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石榴果

番石榴果

番石榴果,中藥名。為桃金孃科植物番石榴 Linn.的成熟果實。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具有健脾消積,澀腸止瀉之功效。常用於食積飽脹疳積,腹瀉,痢疾,脫肛,血崩。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乾燥幼果。

性味

味甘、澀,性平。

功效

健脾消積,澀腸止瀉。

主治

食積飽脹疳積,腹瀉,痢疾,脫肛,血崩。

相關配伍

1、治小兒消化不良,痢疾:水辣蓼2.5kg,拿果2.5kg,共加水煎汁,加紅糖調味。每日3次,每次30g左右。(《西昌中草藥》)

2、治冷瀉:番石榴(果)、赤地利、鬼針草各9-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或研末;或生食,每次2-3枚,每日2-3次。

使用注意

熱毒血痢禁服。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一般鮮用。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3米;樹皮平滑,灰色,片狀剝落;嫩枝有棱,被毛。葉片革質,長圓形至橢圓形,長6-12厘米,寬3.5-6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於圓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側脈12-15對,常下陷,網脈明顯;葉柄長5毫米。花單生或2-3朵排成聚傘花序;萼管鐘形,長5毫米,有毛,萼帽近圓形,長7-8毫米,不規則裂開;花瓣長1-1.4厘米,白色;雄蕊長6-9毫米;子房下位,與萼合生,花柱與雄蕊同長。漿果球形、卵圓形或梨形,長3-8厘米,頂端有宿存萼片,果肉白色及黃色,胎座肥大,肉質,淡紅色;種子多數。

生長環境

生於原野、村邊、溪旁、林緣等地。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藥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2、止血作用。

相關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消食,生津,收斂止瀉。治食積飽脹,老人津枯便秘,腸熱下痢。”

2、《台灣藥用植物志》:“健脾。治小兒傷食。”“驅蟲,止血。”

3、《福建藥物志》:“健胃固腸。治冷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