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馬酋長紀念碑

瘋馬酋長紀念碑

傳說中的瘋馬原名Tashunca Uitco,1842年出生在黑山Rapid Creek的一個印第安人蘇族部落(Sioux),15歲時便成為部落里一名驍勇善戰的獵手,因在一次與阿拉巴霍人爭奪土地的戰鬥中英勇作戰,“就像一匹瘋狂的戰馬”,而在慶功會上被父親改名為Crazy Horse——瘋馬。

基本信息

簡介

瘋馬(Crazy Horse ,1839—1877)

他出生於里帕布利肯河,查理·A·伊斯特曼評價他說:“他長得極為英俊,儘管沒有歌勒那樣偉岸的身軀,但是他實際上非常強壯,像一個健美的阿波羅神。此外,他還有印第安人特有的那種文質彬彬,就像約瑟夫酋長一樣有涵養,不過他是個天生的武士,而約瑟夫不是。瘋馬是個紳士一般的武士,勇敢,是蘇族最偉大的理想的代表。”(Indian Heroes and Great Chieftains)。關於他的童年有很多逸事。據說在他12歲那年,他和自己的小兄弟一起出發尋找矮馬。當他們在一棵果實纍纍的櫻桃樹下休息,並愜意地享受美味的時候,一頭咆哮著的熊突然向他們衝過來。他的小兄弟嚇傻了,年輕的瘋馬把他推上一棵樹,然後騎上一匹受驚的馬,奮力將它控制住,折返回來,揮舞著套索。熊開始時顯得很兇,過了一會,它轉過身走了。老人們反覆將這個故事傳誦,他們說儘管他還很年輕,就有降伏灰熊的力量。……他參加了多次聯邦與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表現神勇。正是由於這一點他成為了部落年輕人的首領。他從來不讓任何人拍照或者畫像,他認為這樣做的人會奪走他的靈魂,所以上面那張照片可能是他一生唯一的一張。

他在西部地區抵抗白人的入侵,以作戰勇敢著稱。最有名的戰役是小比格霍河附近,他的印第安人軍隊殲滅了美國白人卡斯特的軍隊並殺死卡斯特。後來又率領印第安人打了幾次戰役 1876年冬天,軍隊襲擊了夏安族的營地,但是沒有進行破壞,也許是因為他們聽說瘋馬就在附近,他在敵人那裡也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和坐牛一樣,飢餓也讓他不得不屈服。1877年7月,他帶著幾千名印第安人向內布拉斯加的羅賓遜堡投降。

由於他的崇高威望,瘋馬遭到了印第安管轄局的人的嫉恨,他們唆使克魯克將軍逮捕他。瘋馬平靜地跟著前來逮捕他的衛隊前往將軍的營地進行解釋。在那裡,他跟著他的表弟摩雲(Touch-the-Cloud)被衛兵護送走向衛兵室。突然,摩雲轉身大喊:“表兄,他們要把你投入監獄!” “又是白人的陰謀,我們快走!讓我們光榮戰死吧!”瘋馬喊到。他停下來並試圖爭脫出來拔出匕首。但是他的兩支胳膊都被身邊的衛兵牢牢把住。當他正在掙扎的時候,一名士兵將自己的刺刀刺入了他的後背。傷是致命的,瘋馬當晚就去世了,他的老父親唱著哀歌將他的屍體護送回家。他們將他葬在惡土(the Bad Lands),他在那裡安息至今。

1876年,當卡斯特(Custer)率領美軍第七騎兵隊進入黑山地區驅趕印第安人時,年輕的瘋馬不滿卡斯特一再毀約,而部落酋長在談判中則一味退讓,帶領著 4000多印第安人在一個叫小巨角(Little Bighorn)的地方圍殲了貿然進犯的卡斯特騎兵隊。 戰鬥打贏了,但瘋馬卻因此不得不四處躲避美軍的追捕,他浪跡天涯,1877年因妻子生命垂危才回到家中,卻不幸被美軍抓獲,當他被關押在獄中時被一個白人用刀從背後所殺害。不過也另有一說,他是在部落與美軍談判時,在休戰旗(flag of truce)下被美國士兵從背後殺害的,年僅35歲。 雖然至今人們仍無法確認瘋馬出生的日期,但卻永遠記住了他去世的那一天——1877年9月6日,以及他著名的遺言:“這是我們的土地,是我們得以安葬的地方”(My lands are where my dead lie buried)。

相關報導

美國南達科他州的拉什莫爾山素有“總統山”的美稱。這裡雕刻著美國四位著名總統的頭像,但總統山的魅力以後也許會被附近規模更為龐大的雕像所超越。它就是距總統山27公里的“瘋馬”雕像。雖然早在57年前它就破山動工,但因為工程浩大,進展緩慢。

“瘋馬”雕像為紀念19世紀一位誓死不向歐洲殖民者割讓一寸土地的印第安蘇族酋長而修建,“瘋馬”是他的別名。1939年,蘇族酋長貝爾邀請著名雕塑家焦烏科夫斯基為“瘋馬”塑像。焦烏科夫斯基提出了一個劈山雕像的宏大計畫,“瘋馬”騎在一匹馬上,胳臂所指乃是昔日印第安人的家園。竣工後,這尊石雕將高達169米、長192米。

1948年6月3日,“瘋馬”雕像工程正式動工。焦烏科夫斯基將餘生的心血都傾注在“瘋馬”上,並拒絕政府資助。他認為,如果由政府來做的話,設計方案肯定會遭到修改。1982年,焦烏科夫斯基抱憾離世。他的妻子魯思和7個孩子繼續這一工程。78歲高齡的魯思至今還沒有退休的打算。

這一堪比愚公的家庭已搬運了800萬噸石料。1998年,在工程50年紀念日之際,“瘋馬”的臉龐正式面世,巨大堅挺的鼻子和剛毅自信的嘴清晰可見,雙眼炯炯有神。臉部完成後,工作重點轉向足有22層樓高的馬頭上。為完成這一階段性工程,還要搬移400萬噸石料。雕像何時才能完工。魯思總是答道,“說實話,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目前,工程共耗費了17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募捐得來。

歷史背景

矛盾根源 自從第一批歐洲冒險家來到新大陸,白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的衝突就開始了。這些歐洲移民對印第安人抱著根深蒂固的偏見,在他們眼中印第安人是

矛盾根源

歐洲早已擺脫的蒙昧與野蠻的化身,是舊時代的殘渣餘孽,他們的宗教習俗和生活方式讓歐洲人認為他們已喪魂落魄,唯留野蠻,美國歷史學家比林頓說:“16世紀歐洲知識淵博的學者曾討論過印第安人是否有靈魂,是否亞當和夏娃的後裔,是否在伊甸園之前就存在,因而印第安人是次等人種,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動物。……”

也是由於這種種族和文明間的矛盾使得北美大陸上的白人和印第安人戰爭不斷,在歐洲移民看來,印第安人除了可以在白人與白人的戰爭中充當偵察兵或者不可靠的盟友以外,毫無用處。我們將不難發現,這種白人長期以來傲視印第安人的態度其實是1876年霍恩河悲劇的心理根源。

19世紀,這種矛盾隨著另一個因素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劇烈了。

1865年結束的南北戰爭讓林肯總統的那句名言的“潛在含義”得到的實現的可能,他在內戰爆發之前說:“一幢裂開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不再分裂,它將成為一樣完整的東西,非此既彼。”的確,戰爭結束後,儘管有南部重建中諸多的消極因素,但是這個剛剛成長起來的新聯邦國家很快就發揮出了工業巨子的潛力。伴隨著這一進程的是西進運動,巨大的拓荒者潮流將印第安人攆出了祖先的土地,把他們向更西邊的地區驅趕,規定他們居住在保留地里。這是印第安人的一次浩劫。隨之而來的是戰爭。

在第一次大平原戰爭之後,美國政府和印第安人簽定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