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幽木虱

皂角幽木虱,屬昆蟲綱,節肢動物門,拉丁名Euphalerus robinae,分布於北京、陝西、貴州、遼寧

基本信息

種名:皂角幽木虱
種拉丁名:Euphalerus robinae (Shinzi)
國內分布:北京、陝西、貴州、遼寧
國外分布:日本、朝鮮

形態特徵

成蟲雌蟲體長2.1-2.2mm,翅展4.2-4.3mm;雄蟲體長1.6-2.0mm,翅展3.2-3.3mm。初羽化時體黃白色,以後漸變黃褐色至黑褐色。複眼大,紫紅色,向頭側突出呈橢圓形。單眼褐色。觸角10節,各節端部黑色,基部黃色,頂端2根剛毛黃色。頭頂黃褐色,中縫褐色,兩側各有1凹陷褐斑。中胸前盾片有褐斑1對,盾片上有褐斑2對,隨著體色加深花斑逐漸不明顯。前翅初透明,後變半透明,外緣、後緣及翅中央出現褐色區,翅脈上有褐斑,翅面上散生褐色小點。後翅透明,緣脈褐色。足腿節發達,黑褐色;勝節黃褐色,端部有4個黑刺;基附節黃褐色,有2個黑刺,端附節黑褐色。雌蟲腹部末端尖,產卵瓣上密被白色剛毛;雄蟲腹末鈍圓,交尾器彎向背面。卵長橢圓形,有短柄,長0.28-0.34mm,寬0.12—0.19mm。初產乳白色,一端稍帶桔紅色,後變紫黑色,孵化前灰白色。若蟲5齡若蟲體長2.10一2.25mm,體寬0.60—0.62mm。黃綠色,斑色加深;複眼紅褐色。翅芽大。

生物學特性

此蟲在瀋陽1年發生4代,以成蟲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活動,補充營養半月余,4月中旬開始交尾產卵,卵期19-20天。5月上旬若蟲孵化,若蟲共5齡,若蟲期20一21天。成蟲第一代5月下旬出現,第二代7月上旬,第三代8月中旬出現,第四代成蟲9月下旬羽化後,不再交尾產卵,以成蟲在樹幹基部皮縫中越冬。成蟲羽化時間多集中在9-12時,羽化率在90%以上。交尾多在羽化後的翌日6點左右進行,一日內交尾現象隨時可見。雌蟲交尾2日後開始產卵,多產在葉柄的溝槽內及葉脈、旁,極少產在葉面上;越冬代成蟲產卵於當年生小技的皮縫裡,卵排列成串,每雌產卵量387-552粒。成蟲有趨光性和假死性,善跳躍。若蟲孵化多集中在8—10時,孵化率95%以上。初孵若蟲往小技頂端爬行,幽居在嫩葉間,刺吸嫩葉使葉不能展開,從主脈處折合形成“豆角狀”蟲苞。1苞內有蟲幾頭、十幾頭乃至幾十頭不等。脫皮時燃留在蟲苞內。1齡蛻白色透明,以後各齡均帶褐斑。若蟲發育不整齊,即使同一蟲苞內也可見到不同齡期的若蟲。老齡若蟲羽化前,常爬出蟲苞停在枝丫處,並分泌大量白蠟絲覆蓋身體,脫皮時蛻多留在葉柄上。第三代若蟲多利用皂角螟蛾的殘槽藏身。該蟲發生受溫度、風、降雨影響較大。早春當日平均氣溫達10°C左右時,成蟲才開始活動。大風或暴雨使成蟲的死亡率增高,卵粒也易被沖刷,危害則輕;而高溫乾燥的天氣發生則重。若蟲期天敵較多,有草嶺、瓢蟲、寄生蜂等。

防治方法

1.加強林木檢疫,嚴禁帶蟲苗木外運和引進。 2.桑拍不要混植,使桑木虱在桑樹夏伐無桑葉時得不到柏樹作為補充食料而抑制其發生。加強母生幼林的管理,使其提高鬱閉度,增強抗蟲力。 3.實現桑樹良種化,以抑制桑木虱發生如荊桑及四川本地桑上產卵數多於湖桑品系及其他引進良桑上的3倍。 4.冬季修剪梧桐枝條,4月底前剪除皂角幽木虱產卵枝條,及時燒毀,消滅枝條上的卵。冬季清除林內枯葉雜草,消滅文冠果隆脈木虱沙棗木虱越冬成蟲。冬季或早春乾基塗白或用80%敵敵貫乳油500倍、60%D-M合劑200倍塗於,消滅皂角幽木虱和文冠果隆脈木虱越冬成蟲。4月上、中旬及時摘除桑樹有卵葉,5月上、中旬剪除有桑木虱若蟲群集危害的技梢。6月上、中旬及11月當成蟲密集於桑芽或再發葉上時,用網捕殺成蟲。 5.注意保護利用天敵。 6.4月中、下旬文冠果隆脈木虱成蟲出蟄期,于晴朗無民夜間在林內連續施放5%敵馬煙劑2—3次,每畝用藥1kg。65%肥皂石油乳劑8倍液噴殺梧桐木虱越冬卵。用40%氧化樂果乳油、80%敵敵畏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90%敵百蟲晶體、50%殺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各種木虱若蟲或成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