

(圖)苗家三道酒 苗家三道酒

盤河鄉苗族三百年前由貴州威寧和本市彝良一帶遷入,屬滇東北次方言區大花苗,主要分布於放馬壩、五寨、冷家坪等8個行政村。現有人口3100餘人,占總人口的13%,是昭陽區主要的苗族聚居地。苗族歷史淵源流長,文化底蘊濃厚。

原始信仰有祭神山、祭祖、祭門神等,現有部分信仰基督教;傳統手工業織花衣裙、蠟染、刺繡,傳統飲食炒麵、糯米耙耙、雞辣子湯,傳統樂器蘆笙、口弦、木葉,傳統歌舞古歌、飛歌、蘆笙舞,傳統迎賓儀式過三關、三角酒,傳統節日五月花山節暨體育運動會等極富民族特色,備受關注。多年來,在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苗族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歷史文化不斷發展,參加雲南省酒歌大賽和雲南省青年歌手大獎賽分獲銀獎和銅獎。

資源環境

(圖)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

盤河鄉位居昭通市昭陽區西郊33公里左右,東與彝良縣毛坪鄉接壤,北與大關縣玉碗鄉毗鄰,西南和西北分別與靖安鄉和北閘鎮相連。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27973畝,人均耕地1.18 畝,主要種植玉米和馬鈴薯等作物;有水面面積27407畝,擁有林地36745 畝,草地57210畝;荒山荒地49585畝,其他面積27672畝。
全鄉地勢呈南北走向,兩面高山連綿起伏,東西寬約9.5公里,南北長約19公里,形成一個狹長地段.全鄉國土面積為153.9平方公里,有耕地 22327畝,人均不足1畝,林地126800畝,宜牧荒山45400畝,最高海拔3198米,最低海拔1740米,相對高差1458米。

基礎設施

(圖)村村通電視 村村通電視

全鄉截止2006年底,仍有一個自然村未實現通電,其他村已實現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鄉有909 戶通自來水,有3141 戶飲用井水,有219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37.1%)。有584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49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 %和 42.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46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93戶(分別占總數的19.4 %和15.1 %)。

鄉內道路為土路,集鎮路面為水泥路;鄉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全鄉共擁有汽車29輛,拖拉機18輛,機車102 輛。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128戶。

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1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6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55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87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科技

山區玉米如何實現豐產栽培

(圖)盤河鄉盤河鄉

一、施足基肥,提高整地質量
二、規範種植制度,實施保健栽培
為確保增產增收,必須加大優良品種的推廣力度,規範種植制度,實行輪作和規格化間套種,適當提早播種節令,實施保健栽培。
三、適時收穫,確保豐產豐收
當玉米成熟時即籽粒變硬,苞葉轉色後應及時收穫,以防後期雨水過多造成霉爛,降低商品價值。

山區旱地玉米栽培技
一、播種前準備

1.優選良種:玉米大面積種植在山區,山高坡陡,乾旱缺水,播種後種子不能按期出苗,留在地下時間長,易受地下害蟲危害,造成缺塘。包衣種子有利於種子發芽生長和防禦病蟲侵染及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應因地制宜選用包衣良種,如海拔1700米以上地區選用會單4號、京雜6號等,海拔1700米以下地區選用8053,掖單2號等包衣種子,以減輕地下害蟲為害,降低缺塘率,充分發揮良種優勢。

2.精細整地:前作收後,及時深耕碎垡,疏鬆土壤,清除殘樁雜物,早整土地,做到地平土細,上松下實,為玉米的出苗和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

二、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1.播種時間:海拔1700米以上地區4月中下旬播種;海拔1700米以下地區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有抗旱條件的地方適早播種,無抗旱條件的待雨季來臨及時搶墒播種。

2.播種規格:玉米是喜溫高光效高稈作物,產量構成因素依次為單位面積上的有效穗、穗粒數和千粒重。合理的群體結構,方能達到三者乘積最大值,獲得理想的產量。採用寬窄行種植,寬行80~90厘米,窄行35~40厘米,塘距18~20厘米,塘留單株,每畝5000~5500株,有效穗4800~5200穗,穗粒數350~360粒,千粒重360~370克。

3.播種方法:播種時在小行中間開好施肥溝,施入基肥用土蓋嚴,按規格在肥溝兩側每塘點播1~2粒飽滿種子。基肥每畝用腐熟農家肥1.5~2噸與普鈣50千克加複合肥20千克混勻施用。播種後覆蓋地膜增溫保濕和保肥,出苗後及時破膜引苗,並蓋嚴破孔。

三、田間管理

1.輕施苗肥:保證苗全、苗勻、苗壯,幼苗出土3葉1心前,及時查塘,移密補缺。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畝用尿素10~15千克離幼苗根部7~8厘米打孔深施促苗棵生長。5~6葉期間苗定苗,畝用碳銨15~20千克打孔偏施弱苗,促平衡生長。施肥時不能把肥料抖落在幼苗上,防止燒苗。

2.巧施拔節肥:玉米拔節後營養器官旺盛生長,雄穗和雌穗先後開始分化,對養分的要求日益增大。為爭取稈壯、穗大,在植株8~9片可見葉時,畝用尿素20~25千克、普鈣30~35千克、複合肥10~15千克混勻深施作拔節肥。

3.重施穗肥:玉米生長進入大喇叭口期,適時重施穗肥,是實現高產的一個關鍵環節。在10~11片全展葉時,畝用尿素35~40千克與複合肥15~20千克混勻深施作穗粒肥。

4.清除雜草:每次追肥前,人工清除行間、塘間內雜草,施肥後用細土蓋嚴施肥孔。

四、病蟲害防治

玉米一生主要病蟲害有大小斑病、紋枯病、玉米螟、蚜蟲等。根據病蟲發生情況,選擇對口農藥防治:

1.病害:大小斑病畝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50克兌水50千克噴霧防治;紋枯山區旱糧栽培病畝用5%井崗黴素50~60克兌水50千克噴霧於下部莖稈葉鞘上防治。

2.蟲害:蚜蟲畝用50%抗蚜威20~25克兌水50千克噴霧防治;玉米螟畝用98%巴丹原粉100克拌細潮土8~10千克用“三指一撮”的方法放入喇叭口內防治,併兼治蚜蟲

(圖)盤河鄉盤河鄉

獼猴桃“T”型架栽培技術
獼猴桃“T”型小棚架,成形容易,早期產量上升快,管理方便,採光良好,空間利用充分,投資少。適宜在寶雞市獼猴桃優生區的平地或梯田地以及行株距為4×3米(每667平方米55株)的栽培區大面積推廣。
一、架式“T”型架由立柱、鐵絲、橫樑組成。立柱總高2.5-2.8米(可用水泥柱,寬12×10厘米;也可用木柱,直徑12-18厘米),橫樑長2-2.5米(用4×4或5×5角鋼)。架高2米、架距5米,在橫樑上每隔40-50厘米拉1道8-10號鐵絲,共拉5道,適宜南北行向。

二、整形第一年主要培養主幹,對栽植建園時經過剪截所萌發的新梢,選一強壯新梢引上架面,其余萌發的枝梢及時抹除。第二年培養中央主蔓,將主幹在1.8米處剪截,選留2個強壯枝,分別沿鐵絲走向延伸,培養成2個主蔓。第三年對2個主蔓上所發的分枝儘可能保留,與主蔓垂直綁在架面上,此時已基本完成樹形。

三、修剪夏剪主要是解決通風透光、留足預備枝。要及時抹除砧木萌櫱,主蔓和結果母枝上發出的徒長性發育枝,位置合適的留作結果枝,其餘的一般在長出1-2個葉時除去;及時疏除從基部抽生的徒長枝;對結果枝在果實以上留6-8片葉剪截,其上發出的副梢留2-3片葉摘心;對枝蔓進行牽引綁縛,使其均勻的分布在架面上。

冬剪主要是在主蔓上每隔50厘米留一結果母枝,在結果母枝上每隔30厘米留一結果枝,冬剪時每枝留8-10個芽,一般每隔三年對結果枝更新一次。另外疏除各部位的細弱枝、枯死枝、病蟲枝、下垂枝、過密枝、重疊枝,以及無利用價值的根櫱枝及無培養前途的發育枝。對結果母枝一般在結果部位上剪留 3-4個芽,長果枝和中果枝在結果部位以上剪留2-3個芽,短果枝和短縮果枝一般不剪。

新農村建設

(圖)整齊的安居房 整齊的安居房

投資40萬元新建岩洞集鎮客運站;投資50餘萬元新建花山文化廣場,硬化高標準路面和活動場地5200平方米、建公共籃球場1個、建永久性文化宣傳牌坊80平方米;投資30餘萬元解決集鎮飲水問題;同時,對百貨、農產品、牲畜交易場地等進行重新規劃、合理分布,成立30人的民兵應急小分隊定期維持秩序,招聘人員對集鎮衛生進行長期打掃和管護,集鎮建設初見成效,集鎮面貌煥然一新。油榨房村蔡家坡區內搬遷項目總投資142萬元,建成每套使用面積160 平方米的兩層磚木結構住房45套,幫助民眾解決了水、電、路等問題。投資10萬元新建三寨村漁洞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道路硬化2900餘平方米,建4個蹲位的公廁20平方米,種植綠化風景數65棵,建涵洞一個,成為全鄉一大亮點。投資15萬元建設五寨村阿初嚕苗族文化示範村,建成80平方米文化室一間,改造公路2100米,硬化繞戶小道2400平方米,為打造苗族旅遊文化產業奠定基礎。投資18萬餘元建設五寨村老街,硬化場地2020平方米,安裝人畜飲水管道 2700米,髒、亂、差現象大為改變,民眾生活習慣有所改觀。

不斷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實現農民增收。推廣包穀雜交良種種植16000公斤,地膜包穀種植11000畝,其中包穀直播單株100畝;洋芋壟作5000畝,二套二16000畝;苦蕎基地建設5000畝,其中豐收樣板1620畝;在全鄉9個行政村示範種植山辣根570畝,山嵛菜示範種植1150畝,其中大棚種植4個,種植業效益明顯。到今年底將建成500畝山嵛菜樣板示範基地,用三年時間使其形成支柱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特色產業

(圖)大棚內的山嵛菜 大棚內的山嵛菜

全鄉的主要產業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主要銷售往縣內。目前正在發展山嵛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開發大棚蔬菜 產業。
鄉境內有儲量豐富的煤、鐵、銅、鉛鋅等礦產;有全省唯一的純度極高的優良豬種——烏金豬;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有天麻、半夏和刺腦包、龍爪菜等名貴中藥材和綠色食品享譽區內外,也是目前昭陽區向日本輸出山嵛菜和山辣根的重要基地。有尚待開發的窩函絲綢之路“五尺道”遺蹟;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能歌善舞的苗家兒女和一年一度的苗族五月花山節暨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一直吸引著八方賓客,備受各級各部門的極大關注。

扶貧開發

(圖)安居工程 安居工程

投資8萬元新建油榨房村沼氣池及衛生廄配套項目40套;投資14萬元新建河提擋牆1042m3。爭取救世軍支持投資8.5萬元在放馬壩村繼續完善水窯96口;投資13.26萬元新建村衛生室1處及配備醫療設施。

投資30萬元在大花村壇罐窯和五寨村阿初魯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投資10萬元對三寨村漁洞嘴實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投資72萬元對180戶茅草房、杈杈房進行改造;投資80萬元實施油榨房蔡家坡45戶易地搬遷;爭取到由香港協同福利投資13.3萬元新建的五馬海國小。

招商引資

(圖)企業全貌 企業全貌

引導和扶持企業發展,引進兩家有實力的公司對紅石板和山丫口兩家煤礦先後進行資源、資金整合,促進產量達到新的標準。積極爭取雲南省東源煤業集團到大花樹村開洞採煤,溫氏集團在五寨村開洞採煤。引進昭通昌達公司到我鄉示範種植山嵛菜1150畝,山辣根570畝,並將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基層組織建設

(圖)會議室 會議室

盤河鄉領導班子由黨委、政府、人大主席團、紀委四套班子組成,其中設黨委書記1人、政府鄉長1人、人大主席團主席1人、紀委書記1人,副職中設黨委副書記1人,政府副鄉長3人。

全鄉共設黨支部14個,黨員總數323人,黨員中男黨員275人,女黨員48人,少數民族黨員6人,全鄉設有團支部11個,團員186人。

盤河鄉黨委始終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要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果,紮實推進“三級聯創”活動和深入實施“雲嶺先鋒”工程,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提高黨員和基層黨員領導幹部的素質,著力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民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不斷提高帶領民眾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加強基層領導班子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和黨員教育管理,加強基層組織陣地建設,建立黨員長期受教育,永保先進性的長效機制,發揮好“五好五帶頭”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抓好村委會幹部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村幹部素質,充分發揮農村共青團和婦聯組織的作用。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切實抓好基層站所的辦事公開,加強財務管理,嚴肅查處各種侵害民眾利益的違紀違法行為。

政務公開

(圖)領導班子 領導班子

全鄉設有黨委、人大、政府、紀委四套班子,領導班子成員共12人,成員如下:
黨委書記:吳正亮
鄉 長:熊 琴(苗族)
人大主席:蔣開學
副 書 記:蔣忠奎
紀委書記:羅興文
副 鄉 長:左開明 黃文亮 趙慶江
黨委委員:李學德(苗族) 楊龍江 凌 操 耿道昌
政務公開項目主要有工作職責、工作內容、財務狀況等。主要以簡報、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檔案等方式公開。
到2006年底,全鄉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22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062.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8600個(勞均0.62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黑板報等方式公開財務。

人口衛生

(圖)看病 看病

全鄉現有農戶5909戶,鄉村人口數23668人,其中男性12534人,女性11134人。其中農業人口23578人,勞動力13950人。全鄉以漢、苗族為主(是苗族、漢族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0526人,苗族2787人,其他民族355人。

到2006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69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66.56%;享受低保2095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人畜混居的農戶1339戶,占農戶總數的22.66 %。

文化教育

(圖)雲南菸草希望國小 雲南菸草希望國小

全鄉建有國小11所,中學1所。目前全鄉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283人,其中小學生2927人,入學率達99.7%;中學生1356人,入學率達95.2%。

歷屆鄉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以又好又快發展為主題,突出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柱產業培育、人口數量控制與素質提高三個戰略重點,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社會逐步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為實現小康盤河、平安盤河、和諧盤河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社會保障

(圖)新農合定點機構 新農合定點機構

1、到2006年底,全鄉的的資金髮放實行了“一折通”。

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649人,參合率66.56%;

3、享受低保人數2095人;

4、五保戶及孤兒人數147人。

“7.14”特大洪澇災害

(圖)水災洪澇災害

2008年7月14日晚7時至上午8時全鄉境內普降大暴雨,降雨量達346.5 毫米,長時間、高強度暴雨導致全鄉9個行政村遭受嚴重洪撈災害,災害造成大面積農作物受損無收,並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全鄉農作物受災面積達23800畝,絕收面積15300畝,沖毀耕地12000畝,沖毀經濟作物1380畝,損毀牲畜1786頭,倒塌圈舍105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773萬元。針對災情,鄉屬各部門、各村委會要迅速組織民眾按以下措施進行抗洪救災生產自救。

一、糧食作物補救措施
1、對受災程度不嚴重的地塊及時開溝排水,清理殘存地膜,進行鬆土,扶正植株,做到培土固根、補施肥料每畝補施尿素5—10公斤、硫酸鉀5—10公斤;
2、選擇晴好天氣,組織民眾做好馬鈴薯搶收工作;
3、山嵛菜、白菜等蔬菜,受災較輕的地塊,做好及時開溝排水、中耕鬆土,每畝補施複合肥10—20公斤,並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
4、對沖毀的山嵛菜遮陽棚進行重建工作,並結合育苗移栽為主的田間管理措施,恢復生產;
5、對水毀嚴重地塊(絕收),及時進行開溝排水,進行復耕,準備種植晚秋作物,如:秋馬鈴薯、秋蕎秋豆、秋蔬菜等;
6、改土治土、廣辟肥源,大力種植秋綠肥。

二、畜牧業補救措施
1、做好災區疫情監測,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和市場檢疫監管工作,對洪水沖刷後的飼養場所、動物及交易市場進行徹底全面的消毒、滅源工作,對死亡畜禽按相關規定,做好無害化處理;
2、做好受損畜禽圈舍除險加固,修通排水溝,降低圈舍倒塌的危險;
3、抓好補欄工作,增加畜、禽欄數,確保畜牧業經濟穩定發展;
4、做好一年生黑麥草種植規劃,擴大飼草飼料種植面積,通過補欄,增加畜禽飼養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