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戰略

發展戰略

發展戰略就是關於企業如何發展的理論體系。發展戰略就是一定時期內對企業發展方向、發展速度與質量、發展點及發展能力的重大選擇、規劃及策略。企業戰略可以幫助企業指引長遠發展方向,明確發展目標,指明發展點,並確定企業需要的發展能力,戰略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決企業的發展問題,實現企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

美國著名戰略學家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被稱為競爭戰略之父,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管理學家之一。

波特1980年發表了《競爭戰略》,隨後1985年又發表了《競爭優勢》,以及後來發表的《國家競爭優勢》,形成了競爭戰略三部曲,開創了競爭戰略理論體系。

作者觀點

麥可·波特認為,構成企業環境的最關鍵部分就是企業投入競爭的一個或幾個行業,行業結構極大地影響著競爭規則的確立以及可供企業選擇的競爭戰略。行業結構分析是確立競爭戰略的基石,理解行業結構永遠是戰略制定的起點。波特創造性建立了五種競爭力量分析模型,他認為一個行業的競爭狀態和盈利能力取決於五種基本競爭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即進入威脅、替代威脅、買方討價還價能力、供方討價還價能力和現有競爭對手的競爭,而其中每種競爭力量又受到諸多經濟技術因素的影響。

在競爭戰略思想指導下,波特提出了企業戰略的核心是獲取競爭優勢,打敗競爭對手。獲取競爭優勢,打敗競爭對手有三種基本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化戰略。企業必須從這三種基本戰略中選擇一種,作為其主導戰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競爭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形成與眾不同的特色,讓顧客感覺到企業提供了比其他競爭者更多的價值;要么企業致力於服務於某一特定的產品種類、某一特定的細分市場。

麥可·波特所提出的行業競爭結構分析理論、三種基本競爭戰略理論在過去近30年裡受到企業戰略管理學界的普遍認同,並且成為進行外部環境分析和進行戰略競爭最為重要和廣泛使用的模型。

但是,在競爭戰略思想及理論的指導下,企圖以建立競爭優勢,打敗競爭對手為核心目的,這種戰略行為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在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化戰略的三種基本競爭戰略指引下,許多企業採取了價格戰、功能戰、廣告戰、促銷戰、服務戰、品類戰等,以此來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打敗競爭對手。然而,良好的願望並未轉換成美好的現實,過度的打擊對手並未使自己變得更好。伴隨而來的是所在領域的企業家族們面臨普通低利潤或者虧損的局面,大家都陷入了價格戰、功能戰、廣告戰、促銷戰、服務戰、品類戰的困境,陷入低利潤、無利潤、甚至虧損的怪圈,企業走向停滯、衰退,甚至破產。大家越是想打敗競爭對手,大家越是變得更差,最後出現雙敗、多敗的格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