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筆

白鬼筆

白鬼筆,中藥名。灰白色,為鬼筆科、鬼筆屬、白鬼筆的菌柄及菌托。分布於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等地。採摘後切去粘臭的菌蓋,用水沖洗乾淨至無臭氣,曬乾或鮮用。具有活血,除濕,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痛。

基本信息

物種來源

白鬼筆白鬼筆

為鬼筆科鬼筆屬白鬼筆PhallusinpudicusL.ex.Pers.的菌柄及菌托。

這種真菌往往是未見其面,先聞其味;以惡臭而大名遠揚的鬼筆科家族其實是招引昆蟲為其傳播孢子

白鬼筆成熟子實體由白色菌柄和粘連的橄欖綠菌蓋組成,其鬼筆外形容易識別。

子實體幼體被一層薄薄的革質包被覆蓋如卵形,成熟時包被破裂,菌柄伸出。可見菌柄部分可食,並可與“卵”脫離。

形狀特徵

白鬼筆白鬼筆

白鬼筆菌蕾大,球形至卵圓形,地上生或半埋土生,直徑達5-7cm,粉白色,有時呈粉紅色,基部有白色或淺黃色菌素。包被成熟時從頂部開裂形成菌托。

擔子果呈粗毛筆狀,孢托高5-17cm,直徑2-5cm,由菌柄及柄頂部的菌蓋所組成。菌柄白色,海綿狀,中空,近圓筒形。

菌蓋鍾狀,高2-4cm,直徑2-3.5cm,貼生於菌柄的頂部並在菌柄頂部膨大部分相連,外表面有大而深的格線,成熟後頂平,有穿孔,孢子體覆蓋在菌蓋格線內表面,青褐色、粘稠、有草藥樣濃郁香氣。

孢子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平滑,無色或近無色,(2.8-4.5)μm×(1.7-2.3)μm。

分布區域

生於闊葉樹和針葉樹林地和沙丘地。廣泛分布並常見於北溫帶。

夏秋兩季雨後,產生在林內地上。分布於山西、山東、安徽、廣東。

生長環境

夏秋兩季雨後,在林內地上群生或單生。

炮製方法

採摘後切去粘臭的菌蓋,用水沖洗乾淨至無臭氣,曬乾或鮮用。

藥物性能

入藥部位

白鬼筆白鬼筆

菌柄及菌托。

性味

味甘、淡,性溫。

歸經

歸心經。

功效

活血,除濕,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痛。

用法用量

3-6g;或浸酒。

用法用量

鮮品6兩,浸泡在5兩白酒(或五加皮酒)內,10日後服用,每服3~5錢,日服2次,乾品用量為鮮品的1/10。

性狀分析

性狀鑑別

白鬼筆白鬼筆

1. 粉末特徵:灰白色。

2.韌皮纖維長條形,平直或稍彎曲,有的一邊波狀,末端稍尖或鈍圓,長180-650μm,直徑16-54μm,壁厚4-18μm,孔溝粗而密,表面可見斜向交鍺紋理,有的胞腔具菲薄橫隔。

2.草酸鈣簇晶直徑11-64μm,稜角大而較鈍;有的含晶細胞數個相接,簇晶排列成行。

3.射線細胞切向縱斷面觀呈類圓形或長圓形,切向壁具斜向交錯或不規則網狀紋理。

4.導管為網紋和梯紋。此外,有木栓細胞及少數澱粉粒。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2g,加甲醇適量,製成100%(W/V)溶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紫丁香甙、異貝殼杉烯酸、β-谷甾醇、4-甲氧基水楊醛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CMC-薄層板上,用氯仿-甲醇-水(7:3:1,下層澄清液)展開15cm,噴以10%硫酸溶液,105℃恆溫箱中烘4分鐘顯色。供試品溶液色譜中,僅與對照品紫丁香甙、β-谷甾醇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化學成份

子實體含麥甾醇(ergosterol),糖醛酸聚糖(glycuronan),甲醛(ergosterol),乙醛(acetaldehyde),苯乙醛(phenylacetadehyde),苯基巴豆油醛(phenycroton-aldehyde),,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硫化氫(hydrosul-furic acid),二氫查耳酮(dihydrochalcone),苯乙酸(phenylacetie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