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菇

雙孢菇

雙孢菇,菌絲銀白色,生長速度中偏快,不易結菌被,子實體多單生,圓正、白色、無鱗片,菌蓋厚、不易開傘,菌柄中粗較直短,菌肉白色,組織結實,菌柄上有半膜狀菌環,孢子銀褐色。最常見的食用菌種之一,肉質肥厚。原生於歐洲及北美洲,人類至少自古希臘時代起便開始食用,人工栽培則約始於17世紀的法國等地,現在則已經廣泛在世界各地栽培。

基本信息

菌菇介紹

雙孢菇 雙孢菇
子實體形態:子實體中等至稍大。菌蓋直徑3-15厘米不等,初半球形,後近平展,有時中部下凹,白色或乳白色,光滑或後期具叢毛狀鱗片,開燥時邊緣開裂。菌肉白色,厚。菌褶粉紅色呈褐色,黑色,較密,離生,不等長。菌柄粗短,圓柱形,稍彎曲,1-9×0.5-2厘米,近光滑或略有纖毛,白色,內實。菌環單層,白色,膜質,生於菌柄中部,易脫落。擔子上有兩個擔孢子,所以稱為雙孢蘑菇,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橢圓形,光滑,6.5-10×5-6.5微米。
雙孢菇屬草腐菌,中低溫性菇類,我國 稻草、麥草豐富,氣候比較適合雙孢菇的生長,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很多 國家都有栽培,其中我國總產占第二位,蘑菇罐頭在國際貿易量中占首位。我國栽培的品種有AS2796,As3303,浙農1號等。

作物介紹

目前我國栽培的雙孢菇都是白色變種,主要適用於賣鮮品,或加工成 罐頭
雙孢菇的菌肉肥嫩,並含有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種胺基酸類物質,所以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g乾菇中含蛋白質36-40g、脂肪3.6g、碳水化合物31.2g、磷718mg、鐵188.5mg、鈣131mg、灰分14.2mg、粗纖維6g,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1、B2、Vc,尼克酸等,由於它的營養比一般蔬菜高,所以有"植物肉"之稱。
菌絲銀白色,生長速度中偏快,不易結菌被,子實體多單生,圓正、白色、無鱗片,菌蓋厚、不易開傘,菌柄中粗較直短,菌肉白色,組織結實,菌柄上有半膜狀菌環,孢子印褐色。菌絲爬土能力中等偏強,扭結能力強,成菇率高,菇體不易脫柄,子實體生長期間需較弱的散射光及和緩的通風,生物轉化率為7~10kg/平方。較高溫型,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10~32℃,適宜溫度24~28℃,子實體生長溫度10~24℃,適宜溫度14~20℃。菇房空氣相對溫度90%左右。

分布範圍

雙孢菇人工栽培始於法國路易十四時代,距今約有300年。是世界食用菌生產中最大的一個菇種,分布地域較廣泛。世界蘑菇的產量以美國最多,我國處於第二位。此外,在法國、荷蘭、英國、義大利、波蘭、西班牙、德國、加拿大、愛爾蘭、比利時、印度尼西亞、匈牙利和墨西哥等國均有較大規模的生產。
我國人工栽培在1935年開始試種,多在安徽、江蘇、山東、河南、河北及南方的一些省份。

栽培技術

建造菇棚

1、簡易地棚式:說明:實驗性種植,100-200平方,投資3000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種植蔬菜的簡易小棚,不搭設立體棚架,直接地面栽培。
第二步:準備 牛糞、秸稈,8月份備料,高溫堆肥,一次性備料成功,不要二次發酵。
雙孢菇--種植大棚
雙孢菇--種植大棚
第三步:直接購買栽培菌種,9月初根據適宜的溫度,適時播種。
2、塑膠大棚式:
說明:實驗性種植,500平方左右,投資2萬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種植蔬菜塑膠大棚,搭設立體棚架,每層高60厘米。
第二步:準備牛糞、秸稈,8月份備料,高溫堆肥,使用二次發酵技術。
第三步:直接購買栽培菌種,9月初根據適宜的溫度,適時播種。
3、舊房屋改造式:
說明:實驗性種植,根據房屋高度搭設立體棚架,根據種植面積計算投資金額,一般每平方30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廢舊廠房、廢舊農舍、廢舊地瓜大屋窖、廢舊防空洞等,根據實際情況搭設棚架,每層高60厘米。
第二步:準備牛糞、秸稈,8月份備料,高溫堆肥,使用二次發酵技術。
第三步:直接購買栽培菌種,9月份根據適宜的溫度,適時播種。
4、標準菇棚式:
說明:建設框架式溫室大棚或者房屋式菇棚,屬標準化、規模型模式。
第一步:聘請技術員,設計生產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準備牛糞、秸稈,8月份備料,高溫堆肥,實行二次發酵技術。
第三步:由技術員自己生產栽培種,9月份根據適宜的溫度,適時播種。5、企業化生產模式:
說明:屬資金雄厚的或者國家投資的項目,可以不分季節實現全年種植。
第一步:聘請技術員,設計生產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準備牛糞、秸稈,機械化備料上料。
第三步:標準化生產菌種,採取控溫方式,全年工廠化栽培。

菇棚管理

棚溫過高或過低,含 水量過大、滲水、菌絲自溶、盲目用藥、菌絲生理不成熟等,均可導致不出菇。溫度降至8℃以下時一般不再出菇,採取生火爐等方式加溫也無法滿足正常出菇時,應進入冬季管理階段。打開通風孔使棚溫繼續下降,但要始終保持遮陰條件,不能讓直射光進入。不再噴水強通風,使棚內溫度降至60%以下。
降濕後覆土很快失水,一般含水率可達20%以下,甚至更低,至春季氣溫回升後含水率可降至10%左右,土面發白呈鬆散狀。停止用水後噴灑“賽百09”300倍液,以後每隔15天噴一次。噴施5%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殺滅殘存害蟲,棚外地面解凍後每隔10天噴施一次。撒施滅鼠藥,防治老鼠危害菇床。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安裝水溫空調,升溫至15℃左右,這樣就能在冬季源源不斷的產出鮮菇供應市場。

原料配方

種植雙孢菇用的牛糞以乾牛糞為好,牛舍建設的時候,後牆面都留有出糞口,堆放糞便的地方做成水泥地面,向外傾斜,外側開溝,以便清理牛舍的時候是牛糞和牛尿初步分離,牛糞成堆,牛尿流向沼氣池。牛糞堆放瀝水後,及時拉到曬糞場晾曬。曬糞場沒有特別的設施要求,通風向陽的空地即可。根據場地大小,將濕牛糞攤開,厚度適當,讓其自然曬乾,曬成牛糞餅。切記:晾曬時不要隨意翻動,越翻動越不容易曬乾,即使曬乾最後也是粉狀不易儲存。
牛糞曬乾後,用編織袋包裝儲存備用,有條件的可以室內儲存,防止霉變。
牛糞的晾曬不是高深的學問,各地可以根據各地的情況,根據季節的不同,靈活運用晾曬方法,歸根結底是把牛糞曬乾成餅狀以便儲存。
1、100平方米雙孢菇備料配方標準
關於雙孢菇培養料配方,我們所接觸到的技術光碟、文字資料、網路傳媒等等,往往標準不一。很多朋友電話詢問,有沒有一個較為標準的備料模式?應該說:凡是實踐過的各種配方,都是可行的配方方案,總的來說,是要根據所在地的資源優勢合理選擇配方模式。
臨泉縣通用的標準,以牛糞稻草為主要原料來配方,每100平方米需要準備的材料如下,供大家參考:
牛糞3000市斤;稻草5000市斤;磷肥200市斤;石膏粉150市斤;尿素10市斤;石灰150市斤;餅肥200市斤。
有的資料提到雙孢菇專用肥,我們臨泉縣從來沒有使用過、也沒有推廣過任何專用肥,在這裡做一個聲明。
2、堆制發酵。堆制時間一般掌握在8月上旬為宜。①預堆:先將稻草用清水充分浸濕,堆成一個寬2-2.5米、高1.3-1.5米、長度不限的大堆,預堆2-3天。同時將牛馬糞碾碎、加水調濕後堆起。②建堆:先在料場上鋪一層厚15-20厘米的稻草,寬1.8-2米,長度不限。然後撒上一層3-4厘米厚的牛馬糞,再按比例撒入磷肥和尿素,依次堆高1.3—1.5米。從第二層開始加適量的水,每層稻草鋪上後均要踏實。③翻堆:翻堆一般應進行4次。在建堆後6-7天進行第一次翻堆,同時加入石膏粉和石灰粉。此後間隔5-6天、4-5天、3-4天各翻堆一次。每次翻堆應注意上下、里外對調位置,堆起後要加蓋草簾或塑膠膜,防止料堆直接日曬、雨淋。
3、發酵標準。堆制全過程約需25天左右。應達到如下標準:培養料的水分控制在65%-70%(手緊握稻草有水滴浸出而不下落),外觀呈深咖啡色,無糞臭和氨氣味,草糞混合均勻,鬆散,細碎,無結塊。
培養料配方合理才能正常出菇,否則會導致氣生菌絲多、病害嚴重、遲遲不出菇。基本配方:麥草3000公斤、牛糞粉3000公斤、過磷酸鈣60公斤、尿素60公斤、石灰粉80公斤、石膏粉80公斤、碳酸鈣90公斤、“賽百09”1.5公斤、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拌料型)1.44公斤。發展沼氣較好的地區可以加入適量沼渣,也可以採用沼液拌料。培養料的發酵處理關係著栽培能否成功,生產上存在培養料發酵不均勻、原料生熟不一、酸化等現象,導致發菌困難、污染嚴重、出菇難。建議改用二次發酵技術,使培養料發酵均勻一致。習慣採用一次性發酵的,翻堆時按照“內外相換、上下相調”的原則,不要“一邊倒”式翻堆,並在進棚前對培養料含水率、PH值等進行檢查調整。

品種選用

防治雙孢菇低溫期不出菇難出菇措施,根據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的氣候條件,宜選用As2799雙孢菇品種,引進其他品種前應先小範圍試驗,適宜本地栽培後再大面積推廣。另外,引進菌種本身種性退化,制種技術欠缺、操作不規範,菌種多次傳代保存,以四級甚至五級菌種作為三級種播種等,均會影響出菇。退化菌種表現為接種後萌發慢、菌絲弱、發菌慢、抗逆性差。遲遲不出菇或出菇少,嚴重者病害肆虐,導致生產失敗。防治菌種退化最好掌握制種技術,直接制種用於生產,無制種條件的需購買正規三級種栽培。

播後管理

先在棚內菇床上鋪一層3厘米厚的新鮮麥秸,再將發酵好的培養料均勻地鋪到菇床上,料層厚15-20厘米為宜。然後按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10克加甲醛20毫升熏蒸消毒,24小時後打開門窗難通風換氣。當料溫降到28°C以下時即可播種,每平方米用500毫升瓶裝的菌種一瓶。將菌種均勻地撒在料面上,輕輕壓實打平,使菌種沉入料內2厘米左右為宜。  
播種後3天內適當關閉門窗,保持空氣濕度80%左右,以促使菌種萌發。注意棚內溫度不能超過30°C,否則應在夜間適當通風降溫。播種後15天左右,當菌絲基本長滿料層時進行覆土。覆土方法:選擇吸水性好,具有團粒結構、孔隙多、濕不粘、乾不散的土壤為佳,每100平方米菇床約需2.5立方米的土。先拌入1.5%-2%的石灰粉,再用5%的甲醛水溶液將土滲透,待手抓不粘、抓起成團、撒下就散時進行覆蓋,覆土厚度2.5-3.5厘米。
覆土後調節水分,使土層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覆土後的空間濕度應保持在80%-90%,溫度13-20°C(最佳溫度15-18°C)。應視土層乾濕狀況適時噴水,嚴格控制溫、濕度是雙孢菇優質高產的關鍵。
病蟲潛伏於培養料中,播種後對雙孢菇菌絲造成危害,導致出菇困難或不出菇。 
解決方法:徹底清理菇棚及周圍環境衛生;用“百病傻”處理覆土,發菌和出菇階段每隔3~7天噴施一次;在菇棚通風口和進風口出撒施石灰粉,以防害蟲爬入。

相關病害

褐斑病

褐斑病又叫乾泡病、輪枝霉病等。蘑菇從感病到出現褐色病斑,約需 2周的時間。開始先在菌蓋出現許多不規則的針頭大小的褐色小斑點,漸變成黃褐色並擴大,且產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現灰色。防治方法:噴灑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

軟腐病

子實體受到感染後,逐漸變為褐色,直至腐爛。防治方法:減少床面噴水,加強通風,降低空氣濕度,在患病部位撒石灰粉;噴灑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

跳蟲

幼蟲白色,成蟲灰藍色,體積小,柔軟無翅,體長很少超5mm。防治方法:床面出菇前發現此蟲時,可噴灑 40% 敵百蟲乳油 250 倍液,或 70%的氧化樂果乳油500 倍液,也可用80% 的敵敵畏乳油1 000 倍液加少量蜜糖誘殺;床面出菇後,可噴灑 1.1%的複方苦參植物素500 倍液防治,也可用80%的敵敵畏乳油。 

菇蠅

成蟲體長 6~9mm,暗灰色。幼蟲體長 8~12mm,白色,頭部尖,尾部鈍。蛹長橢圓形,長 6~8mm,呈紅褐色至暗褐色。防治方法:菇房安裝紗窗,防止菇蠅進入;菇房發現有成蟲時,可用白酒 0.5 份、水 2份、紅糖 3份、醋 3.5 份,加入少量敵百蟲或敵敵畏,置於盆中,進行誘殺。

消毒

培養料的消毒

收穫雙孢菇 收穫雙孢菇
培養料進棚前 pH 值應調至7.5~8.0,如超過8.2,則易造成白色石膏霉的發生。p H 值過高,用過磷酸鈣水調;如過低,則用石灰水調。培養料在進棚的前一天要在料堆的表面噴 80%的敵敵畏乳液200 倍液或40%的氧化樂果乳液400倍液,而後密封 24h,以殺滅蟎蟲及其他害蟲。

菇房的消毒

空房消毒,用硫磺 15g/m3、甲醛 2m L/m3、80% 敵敵畏乳油 5m L/m3,混合在鋸末中,分裝在紙袋裡,置於菇房四角與中央,密閉門窗,然後點燃,悶熏 24h;或用甲醛20g/m2、敵敵畏 10g/m2在床面熏蒸 24h,再開窗換氣。如果是重茬菇房,收拾完菇後及時將能拆除的床面全部拆除,移至室外進行徹底清洗、曝曬;如不能拆掉,則揭開塑膠薄膜曝曬數日,對牆壁用 10%~20%的石灰粉噴灑粉刷。使用前封好菇房,再按上述方法熏蒸消毒。實房消毒,用甲醛 10g/m2加熱熏蒸床面,密閉 24h,而後打開通風口通風。

覆土的消毒

用 5%的甲醛溶液將土粒均勻噴濕,略晾,再用 80%的敵敵畏乳油 500 倍液噴灑,然後用薄膜密封 24h。用石灰調節土粒的 pH 值,適宜的 pH 值為7.5~8.0。各通風口均用紗布罩好,以防各種害蟲飛入。

生長要素

【養料】雙孢菇是一種糞草腐生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配料時,在作物秸稈(麥秸草、稻草)中加入適量的農家糞(如牛、羊、馬、豬、雞和人糞尿等),還須加入適量的氮、磷、鉀、鈣、硫等無機養分。合理的配方是獲得高產的一個重要基本條件。
【溫度】雙孢菇菌絲體生長溫度範圍4℃-32℃,最適溫度22℃-25℃;子實體生長溫度範圍5℃-25℃,最適溫度14℃-18℃。
【濕度】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為宜,覆土的含水量16%-20%。菌絲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溫度60%-70%,子實體生長階段85%-95%,過乾或過濕對菌絲體生長都不利。
【酸鹼度(PH)】雙孢菇宜偏鹼性,偏酸對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都不利,而且容易產生雜菌。菌絲生長的PH值範圍是5—8,最適7—8,進棚前培養料的PH值應調至7.5-8,土粒的PH值應在8—8.5。每採收完一期菇噴水時加少許石灰,以保持PH值,抑制雜菌孳生。
【空氣】雙孢菇是一種好氣性真菌,因此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
【光照】雙孢菇的菌絲體和子實體均不需要光,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條件下還是可以生長的,但不能強光照射。子實體在陰暗的環境下長得潔白、肥大,若光線太強,長出的子實體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價值差。

採收加工

a
當蘑菇長到直徑2-4厘米時應及時採收,若採收過晚會使品質變劣,並且抑制下批小菇的生長。採摘時,用手指捏住菇蓋,輕輕轉動採下,用小刀切去帶泥根部,注意切口要平整。採收後在空穴處及時補上土填平,並噴施一次1%的葡萄糖、200倍的太陽花豐產王或綠風95,以促進小菇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
雙孢菇鮮食最佳,不宜久放,規模種植時,可做成罐頭,出口換匯。大面積發展雙孢菇,必須考慮深加工問題,否則,產品積壓變質,就會造成損失。

架式栽培

1、 菇房、床架結構 菇房東西長19.6m,南北寬9m,前後牆高2.5m,山牆高3.5m。牆用石灰泥壘磚。外面水泥抹縫;裡面先用石灰泥抹一遍,再用石灰泥刷一遍。前後牆對著走道上下分別留4個25cm×20cm的通風窗,第1個通風窗距地面20cm。前牆兩頭留門,寬1.0m,高1.8m,地面鋪磚,水泥灌縫。房頂用竹桿薄膜搭建。床架長7.8m,寬1.5m,高2.3m,共5層。第1層距地面10cm,以上各層層間距55cm。靠前牆1個東西走道寬0.7m;10個南北走道,每個寬0.65m,栽培面積共500平方米。
2、 栽培時間安排 雙孢菇栽培一般在春秋兩季。我市麥草栽培預濕時間為8月5~15日;播種期9月5~15日;而棉子殼預濕時間為9月10~15日;播種期為9月15~20日。
3、 菌株選擇 選擇高產、抗雜能力強、適應性廣的As2796菌株。
4、培養料配方 (按實際栽培面積100平方米計算)①麥草3000kg,鮮雞糞3.5立方米(或乾雞糞900kg),尿素35kg,過磷酸鈣35kg,石膏粉100kg,石灰粉50kg,碳酸鈣50kg;②棉子殼1500kg,雙孢菇專用肥100kg,石膏粉30kg,石灰粉15~20kg。
5、培養料製備
5.1、麥草料製備 ①前發酵:按照時間安排,預濕麥草。預濕越透、越勻越好,做到寧濕勿乾。具體方法有兩種:一是在事先挖好的坑中用0.5%石灰水浸泡,吸足水分後撈出與預堆的雞糞按比例拌勻建堆;二是在硬質地面上平鋪麥草40~60cm後,噴水讓其充分吸收;第2日堆成高1m的堆,在其周圍噴5%石灰水;第3日繼續噴水,最終使麥草濕透而勻,含水量達60%左右(抽出幾根麥草,用手絞擰,能見水滲出)。但應注意不要在預濕中直接撒石灰粉。同樣與預堆雞糞按比例充分拌勻。建堆前1日,在堆底撒一層石灰粉或灑一遍10%的濃石灰水,第2日建堆時把尿素均勻加入拌好的麥草內,同時把局部沒有濕透的麥草放在事先挖好的水坑內浸泡後放在堆頂,南北堆向,寬1.6~1.8m,高2m左右,長度不限,四周垂直,堆頂呈龜背形,覆蓋草苫。第2日開始測溫,每2~3h測1次,待溫度升到65℃時,保持3~4d,第1次翻堆,翻堆前堆底留好通風道或墊好木棍,結合翻堆,調節好水分,使含水量達75%左右(用手緊握培養料,滴出10滴水左右),同時,把石膏粉也均勻加入;翻堆時料偏酸,可用2%~5%的石灰水調節pH8.0,堆高、寬不變,長度縮短。翻完堆後把堆周圍的雜物清掃乾淨。第2日開始測溫,待溫度再升至65℃,保持3~4d。進行第2次翻堆。翻堆前,先把堆周圍的培養料用噴霧器噴濕,也可先把堆外表的乾料集中到一塊噴水使其濕透,翻堆時放進堆的中上部,含水量調到72%左右,pH值7.8。翻堆後仍然按照65℃保持2.5~3.0d後第3次翻堆。翻堆前同樣留好通風道或墊好木棍,通氣發酵,保持2.5~3.0d。一般調水適當,堆溫正常,前發酵翻3次堆即可,若調水不當,或料溫偏低,還要進行第4次翻堆。每次翻堆後,料堆表面要噴灑0.5%的敵敵畏和80%的溴氰菊酯1000倍液。②二次發酵 (後發酵):麥草料二次發酵又分菇房外二次發酵和菇房內二次發酵兩種。對菇房外二次發酵場地首先進行一次徹底清理。然後噴灑80%的溴氰菊酯1000倍液;並撒一薄層生石灰粉(以不露地表為準)。用磚壘好通風道(磚與磚間隔5~8cm)、拔氣筒(最好用磚壘成磚籠,四面通風)後,按南北方向堆料,堆高1.5m,寬1.2m,長20m左右,頂部呈龜背形,四面垂直。料堆建好後,堵住拔氣筒,第2日上午9∶00前用塑膠薄膜罩住堆料,薄膜與培養料間距20~30cm,為便於操作,間距可大些。待間距內氣溫升到45℃左右時,用適量高錳酸鉀加甲醛熏蒸。熏蒸後溫度升到57℃時,密閉8~10h。培養料經嚴格消毒後,有計畫地控制拔氣筒與通風道,使培養料在50~55℃內發酵5~7d,然後拔開所有通風道與拔氣筒,待培養料溫度迅速降至28℃以下時,進房鋪料、播種。對菇房內二次發酵,可將前發酵好的培養料均勻鋪在床架上,密封菇房門窗後,向菇房內通入熱蒸汽,溫度達到60℃左右,保持8~10h,然後緩慢降溫到45~55℃,保持4~5d,快速降溫至28℃進房鋪料、播種。
5.2、棉子殼料製備 選擇水泥地做發酵場地,若不是水泥地,應鋪一層塑膠膜。首先將發酵場地打掃乾淨,然後噴灑一遍80%的溴氰菊酯1000倍液,再撒一層生石灰粉。按時間安排,將棉子殼及其輔料混合均勻,使料水比達1∶1.7~1.8。建堆前,用磚壘好“非”字形通風道,以通風道為中心建堆。堆高1.2m,寬1.2~1.5m,長度酌情而定,頂部呈龜背形,邊緣坡度越小越好。然後,表面噴一遍0.5%的敵敵畏,覆蓋草苫。待溫度升到60℃時,保持18~24h,進行第1次翻堆、整平;待溫度再升到60℃時,同樣保持18~24h,進行第2次翻堆,如此翻3次。每次翻堆後,料堆表面噴灑0.5%的敵敵畏加80%的溴氰菊酯,第4次翻堆時,每隔1m,在通風道上壘拔氣筒。料堆整理好後,用塑膠薄膜罩住,薄膜離料面20~30cm,待間距內溫度升到45℃左右時,按5000kg料用高錳酸鉀0.5kg+甲醛1kg熏蒸、發酵。其間,控溫在45~55℃,用拔氣筒開與閉,調節溫度高低。4~5d後,拔開所有通風道與拔氣筒,待料溫降到28℃以下時,鋪料、播種。
6、菇房消毒、鋪料、播種 進料前1日,菇房再進行消毒滅菌1次。按1立方米空間用甲醛10mL,高錳酸鉀5g進行熏蒸。第2日將溫度降至28℃以下的培養料平鋪在菇床上,厚20cm左右。播種前,若培養料偏乾可進行調水,使培養料含水量達65%~68%。將選好的菌種掰成顆粒狀,接觸菌種的一切工具及手用1%高錳酸鉀水消毒。先將50%菌種均勻混播在料的上半部,再將50%菌種撒播在料表面;棉子殼培養料則把30%的菌種均勻混播在料的上半部,再把70%的優質菌種撒播在料表面。一般用菌種1.5瓶/平方米(750mL/瓶)。播好後整平、輕輕壓實、蓋膜。
7、發菌管理, 蓋膜後3~5d內關閉門窗,控溫在25~26℃,相對濕度控制在75%左右。料溫超過28℃,夜間通風降溫;料溫低於20℃時,用蒸汽加溫。7d左右菌絲基本封面時,揭去薄膜,經常通風換氣。當菌絲吃料已達1/2深度時,撬動料層1次。發菌期間,預防各種雜菌、蟲害發生。可於蓋膜後當天在菇房牆壁、走道及膜上噴0.5%的敵敵畏,第2日噴1000倍的溴氰菊酯,以後5~7d噴1次。一般20d左右,當菌絲生長到培養料的2/3,撒在表面的大部分菌種已吐黃水,菌絲變粗發白,手一拍料面有整體振動感時,表明菌已發好,可進行覆土。
8、覆土因地制宜,我市採用的雙孢菇覆土材料有壤土和仿製草炭土。仿製草炭土配方:①壤土4立方米(100平方米培養料用量),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15kg,石膏17.5kg,乾發酵麥秸粗糠(在培養料發酵時,多制些,曬乾用粉碎機粉碎後製成)75kg,石灰15kg;②壤土4立方米,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17.5kg,石膏17.5kg,麥糠50kg,石灰15kg,麥糠取乾淨無霉變,放入pH10的石灰水中浸泡1d,撈出曬乾。而壤土在覆土前15d取耕作層30cm以下土壤,打碎,曬於粉碎後過9目篩。覆土前3日,按配方把各種覆土材料堆放在水泥地上,充分拌勻,用5%敵敵畏邊噴灑邊堆放,建成高寬各0.8m的長堆,用塑膠薄膜覆蓋24h後,用5%的石灰水預濕,調節pH7.5~8.0。含水量達手握成團,落地即散。預濕後堆成長拱形,第2日使用。覆土時,顆粒大的覆下面,小的覆上面,壤土覆土厚3.3~3.5cm,仿製草炭土覆土厚3.0~4.0cm,覆土厚度要均勻一致。
9、出菇管理,覆土後當天噴500倍的敵敵畏,第2d噴1000倍的溴氰菊酯,3d後根據菌絲生長情況調水。菌絲爬土快,生長旺盛,噴水量要多,反之則少。覆土材料為壤土,噴水要少而勤,嚴防覆土層板結,噴水總量要少些;覆土材料為仿製草炭土,噴水次數減少,而噴水總量多。一般調水開始2~3d內,床面每日噴水2次,每次噴水量0.5~0.8kg/平方米,以後逐漸增加噴水量,用3~4d把覆土層含水量調足,但不得讓水滲入料中。每次噴水後通風,收掉土層表面水分。當手捏土粒,扁而不散,並稍有裂口,不粘手,土粒內無乾心時水即調好。調水結束後,關閉門窗,吊菌2~3d,控溫在22~25℃,相對濕度控制在80%~85%。當氣溫高於30℃,濕度小於60%時,培養料要多噴水,反之少噴水。待菌絲爬土3/4時,開始鬆土。鬆土前1日,噴一遍1000倍的溴氰菊酯。鬆土時,使土層厚薄均勻一致,適當把土中多而好的地方與菌絲小而差的摻和一下,同時加強通風,抑制菌絲生長,促使絨毛狀菌絲扭結為線狀菌絲,進而形成原基。此時出菇場內控溫在14~18℃,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此後,噴水掌握菇多多噴,菇少少噴;前期多噴,後期少噴。前期土層1潮菇噴2次重水。當每潮菇長到黃豆大小時,噴1次出菇重水,每潮菇清床前,再噴1次重水。噴水量為1.3~1.8kg/平方米。後期噴水量要相對減少,採取輕而勤噴的方法。雙孢菇出土後直到採收,控濕在90%~95%。當每潮菇採收高峰過後,可降濕到85%~90%,地面不再噴,加大菇房通風。一般前期應加強通風換氣。當菇房內超過18℃時,菇房通風應在夜間和雨天進行。無風天氣,南北窗全部打開;有風時只開背風窗。後期應逐漸減少菇房通風。當氣溫降至14℃以下時,白天通風。若出現長柄小蓋菇、稀菇、紅菇、銹斑菇需及時通風;出現小菇、薄菇、開傘、空根白心,單菇輕時,應控風。
10、採收 鮮銷上市時,在菌幕不破裂、不開傘的情況下,大小均可採收;制罐及鹽水菇,則在菌蓋直徑1.5~4.0cm,菇形圓正,色澤潔白,無空根白心,無蟲蛀、破損時採收。採收前,床面不噴水。子實體生長快時,要求1d採收2~3次。採收方法有兩種:鏇轉法和拔菇法。菇密時,採用鏇菇法,即把菇輕輕鏇轉採下;菇稀時,採用拔菇法,即將菇直接拔起;當許多菇叢生成球菇時,用小刀小心切下達標子實體,采大留小。采菇時,小心輕放,以免損傷菇體。

營養價值

雙孢菇 雙孢菇
營養成分:100克鮮品中含蛋白質2.9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粗纖維0.6克、灰分0.6克、鈣8毫克、磷66毫克、鐵1.3毫克、維生素(B1)0.11毫克,維生素(B2)0.16毫克、維生素C4毫克、煙酸3.3毫克。
雙孢菇蛋白質含量為35%—38%,含有人體必須的6種胺基酸,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P,核苷酸,煙酸,抗壞血酸和維生素D等,其營養價值是蔬菜和水果的4—12倍,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美稱。深受國內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的青睞。
雙孢菇所含的蘑菇多糖和異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腫瘤的發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膽固醇,對降低血壓有一定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麥牙糖酶等均有助於食物的消化。中醫認為雙孢菇味甘性平有提神消化、降血壓的作用。經常食用雙孢菇,可以防止壞血病,預防腫癌,促進傷口癒合和解除鉛,砷,汞等的中毒,兼有補脾,潤肺,理氣,化痰之功效,能防止惡性貧血,改善神經功能,降低血脂。
雙孢菇不僅是一種味道鮮美,營養齊全的菇類蔬菜,而且是具有保健作用的健康食品。

注意事項

雙孢菇採摘後菌蓋容易通過氧化而由白變黃,購買時觀察菌蓋推測其新鮮程度。
有商販通過使用硫磺熏蒸等方法為新鮮的雙孢菇增白,在購買時需要注意。經常食用經過硫磺熏蒸的食品容易使得食道受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