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統論

因之聚成痰飲,為病多端。 所以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食痰成瘧痢,口臭痞氣。

人之有形,藉水飲以滋養。水之所化,憑氣脈以宣流。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脈之 始也。若三焦調適,氣脈平均,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設三焦氣 澀,脈道不通,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因之聚成痰飲,為病多端。古方論痰有四∶痰飲、 懸飲、溢飲、支飲是也。詳見《金匱要略》。然又有留飲、癖飲、流飲、伏飲之異。其聚而 不散者曰留飲;僻處脅下者曰癖飲;流移不定者曰流飲∶沉伏於內者曰伏飲。又因酒而成癖 者曰酒癖。因寒多所致者曰冷痰。因熱邪所傷者曰熱痰。病雖多端,悉由三焦不調,氣道否 澀而生病焉。是以氣行即水行,氣滯即水滯,故知飲之為病,在人最多。善治者,以宣通其 氣脈為先,則飲無所凝滯。所以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蓋人之氣血,得溫則宣流也。及 結而成堅癖,則兼以消痰破飲之劑攻之。 痰之源不一,有因熱而生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因積飲而生 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因脾虛而成者。其為病也,驚痰則 成心痛癲疾。熱痰則成煩躁懊 、頭風爛眼。風痰則成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成 脅痛、四肢不舉,每日嘔吐。食痰成瘧痢,口臭痞氣。暑痰頭昏眩暈,黃膽頭疼。冷痰骨痹 ,四肢不舉,氣刺痛。酒痰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氣 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 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 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 痰,若攻之太過,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節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