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式消費者

毒豇豆、地溝油、麥樂雞、假米、毒奶粉……面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食品安全事故,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逐漸習慣了在這些事件中認識和了解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福馬林、硫酸銅……一個又一個深奧的化學名詞,還從中積攢了不少識假防假的小竅門。消費者“自學成才”成為“識假專家”,被稱為“百科式消費者”。

由來

有媒體報導的“可燃麵條”信息引起不少消費者恐慌,大家紛紛在家做起燒麵條的試驗。後經媒體驗證,專家闢謠,佐證了一個事實,鮮麵條可以燃燒且和添加劑無關。雖然這次可燃麵條事件是一次虛驚,但在這個食品安全事件頻出的年代,消費者還是積累了一條經驗:儘量選擇加工過程較少的食物。

防假竅門

從中積攢了不少識假防假的小竅門。比如買雞蛋,我們知道通過觀色、觸摸、聽聲、聞味等幾個步驟,防止被人造假雞蛋迷惑;買豆腐則一看豆腐是否呈均勻的乳白色或淡黃色,二摸是否有一定彈性,三聞有無濃郁的豆香,否則一不留神就會買到假豆腐;買肉那更得自備吸水紙,若是注水肉,紙附在肉的新切面上就不能完整揭下……

相關評論

在“食品危機”之下,一些頗具實力的單位開始建立食品專供基地,以保證本單位職工能夠享受到“綠色食品”,而我們普通消費者不得不時刻提高警惕,恨不得煉成“火眼金睛”,惟恐“自保能力”不及,讓不安全食品損害了自己的健康甚至丟了性命。另一方面,食品專家,相關執法部門也不遺餘力“友情提示”,教消費者辨別真偽,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這種“友情提示”固然大有必要,但若真把每個消費者都培養成百科全書,懂得去辨別食品質量好壞、真偽,那還要監管部門何用。

食品安全監管

“民以食為天”,這是一句誰都會說的話。但不知從何時起,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天事”處處有陷阱,人們一天到晚擔憂吃得是不是有毒,這讓公眾的幸福感從何而來?有人說,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與其說是“盜者無道”,不如說是“盜者無懼”。而這正折射出食品安全監管的無力和缺位。有順口溜如此描述相關部門:有利則爭,無利則推,他利則拖,分利則拒。雖有些誇張,卻也不乏真實。如今,我們雖然進入市場經濟,但一些職能部門監管方式卻仍停留在計畫經濟階段,監管“慢半拍”、事前監督嚴重缺位、監管政出多門、部門之間責任不清、出現問題後互相推諉扯皮、食品標準不齊、法規不全、監測手段落後……這些痼疾集中在一起,便把食品安全問題放大了。
一個秩序井然的消費環境,靠的應該是公權部門強有力的監管,而不是消費者“自學成才”成為“識假專家”。因此,對於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來說,食品安全事件的頻頻發生,其實是在倒逼制度的更加完善,提醒當政者需要更多地主動作為,要把監督關口前移,從源頭抓起,建立長效監管機制,不能像消防員一樣,哪裡起火就滅哪裡。還要加大監管力度,嚴管重罰,讓監管制度成為一張人人敬畏且不疏不漏的大網,徹底祛除那些走歪門邪道的惡念,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