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兵工廠

楊文通曾是清末年原北京弓箭大院(位於今日北京東四南大街)里赫赫有名的“聚元號”弓箭鋪的店主。 當時,“聚元號”做的弓以供應皇宮為主,定期由宮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數發放錢糧。 1953年,正當“聚元號”承辦時,國家明令一切廟產均要充公,弓箭大院從此結束了弓箭行業的祭祖活動。

在北京朝陽區團結湖水利宿舍大院裡,有一個“聚元號”弓箭小作坊,這是老藝人楊文通(1931-2006年)先生和他的三兒子楊福喜於1998年租借並改建的。楊文通曾是清末年原北京弓箭大院(位於今日北京東四南大街)里赫赫有名的“聚元號”弓箭鋪的店主。清朝時期北京的弓箭大院是屬於皇家特設的兵工場,從業者大多為皇親,並以滿族為主,其產品均上交兵部、禮部、戶部等,不得外賣。弓箭大院是由清朝皇宮裡的太監按八卦設計的,陌生人進去不易出來。院內除十幾家弓箭鋪外,其餘五行八作均與弓箭行業有關,如制牛角鋪,鰾行等。“聚元號”位於南大門內第一家,位置甚佳。當時,“聚元號”做的弓以供應皇宮為主,定期由宮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數發放錢糧。清末,弓箭作為兵器已被洋槍洋炮取代,這些皇家弓箭工場淪為民間作坊。這時執掌“聚元號”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稱其為小王)。小王夫婦因吸食毒品而無心經營弓箭鋪,最終山窮水盡。楊文通的父親楊瑞林(1884—1968年)早年隨其堂兄學習弓箭製作手藝,到二十多歲時已是弓箭行業中小有名氣的師傅了,但苦於自己沒有鋪面,平生所學難得施展,聽說小王要賣鋪子,便決定買下來。楊瑞林得到這個店鋪後又增加了一些品種,使“聚元號”增色不少,如:弩弓、彈弓、彈弩、袖箭、匣箭、箭槍等,並於民國初年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因其獎狀上有國民黨的印章,家人在“文革”時將其燒毀。同時被毀的還有乾隆皇帝所提金字大匾、一些國外向“聚元號”下的訂單,以及他們祖上珍藏的一些珍品弓箭等。據弓箭大院裡的傳說,炎黃始祖“軒轅”大帝使弓箭性能得以完善並使其成為兵器,因而被尊為弓箭行的祖師。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一日是弓箭行業祭祖的日子,由弓箭大院裡的十七家弓箭鋪輪流坐莊承辦。1953年,正當“聚元號”承辦時,國家明令一切廟產均要充公,弓箭大院從此結束了弓箭行業的祭祖活動。“大躍進”時期,社會上又開展了大張旗鼓的“除四害”愛國衛生運動,很多人為了打麻雀到“聚元號”買弩弓。後來中央號召公私合營,楊瑞林帶領全家首批參加了公私合營,成立了“第一體育用品合作聯社”,即後來的“北京第一體育用品廠”,從此,“聚元號”的經營開始轉向。弓箭經營再次衰敗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到了“文革”時期,弓箭更是被當成“四舊”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當年全國弓箭行業大都聚集在北京,從最初的十七家到民國只剩七家,都位於弓箭大院裡。由於弓箭製作工藝繁雜,要求又高,經驗積累特別重要,在短短几年內是不可能培養出全能型手藝人的,其他幾家後代雖有人健在,但卻沒有一人能繼承祖業。楊文通的三兒子楊福喜從小耳濡目染,對弓箭製作有些興趣。但他工作後,從當木工到開計程車,二十多年來一直無暇向其父親學習這門手藝。1998年後,在楊文通的鼓動和協助下,楊福喜放棄了開計程車的工作,向父親學習製作傳統弓箭。歷經五十多年的變故,除了兩張舊弓外,原“聚元號”的上百種製作工具都蕩然無存。楊福喜在其家屬院裡租借到了一間小平房作為制造弓箭的場地,在其父親的指導下,用心學習製作,經過三四年的實踐,他的製作技術便基本成型,但欲達到前輩們的程度尚需時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