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鏈球

男子鏈球

男子鏈球,田徑運動中投擲項目之一,鏈球運動使用的投擲器械,球體用鐵或銅製成,上面安有鏈子和把手。運動員兩手握著鏈球的把手,人和球同時旋轉,最後加力使球脫手而出。投擲鏈球須在直徑2.135米圓圈內進行。運動員雙手握住柄環,站在投擲圈後緣,經過預擺和3~4圈連續加速旋轉及最後用力,將鏈球擲出。球落在規定的落地區內,成績方為有效。比賽的規則要求與鉛球基本相同。鏈球運動屬於是一種可增長力量型運動,要求運動員有高協調性和在高速度的旋轉中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

基本信息

項目起源

男子鏈球男子鏈球

鏈球是由打鐵的鐵錘演變而來。中世紀時,蘇格蘭的鐵匠和礦工,在業餘時間裡經常用他們的生產工具--帶有木柄的鐵錘進行擲遠比賽。以後,這樣的比賽漸在蘇格蘭、愛爾蘭的曠工和山民中流行。鏈球的英語詞意即鐵錘。
19世紀後期,鏈球成為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運動會的比賽項目。那時的投擲方法是旋轉五圈後擲出,投擲的方向沒有限制。決定投擲距離的辦法,是從投擲者的前腳到鏈球的落點來計算。第一個紀錄是牛津大學學生在1873年創造的,他使用的球柄比較長,球體是用鉛做的。從那時起,鏈球才開始改為圓形,其後柄也由木製的改為鋼鏈。當時使用的器械是將木柄的鐵球,後為便於投擲,將木柄改為鋼鏈,鏈球由此而來。擲鏈球最初採用原地投,後逐漸改進為側向投,旋轉一圈投、兩圈投、三圈投,現運動員多採用四圈投。男子鏈球重7.26公斤,總長117.5~121.5厘米,女子鏈球重4公斤,總長116.0~119.5厘米。比賽時,運動員必須在直徑2.135米的圈內用雙手將球擲出,鏈球必須落在40度的角度線內方為有效。圈外有U形護籠,確保投擲安全。男子鏈球於1900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鏈球將於2000年列入。

發展歷史

國際發展

男子鏈球男子鏈球

1900年在第二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擲鏈球被列為比賽項目。同時規定了在直徑2.135米的圓圈內投擲,鏈球落地的有效區為九十度,以後改為六十度。
鏈球運動的故鄉雖在英國,但英國卻沒有在這項運動中取得過出色的成績,也從未創造過世界紀錄和在奧運會上獲得過金牌。而美國在本世紀初卻有出色的表演。美國人創造了第一個鏈球世界紀錄。自1900年鏈列入奧運會比賽後,美國人從1900年~1924年後,美國人在這一項目上曾失去優勢,但50年代中期重新崛起,其著名選手康納利,曾6次創世界紀錄,並獲1956年奧運會金牌。1960年他又第一個突破70米大關,並創造了70.33米的世界紀錄。
繼美國之後,鏈球優勢之爭全在歐洲國家之間展開。世界紀錄在德國、匈牙利、挪威、前蘇聯等國之間多次改寫。奧運金牌也全由歐洲人包攬。匈牙利一度較為突出。
1954年,前蘇聯選手發威,克里沃諾索夫接連5次創世界紀錄。60年代的克里姆、幫達丘克,70年代的斯皮里多諾夫、扎伊丘克,都曾刷新過世界紀錄。進入80年代,前蘇聯包下了全部世界紀錄。
在1960年-1988年的8屆奧運會中,前蘇聯除1968年、1984年兩屆未參加外,包攬了其餘各屆的金牌。特別是1976年奧運會時,幫達丘克帶著他的兩名學生參賽,師徒三人包攬全部獎牌。師徒同台領獎,成為奧運會上的一段佳話。另外,他們還在世界田徑錦標賽、世界盃賽中多次奪魁。
擲鏈球的運動員最初都是些身體高大的人,大多是單純用力量進行投擲,以後,隨著體育科學的發展,運動技術的不斷完善和訓練方法的改進,投擲鏈球的技術便向著加快速度方面發展。投擲方法又有較大的突破,出現了旋轉四圈投擲的技術。這就加快了鏈球出手的速度,提高了運動成績,世界紀錄已達86.74米。近兩年在國際上已有一些國家開展了女子鏈球運動,並且發展很快,1998年被正式列為奧運會和田徑系列大賽的正式比賽項目。

國內發展

鏈球運動在中國發展較晚,1910年舊中國第1屆運動會上曾設過擲鏈球的比賽,成績約34米。當時用的球僅重12磅,所以舊中國還沒有留下正式的鏈球紀錄。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鏈球紀錄是在1954年創造的,成績為29.92米。
1956年-1966年,鏈球在中國發展較快。1957年全國紀錄達到50.68米,1963年為62.33米,與當時的世界紀錄相差7.47米,接近了世界水平。
1967年-1972年,鏈球訓練呈停滯狀態。從1973年起,鏈球運動的訓練重新恢復。1976年全國紀錄達到63.96米。1986年全國紀錄為70.08米,證明了中國人有能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1988年後,畢忠6次創全國紀錄,並以77.04米創造亞洲當時的紀錄。
1998年-2000年,可以說是中國女子鏈球的起點。在1998年亞洲田徑錦標賽中中國優秀鏈球運動員顧原以70米的成績為中國取得了歷史上第一塊女子鏈球的金牌,同時她也是亞洲第一個投出70米的選手。
2002年亞洲田徑錦標賽,中國女子鏈球顧原又以71米10的成績在次打破亞洲紀錄成為冠軍,她先後14次打破亞洲紀錄,為中國鏈球項目的發展墊下了一定的基礎。
2003-2008年,中國鏈球項目的發展已經變的很強大了,當時的成績也都開始跟國際等級選手接軌,並且在國際各種大賽上也都出現了中國選手的身影。
2003年,世界軍人運動會,中國女子鏈球運動員,張文秀以69米89的成績取得了金牌,這也是中國鏈球歷史上第二個近70米大關的優秀運動員。
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中國鏈球運動員,張文秀以72米03的成績取得了第七名,也是第一個進入奧運會鏈球決賽的中國運動員。
2007年,日本大阪世界錦標賽,中國鏈球運動員,張文秀又以74米39的成績,奪取了總排第三的好成績,同時也證實了中國的鏈球運動在不斷的進步。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鏈球運動員,張文秀以74米32的成績,為中國拿下了田徑歷史上唯一一塊鏈球項目的銅牌,由此可見,中國的鏈球運動在中國有更加大的發展空間。

世界紀錄

男子鏈球世界紀錄進展表成績創造者國家(地區)創造時間地點
57.77米帕·瑞安美國1913.08.17紐約
59.00米埃·布拉斯克德國1938.08.27斯德哥爾摩
59.02米伊姆雷·內邁特(1917.09.23—)匈牙利1948.07.14陶陶
59.57米伊姆雷·內邁特(1917.09.23—)匈牙利1949.09.04卡托維茲
59.88米伊姆雷·內邁特(1917.09.23—)匈牙利1950.05.19布達佩斯
60.34米約瑟夫·切爾馬克(1932.05.14—)匈牙利1952.07.24赫爾辛基
61.25米斯韋爾·斯特蘭利(1925.09.30—)挪威1952.09.14奧斯陸
62.36米斯韋爾·斯特蘭利(1925.09.30—)挪威1953.09.05奧斯陸
63.34米米哈伊爾·克里沃諾索夫(1929.05.1—)蘇聯1954.08.29伯爾尼
64.05米斯·涅納舍夫蘇聯1954.12.12巴庫
64.33米米哈伊爾·克里沃諾索夫(1929.05.1—)蘇聯1955.08.04華沙
64.52米米哈伊爾·克里沃諾索夫(1929.05.1—)蘇聯1955.09.19貝爾格勒
65.85米米哈伊爾·克里沃諾索夫(1929.05.1—)蘇聯1956.04.25納爾奇克
66.38米米哈伊爾·克里沃諾索夫(1929.05.1—)蘇聯1956.07.08明斯克
67.32米米哈伊爾·克里沃諾索夫(1929.05.1—)蘇聯1956.10.22塔什乾
68.54米哈羅德·康諾利(1931.08.1—)美國1956.11.02洛杉磯
68.68米哈羅德·康諾利(1931.08.1—)美國1958.06.20貝克斯菲爾德
70.33米哈羅德·康諾利(1931.08.1—)美國1960.08.12沃爾納特
70.67米哈羅德·康諾利(1931.08.1—)美國1962.07.21帕洛阿爾托
71.06米哈羅德·康諾利(1931.08.1—)美國1965.05.29塞里斯
71.26米哈羅德·康諾利(1931.08.1—)美國1965.06.20沃爾納特
73.74米久拉·日沃茨基(1937.02.25—)匈牙利1965.09.04德布勒森
73.76米久拉·日沃茨基(1937.02.25—)匈牙利1968.09.14布達佩斯
74.52米羅穆亞爾德·克里姆(1933.05.25—)蘇聯1969.06.15布達佩斯
74.68米阿納托利·邦達丘克(1940.05.31—)蘇聯1969.09.20雅典
75.48米阿納托利·邦達丘克(1940.05.31—)蘇聯1969.10.12羅夫諾
76.40米瓦爾特·施密特(1948—)聯邦德國1971.09.04拉爾
76.60米賴·泰默爾民主德國1974.07.04萊比錫
76.66米阿·斯皮里多諾夫蘇聯1974.09.11慕尼黑
76.70米卡爾—漢斯·里姆(1951.05.31—)聯邦德國1975.05.19雷林根
77.56米卡爾—漢斯·里姆(1951.05.31—)聯邦德國1975.05.19雷林根
78.50米卡爾—漢斯·里姆(1951.05.31—)聯邦德國1975.05.19雷林根
79.30米瓦爾特·施密特(1948—)聯邦德國1975.08.14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80.14米鮑·扎伊丘克蘇聯1978.07.09莫斯科
80.32米卡爾—漢斯·里姆(1951.05.31—)聯邦德國1978.08.06海登海姆
80.38米尤里·謝迪赫(1955.06.11—)蘇聯1980.05.16列謝利澤
80.46米尤里·塔姆(1957.11.15—)蘇聯1980.05.16列謝利澤
80.64米尤里·謝迪赫(1955.06.11—)蘇聯1980.05.16列謝利澤
81.66米謝爾蓋·利特維諾夫(1958.01.23—)蘇聯1980.05.24索契
80.80米尤里·謝迪赫(1955.06.11—)蘇聯1980.07.31莫斯科
83.98米謝爾蓋·利特維諾夫(1958.01.23—)蘇聯1982.06.04莫斯科
84.14米謝爾蓋·利特維諾夫(1958.01.23—)蘇聯1983.06.21莫斯科
86.54米尤里·謝迪赫(1955.06.11—)蘇聯1984.07.03科克
86.66米尤里·謝迪赫(1955.06.11—)蘇聯1986.06.02塔林
86.74米尤里·謝迪赫(1955.06.11—)蘇聯1986.08.30斯圖加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