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僧

留學僧

留學僧是對出國深造的僧人的一種說法。

基本信息

事件介紹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

留學僧留學僧
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逍廚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貿,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紀中葉,大和朝廷大體上統一了日本列島,矮王(日本國王)曾多次向中國南朝政權這使朝貢,並請求授予封號。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動亂,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當時日本正是聖德太子攝政,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了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先後向中國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這是中國和日本作為兩個統一國家正式交往的開始,也是日本統治者採取主助積極態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團直接吸收中國先進文明的開端。遣隋使可以說是後來遣唐使的先驅。

公元618年,唐朝滅隋,建都長安(今西安)。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威遠揚,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中國文化更加仰慕嚮往,出現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623年。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在留學中國多年後回國,同天皇報告大唐國是法律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建議派使節赴唐學習。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攜帶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

初期派遣

留學僧留學僧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團規模較小,船隻一、二艘,成員一、二百。航線走沿朝鮮半島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唐朝的制度。 日本朝廷選拔的使臣大多為通曉經史、才幹出眾而且漢學水平較高、熟悉唐朝情況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風采、舉止言辭也不同凡響,就是隨員也至少有一技之長,至於留學生與學問僧也均為優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學前已在國內嶄露頭角,學成歸來一般均有一定建樹。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選這樣強大陣容的遣唐使團,就是為了更好地吸學生活,賜物幾乎與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國,立即奏報朝廷,進京後舉行盛大歡迎儀式。使臣奉還節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則為使臣晉級加官,賞賜褒獎,並優恤死難者。

中後期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極盛時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團規模擴大,每次達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穫成果也最大。航線大多是經南方諸島的南島路。為了全面深入學習盛唐文明,實現全盤唐化,有大批留學生、留學僧長期留唐。 後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漸衰期,共任命九次實際成行僅六次。此期唐朝經安史之亂逐漸衰敗,因此日本學習唐朝的熱情有所降低,使團規模縮小,留學生、留學僧留唐時間也減少成一、二年。航線主要是直接橫渡東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團在中國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關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後,馬上迎進館舍,安排食宿,一面飛奏朝廷。地方政府派專差護送獲準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負擔。遣唐使抵長安後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後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按著遣唐使呈上貢物,唐皇下詔嘉獎,接見日本使臣,並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照例有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唐朝政府除優待使臣外還給日本朝廷贈送大量禮物,表現了泱泱大國的風度。最後遣唐使一行由內使監送至沿海,滿載而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