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穗病

白穗病

白穗病是小麥在成熟時常出現大片的白穗,其實這是因為小麥感染了紋枯病和赤霉病所致。造成小麥白穗的原因主要是由根腐病、紋枯病、赤霉病、全蝕病以及灌溉污水等原因造成的。應根據不同原因對症下藥,及時防治。

白穗病白穗病
白穗病白穗病

造成白穗病的原因:

小麥在乳熟期經常出現白穗現象,一般年份減產20%~30%。嚴重地塊可達50%~60%,甚至絕產。據我們多年觀察研究,造成小麥白穗的原因主要是由根腐病、紋枯病、赤霉病、全蝕病以及灌溉污水等原因造成的。應根據不同原因對症下藥,及時防治:

病害症狀藥劑防治措施

1.紋枯病:莖基部1~3節的葉鞘上形成橢圓形雲紋狀褐色病斑。當病菌侵入莖壁後,形成中間灰褐色、四周褐色的橢圓形眼狀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最後病株因肥水供應不足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在田間多是單株發生。防治該病每1/15公頃(1畝)可用15%井岡黴素可濕性粉劑150克或20%紋枯淨可濕性粉劑40克,對水50千克噴霧。
2.全蝕病:主要症狀是“黑腳白穗”。發病初期初生根和次生根變褐變黑,植株矮小、稀疏,葉片自下而上逐漸發黃,揚花後麥芒變白,整個麥穗也逐漸變成白穗,根部腐爛,形成黑腳。在新病區或輕病區。田間病株成簇或點片狀發生早枯白穗,以後逐年擴大。在基部及葉鞘內側有黑膏藥狀的菌絲體,植株易被拔起。防治該病要在藥劑拌種的基礎上,於返青期和拔節期兩次灌根防治。每1/15公頃每次用15億/克螢光假單孢桿菌水分散粒劑100克或力克菌40克,加水60千克,對準莖基部噴施,使藥液順葉片流入根部土壤內,可有效殺滅根部土壤中的病菌,減輕病害發生程度。
3.根腐病:主要症狀是莖基部、根及分櫱節褐變,病部組織逐漸壞死,上生黑色霉狀物,最後根系腐朽。葉片染病時出現褐色斑,後黃枯而死。穗部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防治該病每1/15公頃可用20%粉銹寧乳油50毫升或4.5%玉麥菌水劑35克,對水50千克噴霧。7~10天后再噴1次,噴藥時需噴勻噴透,使藥液充分浸透根莖部,以提高防治效果。
4.赤霉病:前期發病表現為苗腐、莖腐,後期發病表現為穗腐,穗腐初發生時在小穗穎殼上出現水浸狀淡褐色病斑,逐漸擴展後,在穎殼合縫處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霉層。病菌侵害穗軸或穗莖後,使上部小穗枯死,形成半個白穗,子粒乾秕。防治該病可於小麥始花期每1/15公頃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或40%禾枯靈可濕性粉劑75克,對水60千克噴霧,7天后再噴1次。

防護措施

小麥生長後期蒸發量大,受到乾熱風的危害後,體內水分失衡,子粒灌漿受到抑制,造成小麥提早枯熟,容易出現白穗。可採取的預防措施是:澆好灌漿水、麥黃水,保證水分供應充足;孕穗至灌漿期結合防治病蟲害,噴施2~3次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光合微肥、FA旱地龍等。
近年來,有些地方農業生態環境逐年惡化,農田灌溉用水污染嚴重,用這樣的水澆麥田,使小麥根系生長緩慢,根毛少,變褐色,葉發黃,抗病力弱,易發生根病,出現早死白穗,一般減產20%~30%。預防措施是:用無污染的河水或井水澆麥田,嚴禁灌溉污水,並加強田間管理,及早預防病害的發生。

參考資料:

http://www.zgny.com.cn/TechHtml/5/1/4/14937.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