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倒病

猝倒病

猝倒病俗稱“倒苗”、“霉根”、“小腳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侵染所致。刺腐霉及疫霉屬的一些種也能引起發病。病菌寄主範圍很廣,嚴重時可引起成片死苗。

簡介

猝倒病猝倒病
由腐霉屬(Pythium)、 疫霉屬(Phytophthora)、絲核屬(Rhizoctonia)等真菌引起的苗期植物病害。可影響幼苗生長,嚴重時造成缺苗甚至毀種。 不同種類的真菌引起不同的症狀。腐霉屬和疫霉屬侵染幼苗的莖基部呈水漬狀變軟,使之迅速萎蔫,最後莖基部呈線狀縊縮。有時子葉尚未表現症狀即已倒伏,故名猝倒。以瓜類幼苗最常見。由絲核菌引起的苗病一般稱為立枯病,受害幼苗莖基部產生褐色病斑,逐漸使幼莖萎縮直至幼苗枯死,一般不立即倒伏。受侵染子葉也可產生褐色不規則形的病斑。茄科、十字花科作物和棉苗的立枯病發生較普遍。腐黴菌和立枯絲核菌都是土壤習居菌,是一類弱寄生菌,寄主範圍較廣。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殘組織記憶體活,作為侵染循環的初次侵染源。腐黴菌和疫黴菌也可由卵孢子或厚壁孢子在殘體內或土壤中越冬和渡過不良的環境條件。病菌主要通過灌水或土壤耕作傳播。病原菌的生長適溫範圍較大。幼苗生育狀況不良、抗逆性差時,就易發病。 防治主要靠良好的土壤耕作,避免土壤過濕,加強苗期管理增強幼苗抗逆性;同時避免使用舊床土育苗,注意田間清潔和進行土壤消毒。

症狀識別

猝倒病猝倒病
症狀猝倒病多發生在早春育苗床或育苗盤上,常見的症狀有爛種、死苗和猝倒。爛種是播種後,在種子尚未萌發或剛發芽時就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猝倒是幼苗出土後,真葉尚未展開前,遭受病菌侵染,致使幼莖基部發生水漬狀暗斑,繼而繞莖擴展,逐漸縊縮呈細線狀,子葉來不及凋萎幼苗即倒伏地面。濕度大時,在病苗及其附近地面上常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可區別於立枯病

幼苗大多從莖基部感病(亦有從莖中部感病者),初為水漬狀,並很快擴展、溢縮變細如“線”樣,病部不變色或呈黃褐色,病勢發展迅速,在子葉仍為綠色、萎蔫前即從莖基部(或莖中部)倒伏而貼於床面。苗床濕度大時,病殘體及周圍床土上可生一層絮狀白黴。出苗前染病,引起子葉、幼根及幼莖變褐腐爛,即為爛種或爛芽。病害開始往往僅個別幼苗發病,條件適合時以這些病株為中心,迅速向四周擴展蔓延,形成一塊一塊的病區。

發病條件

猝倒病猝倒病
本病由鞭毛菌亞門真菌瓜果腐黴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可營腐生生活。條件適宜時卵孢子萌發,產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頂端膨大後形成孢子囊,以遊動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到幼苗上,從莖基部侵入。濕度大時,病苗上產生的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進行再侵染。病菌雖喜34℃高溫(30~36℃),但土溫15~20℃時繁殖最快,在8~9℃低溫條件下也可生長,故當苗床溫度低,幼苗生長緩慢,再遇高濕,則感病期拉長,特別是在局部有滴水時,很易發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連續陰雨霧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長衰弱發病重。當幼苗皮層木栓化後,真葉長出,則逐步進入抗病階段。

病菌以卵孢子或菌絲在土壤中及病殘體上越冬,並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主要靠雨水、噴淋而傳播,帶菌的有機肥和農具也能傳病。病菌在土溫15-16℃時繁殖最快,適宜發病地溫為10℃,故早春苗床溫度低、濕度大時利於發病。光照不足,播種過密,幼苗徒長往往發病較重。澆水後積水處或薄膜滴水處,最易發病而成為發病中心。

防治方法

①育苗場地的選擇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水源方便、避風向陽的地方育苗。苗期噴施500~1000倍磷酸二氫鉀,或1000~2000倍氯化鈣等,提高抗病能力。

猝倒病猝倒病
②加強苗床管理。根據苗情適時適量放風,避免低溫高濕條件出現,不要在陰雨天澆水,要設法消除棚膜滴水現象。加強苗床管理用肥沃、疏鬆、無病的新床土,若用舊床上必須進行土壤處理;肥料一定要腐熟並施勻;播種均勻而不過密,蓋土不宜太厚;根據土壤濕度和天氣情況,需灑水時,每次不宜過多,且在上午進行;床土濕度大時,撒乾細土降濕;做好苗床保溫工作的同時,多透光、適量通風換氣。

③如未進行苗床土壤處理、出苗後發病的,應將病株及周圍的土壤剷除,再撒585雷多米爾·錳鋅500倍粉劑,或75%百菌清粉劑6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套用蔬菜壯羈素、甲基托布津甲霜靈等拌草木灰或乾細土撒治。土壤處理播種前2-3周進行,將床土耙松,每1m2床面用40%福馬林30ml加水2-4kg均勻噴灑於床面,並用薄膜覆蓋,4-5天后揭去薄膜,耙松床土,待藥味充分散盡後再播種。每lm2苗床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8g,與4-5kg細土拌勻製成藥土,打足底水後將1/3藥土做墊土,另2/3做蓋土,將種子夾在藥土中間,若蓋土不夠,可在其上另加潔淨的土壤。

④藥劑防治。猝倒病多發區,在打足底水的苗床上,每米2苗床噴用綠亨1號3000倍液1~1.5千克,然後篩撒薄薄一層乾土,將催好芽的種子撒播上,再篩撒細土進行覆蓋。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72.2%普力克水劑400倍液噴淋,每米2噴淋藥液2~3千克。發病時用銅銨製劑400倍液,效果也好。藥劑防治於病害始見時開始施藥,間隔7-10天.一般防治l-2次,並及時清除病株及鄰近病土。藥劑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劑6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9%烯醯嗎琳·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800倍液。為減少苗床濕度,應在上午噴藥。

典型疾病

辣椒猝倒病
猝倒病猝倒病
淬倒病是辣椒苗期重要病害之一,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常因育苗期溫度和濕度不適、管理粗放引起,發病嚴重時常造成幼苗成片倒伏死亡。該病除為害辣椒茄科蔬菜外,瓜類、萵苣、芹菜、白菜甘藍蘿蔔洋蔥等蔬菜幼苗均能受害。

一、症狀
秋苗染病時,莖基部呈黃綠色水漬狀,後很快轉黃褐色並發展至繞莖一周。病部組織腐爛乾枯而凹陷,產生縊縮。水漬狀自下而上擴展,幼菌倒伏於地。發病初期,苗床上只有少數幼苗發病,幾天后,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展蔓延,最後引起幼苗成片倒伏死亡。

二、發病規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和渡過不良環境,第二年春天遇合適條件即可萌發產生孢子囊,並釋放出遊動孢子或直接生產芽管侵入寄主,或以菌絲體在病殘組織中或腐殖質上過腐生生活,次春產生孢子囊遊動孢子侵染幼苗,造成幼苗發病猝倒。病菌借雨水和灌溉水進行傳播,施用帶菌肥料、移栽等農事活動也能傳播病菌。影響猝倒病發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溫度、濕度、光照及苗床管理水平。土壤含水量大、空氣潮濕、溫度在30——36℃或8——9℃之間,適宜病菌生長,但不利於幼苗的發育,因而發病重。苗期管理不當也常為病害發生提供條件,如播種過密、大水漫灌、保溫放風不當、秧苗徒長、受凍等。此外,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和黏重土壤及施用未腐熟堆肥,也容易發病。

三、防治方法
1、合理選擇苗床苗床應選擇地勢高燥、避風向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透氣性好的無病地塊。為防止苗床帶入病菌,應施用腐熟的農家肥。
2、苗床處理播前苗床要充分翻曬,舊苗床應進行苗床土壤處理。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苗床8——10克,加細土5000克,混合均勻。取1/3藥土作墊層,播種後將其餘2/3藥土作為覆蓋層。
3、種子消霉用40%甲醛100倍液浸種30分鐘後沖洗乾淨或用4%農抗120瓜菜菸草型600倍液浸種30分鐘後催芽播種,以縮短種子在土壤中的時間。
4、加強栽培管理①與非茄科、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②鋪蓋地膜阻擋土壤中病菌濺附到植株上,減少侵染機會;③苗床土壤溫度要求保持在16℃以上,氣溫保持在20-30℃之間;④出齊苗後注意通風,同時加強土壤中耕鬆土,防止苗床濕度過大。保持育苗設備透光良好,增加光照,促進秧苗健狀生長;⑤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澆毀,防止病害蔓延。
5、藥劑防治發現病株後及時處理病葉、病株,並全面噴藥保護。防效較好藥劑有4%農抗120瓜菜菸草型500——600倍、75%百菌清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鋅500倍液、每7天噴1次,連噴2-3次。以上藥劑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