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鎮

田黃鎮

田黃鎮位於鄒城市東北部,為亞聖孟子故里,是至聖孔子的誕生地和著名的革命老區。西距城區27.5公里,地處鄒城、泗水、曲阜3市縣交界處。東鄰城前鎮,南連張莊鎮,西接大束鎮與曲阜市尼山鄉,北與泗水縣聖水峪鄉接壤。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堯王公路縱貫南北,崇尚公路橫穿東西。該鎮自古即為里、社、區、鄉、鎮建制,縣東北境重鎮,因地勢險要為歷代官府所重視。據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修《鄒縣續志·建置志》,同治二年(1863年),平定文賢教起義後,奏準將管河縣丞改為分防,移設該鎮辛莊,並飭界河營千總一併移駐,在此創建縣丞署。電話區號0537,郵政編碼273506。轄51個行政村,4.5萬人,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萬畝。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田黃鎮 田黃鎮

田黃鎮位於鄒城市東北部,為亞聖孟子故里,是至聖孔子的誕生地和著名的革命老區。距縣城30公里,轄51個行政村,4.5萬人,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萬畝。地形屬低山丘陵,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盛產花生、紅薯、花椒、小香瓜、蘋果、板栗等。石灰石、花崗石和地下礦泉水等礦產資源豐富。

該鎮旅遊資源亮點紛呈。其中十八盤森林公園風景秀麗,主峰大頂子海拔534米,整個山體巍峨壯觀,重巒疊翠,石松盤錯,秀不可言,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含氧量豐富,素有鄒東“天然氧吧”之美喻。公園內景觀眾多,有元寶石、觀景台、槐花谷、飲馬槽等自然景觀20多處。十八盤森林公園南面是風景秀麗,景色怡人的八里碑水庫和十八趟大峽谷。此外還有顏母祠、白蓮教遺址和孔子的誕生地、扳倒井等名勝古蹟,是遠近聞名的旅遊避暑聖地。

該鎮基礎設施完善。崇尚線貫穿東西,堯王線線貫穿南北,交通便利;水、電、通訊等設施完善,投資置業和生產生活環境良好;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形成了花生、花椒、笨雞蛋、小香瓜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在鄒東久負盛名,許多農產品遠銷省內外。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致力於把田黃鎮建設成生態旅遊第一鎮。綜合實力更加強勁。到2012年,社會總產值達到10億元,年均遞增15%;地方可用財力達到200萬元,年均遞增80%以上。投資環境不斷最佳化,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得到進一步鞏固。社會發展更顯和諧。文化、教育、衛生、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發展。加強環境和資源開發,大力發展循環型經濟。更加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五五”普法,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更為殷實。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左右,民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躍上新的台階。政府建設更得民心。政府作風建設、執行能力不斷增強,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密切,黨的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

沿革

田黃鎮歷史相當古老。傳說南北朝時期建村時,因田、王兩姓始居於此,故名田王村,後演變為田黃。而該村自古未有姓田者。其名稱來歷實為夏季麥收時節,站在十八盤山往西眺望,田野里一片金黃,故取村名為田黃。早在夏商時期,東夷族一支邾婁族即棲息於此,並於西周初年在尼山腳下建立了古邾國。相傳尼山東南麓、該鎮宋家山頭村北為孔子誕生地。尼山在歷史上曾長期隸屬鄒縣。1960年尼山水庫修成後,才將尼山及附近村莊劃歸曲阜。明朝時期,劃全縣為5鄉39(33)社時,為第5鄉田黃社。清朝初期劃全縣為33社,列以上中下各11社時,為中11社中的田黃社。清朝晚期劃全縣為4鄉33社2屯社時,為東鄉中的田黃社。清朝末年劃全縣為8區時,為昌平區(以昌平山名之)。據民國六年(1917年)修《鄒縣地理志》載:鄒縣“集鎮之大者,東鄉為田黃集。”1930年劃全縣為10區時,為第四昌平區。1935年進行鄉村建設實驗,設立鄉農學校時,為第二學區,鄉農學校設于田黃。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1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移駐於該鎮,1941年1月,中共魯南區黨委、魯南一地委進駐該鎮,以尼山為中心,進一步鞏固發展了鄒東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6月,鄒縣全境解放後,田黃區改稱第七區,是年秋又改稱田黃區。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1月,全縣各區由地名稱謂改為序號稱謂仍為第七區。1955年11月,又改序號稱謂為地名稱謂為田黃區。1956年10月,鄒縣進行撤區並區擴鄉時,設為田黃區,轄田黃、羅頭、果莊、龍泉、張莊、辛莊5個鄉。1958年3月進行撤區並鄉時,設為田黃鄉。1958年9月,成立田黃人民公社,轄廠里、辛莊、瓦曲、羅頭、田黃、黃山、龍泉、魯源、張馬、尼山等10個管區、24個生產大隊。1983年5月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時,改設為田黃區,轄田黃、黃山、棲駕峪、辛莊、羅頭等5個鄉、51個村民委員會。1987年1月撤區建鄉鎮,改設為田黃鄉。1994年1月組建田黃鎮。現該鎮轄田黃、羅頭、辛莊、廠里、棲駕峪、黃山6個管區,轄田黃、宋家山頭、石山汪、上鮑家莊、下鮑家莊、田家嶺、涼水泉、等駕莊、老牛後、律莊、臥龍莊、河西、拐子河、小山頭、大山頭、林豐、棲駕峪、深溝、圈裡、瓦曲、顏家莊、後峪、柴炭店、鹿山後、栗子園、北山、西北山、肖溝、大張莊、西羅頭、紙坊、泉溝、北桃、棗園、白龍池、辛莊、上大古、西劉家溝、東劉家溝、西埠、東羅頭、南桃、楊家峪、皇宮架、大峪口、下大古、廠里、朝陽寺、高橋、紅山溝、大劉莊51個行政村。

代碼及城鄉分類

370883113:~200 220紙坊村 ~201 220棗園村 ~202 220楊峪村 ~203 220顏家莊村 ~204 220辛莊村 ~205 220肖溝村 ~206 220小山頭村 ~207 220下大古村 ~208 220下鮑家莊村 ~209 220西羅頭村 ~210 220西劉家莊村 ~211 220西埠村 ~212 220西北山村 ~213 220臥龍莊村 ~214 220瓦曲村 ~215 220田家嶺村 ~216 121田黃村 ~217 220宋家山頭村 ~218 220石山汪村 ~219 220深溝村 ~220 220上大古村 ~221 220上鮑家莊村 ~222 220泉溝村 ~223 122圈裡村 ~224 220棲駕峪村 ~225 220栗子園村 ~226 220南桃村 ~227 220律莊村 ~228 220鹿山後村 ~229 220林豐村 ~230 220涼水泉村 ~231 220老牛後村 ~232 220皇宮駕村 ~233 220後峪村 ~234 220洪山溝村 ~235 122河西村 ~236 220拐子河村 ~237 220高橋村 ~238 220東羅頭村 ~239 220東劉家莊村 ~240 220等駕莊村 ~241 220大張莊村 ~242 220大峪口村 ~243 220大山頭村 ~244 220大劉村 ~245 220朝陽寺村 ~246 220廠里村 ~247 220柴炭店村 ~248 220北桃村 ~249 220北山村 ~250 220白龍池村

發展優勢

便利的區位交通優勢

田黃鎮 田黃鎮

鎮駐地距京福高速公路25公里、距日東高速13公里、距104國道28公里,高速鐵路:即將開工建設的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滬鐵路穿過城市東部,距田黃僅僅15公里,建成通車後3個小時即可到達北京、上海。距京滬線30公里。距濟寧、濟南機場分別為80公里和150公里,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農副產品資源

花生、地瓜是田黃鎮的主要經濟作物,花生年產量為2萬噸,花生被農業部綠色食品認定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綠色花生基地面積達1.8萬畝,周圍鄉鎮花生生產量為7萬噸,地瓜15萬噸。是周圍縣市中最大的花生、地瓜市場,現有花生米加工企業6個,主要銷往青島、上海、俄羅斯等各大貿易口岸和國內各大中城市。但多數停留於分級篩選上,來田黃鎮投資花生米、地瓜深加工業發展潛力巨大。

田黃鎮 田黃鎮

田黃鎮的花椒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栽培,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擁有多個優良品種,農戶具有豐富的栽植基礎和種植經驗,已經形成1萬多畝的栽植規模。所產花椒與其他產區的花椒相比,色澤紅艷、顆粒大而均勻、品質純度高,“十八盤”牌花椒現在被農業部無公害認定中心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客商可對本地豐富的花椒資源進行深加工,開發花椒粉、花椒油、精品花椒系列產品。

板栗。田黃鎮山嶺坡地多,適宜種植板栗,所產板栗不僅個大、皮厚,而且含澱粉極高,鮮食、熟食均可,深受顧客的青睞。現已被農業部無公害認定中心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年產板栗2萬多噸,大部分遠銷廣東、浙江一帶。

小香瓜具有“香氣濃郁、甜而不膩、鬆脆可口”的特點,現已被農業部無公害認定中心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深得大眾喜愛。上市季節每天有近25000公斤“小香瓜”外運,目前,鎮黨委、政府正著手建設“萬畝小香瓜基地”,並積極組建小香瓜交易批發市場。

水資源及礦產資源

田黃鎮 田黃鎮

投資田黃鎮絕不用擔心出現煤荒、電荒、水荒,因為田黃距離鄒城30公里,擁有巨大的煤、電、水等資源優勢。煤炭:鄒城是全國重點能源工業基地,境內藏煤面積357平方公里,年產原煤2500萬噸,約占山東省的20%,田黃境內擁有70多座山頭,山上含有豐富的花崗岩、石灰石、含鐵輝長岩等礦石;電力:距離田黃很近的鄒城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坑口電廠——華電國際鄒縣電廠和山東省重點煤炭電力聯產企業——里能集團。電力企業年發電量達240億千瓦時,約占山東省15%;水資源:緊鄰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境內擁有庫容1.03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1個,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水資源總量達5.35億立方,還有“顏母祠”、十八趟地下深井、八里碑水庫、“扳倒井”暨“孔聖泉”,相傳顏母生下孔子後,饑渴難耐,途徑該井,井自然傾斜,井水自溢而出,讓孔母痛飲一番。扳倒井造型獨特,井水清甜甘冽,每小時自然流量達10餘個立方,乾旱年份流量不減,經省地礦局鑑定,含有偽篇矽酸、鍶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養育了孔朝歷代子孫,周邊村莊內百歲老人多見。

生態旅遊資源

田黃鎮 田黃鎮

田黃鎮是至聖孔子的誕生地,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素有“綠色山谷、夢幻鄉村,生態旅遊第一鎮”之美譽。田黃鎮位於山東省鄒城市境東部,鄒城、曲阜、泗水三縣(市)交界處,地處鳳凰山山系,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風景秀麗,年平均氣溫13——14℃。距城區30公里,面積108平方公里,轄84個自然村,51個村民委員會。北鄰五嶽之尊泰山,南近鐵道游擊隊的故鄉微山湖,東靠沂蒙山脈和優良港口日照市,西接旅遊名地水泊梁山。氣候宜人,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是一處難得的投資樂園。

田黃鎮東面是巍峨的十八盤山——省級森林公園和保護區。十八盤山屬連青山系,景區地形大部分是低山丘陵,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水流潺潺,鳥語花香,風景旖旎,山下就是碧波蕩漾的八里碑水庫,水庫的上游就是風景秀麗的十八趟,十八趟是十八盤山和鹿山的一道分界河,兩岸陡峭,過去,十八趟是田黃通往尚河的一條必經之路,河流沿著山谷綿延曲折,從此通過,要趟十八次水才能走出山谷,因而此地取名十八趟。是以投資生態農業觀光游、田園休閒度假游、農家樂等旅遊項目,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有名的革命根據地,當年的鄒縣縣委就坐落於此,是典型的紅色旅遊景區和生態旅遊景區。

畜牧業發展

概述

田黃鎮 田黃鎮

田黃鎮充分發揮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和能人效應,加快糧食轉換增值,提高作物秸稈利用率,帶動飼料加工、運輸等行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該鎮注重示範帶動,成立了肉鴨養殖協會,與鄒城正邦集團簽訂了長期養殖購銷契約,搭起了農民致富橋。以專業戶為切入點,發揮條件較好的棲峪村、肖溝村的帶動作用,通過舉辦“肉鴨養殖技術培訓班”,聘請有經驗的養殖戶、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培養肉鴨養殖示範戶為典型帶頭人,輻射帶動了田黃村、後峪村等10餘家養殖戶。該鎮已先後幫助協調貸款10多萬元,建成養鴨大棚近20個,肉鴨存欄量超過10萬隻,年創收100餘萬元。

發展措施

一是政策驅動。採取“以獎代扶”等措施,扶持發展養殖大戶,鼓勵規模養殖小區、養殖專業村,促進養殖業規模化發展。二是龍頭帶動。以七彩山雞養殖基地、千頭肉牛羊養殖示範基地和萬隻肉鴨養殖示範小區為依託,推廣“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規範田黃、辛莊兩處交易市場。三是技術推動。完善養殖技術推廣網路,加大養殖技術培訓力度,舉辦各類養殖培訓班3期,培訓人員300多人,下發技術明白紙1000多份。同時成立專業技術服務隊,明確責任,劃片包乾,定期調度,確保服務到村入戶,並搞好防疫監控和檢疫防範,推動全鎮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新農村建設

農家書屋

田黃鎮 田黃鎮

該鎮深入貫徹落實上級檔案精神,啟動了“農家書屋工程”,著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引導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為農民民眾提供了致富信息,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已在棲峪、肖溝、田黃、羅頭等26個村建設了“農家文化書屋”。全鎮“農家書屋”的藏書已達1萬冊,種類包括種植、養殖、醫藥衛生、畜禽疾病防治、農機(具)維修技術等。截至目前,已有100餘名民眾,藉助“農家書屋”掌握了大棚恆溫養雞、蔬菜網棚育種、有機大蒜種植等多項先進技術;為規範“農家文化書屋”的管理,使之發揮最大作用,該鎮圖書館的專業管理人員到“農家書屋”進行現場培訓,舉辦不同層次、形式多樣的讀書用書座談會,調動了全鎮農民讀書用書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民民眾科技致富的能力。

四新工程

田黃鎮 田黃鎮

一是發展新產業。發展“一池三改”戶200多戶,促進了生態農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投資1500多萬元的品果醋項目落地;加大十八盤風景區和聖土山流域建設,以旅遊產業帶動二、三產業發展。二是營造新環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硬化道路100多公里,取締了污染嚴重的小澱粉加工廠;高標準建設十八盤風景區牌坊;改造鎮駐地大街,完成綠化、亮化、美化工程。三是培育新農民。組織種植大戶、經濟能人和村“兩委”幹部外出參觀學習,聘請農技專家培訓農民1000餘人次。設立“種養項目示範戶”、“科技推廣示範戶”、“技術服務示範戶”等10個具體示範戶,將“田秀才”與種養大戶組成“致富聯合體”,互相傳授致富經驗,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四是弘揚新鄉風。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民眾移風易俗自治組織的作用,認真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引導民眾講文明、破陋習,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農業發展

田黃鎮 田黃鎮

田黃鎮黨委政府析實情,重實效,主抓三大經濟,助推農民增收。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引導民眾在“路兩旁,河兩岸”發展精細瓜菜種植區2000多畝,在山嶺地帶,大力發展花椒、板栗、核桃等地堰林業,並建立健全了產品銷售網路,訂單銷售產品,維護了民眾的利益,增加了民眾的收入。培育壯大養殖規模,建成肉鴨養殖小區2個、肉牛養殖基地5個、七彩山雞養殖基地1處,帶動養殖戶15個,已初步形成發展規模,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發展勞動經濟。這個鎮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助農增收的重要渠道來抓,以鎮勞動服務站和富農勞務輸出有限公司為依託,以鎮成人技校為載體,加大勞動力培訓輸出力度。創建田黃網站,組建外出勞動力信息資源庫。並在青島、天津、威海等用工單位較多的地方設立用工信息員,收集整理外地企業的用工信息,及時反饋到鎮勞動服務站。目前,全鎮已輸出勞動力9800多人,2008年全鎮勞務經濟收入將達到6000多萬。發展“農家樂”旅遊經濟。該鎮圍繞十八盤森林公園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優勢,引導周邊民眾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經濟。目前,全鎮已發展農家飯店27家,其中鎮駐地有規模較大、可同時接待數十人的飯店10家;十八盤山和水庫周圍的飯店6家,接待能力都在40人以上,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飯店1家。“農家樂”開發已成為田黃鎮旅遊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

最佳化發展環境

一、服務承諾制度

各單位、各部門要通過政務公開欄、便民服務手冊等形式向社會公開承諾本行業、本部門最新的相關政策法規和優惠政策,並一次性告知辦理程式、辦理時限、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收費依據,切實履行本部門職責規定的義務。

二、首問負責制和工作崗位無缺位制度

各單位、各部門要做到工作日全日對外辦公、工作人員無缺位、業務不間斷。相關部門接待企業或投資客商的第一個工作人員為第一責任人,必須熱情、快捷地為企業和客商解決有關問題,對不屬於職責範圍內的事情,要負責做好介紹或引領到相關部門,絕不能搪塞應付。相關部門對承辦事項不得以人員短期離崗等理由拖延辦理。否則,一經查實,將給予單位和當事人予以公開通報,並視其情節追究責任。

三、“一站式”辦公(服務)制度

企業新建、改建、擴建、技改項目的審查和報批,需要辦理的環評、征地、規劃、工商、稅務、林木採伐、勞保、衛生、國土、安監等各種行政審批事項,由鎮指派專人負責提供為項目立項到開工全程跟蹤代辦服務,並做好項目的協調和督導。對程式簡便、申報材料齊全、符合政策規定,可以當場辦結的事項,一律由鎮指派專人即收即辦,不得循環審批。對程式、條件相對複雜,不能當場辦理的,不屬本鎮許可權範圍的審批事項(包括項目前期的環境評價、土地勘測、林木砍伐報批等),由相關對口部門負責在15日內落實辦理。對新招引項目、高新技術項目、重點項目前期的選址、環評、征地、規劃等重要事項,由分管領導及時召集有關部門在一周內妥善協調解決,重大事項,報請書記、鎮長審定。各相關對口部門不得以報批費用少、補償標準低、事情難辦或其它附加條件拖延辦理。

四、“一費制”收費制度

各依法擁有收費資格的部門,對其它還未列入“一費制”收費的企業,應以支持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主,堅持“可收可不收的不收,可高可低的按低限收”的原則收取,所有依法保留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收費標準要在政務公開欄公告。對列入重點保護企業的各項法定規費(包括新辦企業前期的報批費用及有償服務性費用,稅費除外),由鎮經濟發展辦公室會同相關收費部門,根據每個企業不同行業、不同徵收收費項目的情況,制定出每個企業應收費項目和適宜標準。鎮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督導“一費制”企業按規定及時自覺進行交費。對於無證收費、不使用統一收費票據或擅自擴大收費範圍、提高收費標準的,企業和商戶有權拒絕繳納,並向最佳化辦、物價等部門舉報予以查處。

五、重點企業掛牌保護和領導聯繫企業制度

各級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工業立鎮、工業興鎮、工業強鎮”的思想觀念,全力營造發展經濟的寬鬆環境。對初具規模、管理正規、產品對路、效益較好、有培養發展前途的企業,由鎮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領導小組給予掛牌重點保護。對重點保護企業和重點項目,實行鎮領導聯繫制度,聽取企業意見和建議,暢通問題發現渠道,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引導企業健康發展。

六、“企業25天寧靜工作日”和檢查審批制度

各職能部門要嚴格執行鎮委、鎮政府“企業25天寧靜工作日”制度規定,每月1至25日不準任何單位到企業檢查和收費,上級安排的專項檢查,必須報經鎮長批准;25日之外安排的檢查,必須報經主管領導批准。在此期間需要到企業進行工作的,必須報經分管批准;對需要到企業履行承諾的正常器具檢測或其他服務的,必須報經鎮最佳化辦批准。對未經報批的檢查、收費,企業一律予以拒絕,並向鎮最佳化辦舉報查處。

七、處罰企業報批制度

各職能部門要樹立服務觀念、發展觀念,積極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發展環境,任何部門不準違反規定,擅自查封、扣押企業帳目,責令企業停產停業、強拉企業生產器械和產品、原材料等,不準輕易對企業實施處罰。對輕微違規的企業,原則上以批評教育、督促整改、服務指導為主,確需對企業實施處罰措施的,必須經鎮最佳化辦審查後報鎮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領導小組主要領導批准。否則,對未經報批而擅自對企業實施處罰的行為,將追究相關人員和部門領導的責任,予以嚴肅處理。

八、考核評價制度

建立最佳化發展環境考核評價機制。鎮最佳化辦要建立考評檔案,將政策落實、工作績效、服務質量、政務公開、勤政廉潔、工作作風等情況納入政府年終綜合目標一同考核。並從紀檢、監察、最佳化辦、工商、財政等部門聘請巡視督查員,由鎮最佳化辦牽頭,每季度進行一次深入企業、市場和部門的經濟發展環境情況的巡視、暗訪、督查,發現問題及時協調、糾正、處理。每半年開展一次企業、個體商戶最佳化發展環境問卷調查評議,並將巡視督查和評議的結果通報全鎮。同時,對各單位最佳化發展環境方面的好壞典型,及時通報表揚和查處曝光,並作為單位、部門和工作人員獎勵懲處、提撥任用的重要依據。

九、責任追究制度

各級各部門要嚴格貫徹執行關於最佳化發展環境的規定,深入紮實地抓好每一項每一階段的工作,真正使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促進“三鎮”建設。對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破壞和影響發展形象的行為,都將按照相關規定嚴格實施責任追究。

名勝古蹟

田黃鎮有較為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西有尼山“扳倒井”“顏母祠”,東有“白蓮教”遺址,中間有十八盤國有林場——自然生態林4000餘畝。南有聖土山下的“專項子遺址”和烏龍山上的“朱洪武登臨處”。

寺頂子遺址

田黃鎮 田黃鎮

位於鄒城市田黃鎮棲駕峪村北約l公里處,1965年2月發現。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2萬平方米,為西周遺址兼有東周和漢代的遺存。遺址表面散布少量陶片,四周為斷崖,暴露出的文化層厚度2米左右,土質灰褐色。文化內涵以西周為主。在遺址內古墓葬中出土文物銅器有盤、簋、匠、鼎、鬲、穿帶壺等25件;玉器有塊,圭、小玉牌等;陶器有豆盤;石器有斧、鑿等。銅器中有5件帶銘文,其中“魯宰駟父鬲”、“伯駟父盤”為西周銅器精品,據考為西周晚期魯國貴族伯駟父為女兒陪奩之物。1985年,寺頂子遺址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盤森林公園

田黃鎮 田黃鎮

十八盤山屬連青山系。海拔534米,東西跨度為6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山體呈東西走向,東南方向與鳳凰山、南面與鹿山,西北與曲阜尼山遙相應。該山由大頂子(最高峰534米),糰子山、臥牛頂等20多個山頭組成,溝壑山谷有雷霹洞、磨石溝、布鴿縫、剪子股溝、張寶窯、狼婁子、石門裡等20多個。整個山體巍峨壯觀、高秀俊美、峰巒疊嶂。十八盤山森林覆蓋率達98%,主要樹種為刺槐、松樹、間有少量的苦棟、板栗、核桃、蘋果、山楂等。整個山林,鬱鬱蔥蔥,遮天蔽日,各種林木共約65萬棵,並與山下周圍林木連成一片,蔚為壯觀。山上空氣清新,含氧量豐富,素有“鄒東天然氧吧”之美喻,現已申報為為濟寧市級森林公園,是旅遊、度假、休閒、垂釣和狩獵的好去處。其包含主要景觀有:

田黃鎮 田黃鎮

①竹子園:從山下的柴炭店出發,攀上約1公里的蜿蜒陡峭的小道,穿過茂密的樹叢,豁然開朗,陡現面前的是一塊100餘畝見方的寬闊地,阡陌縱橫、雞犬相聞、桃紅柳綠、果瓜飄香,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簡直置身於陶淵明的世外桃源。這就是竹子園。竹子園還有段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清時期,山下村里出了一名大官,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深得百姓愛戴。但由於他耿正的性格得罪了某些權貴,受到壞人的污陷排擠。他憤然揮袖,解甲歸田,獨自到山上開荒種田,過上清閒隱居、與世隔絕的生活。為表氣節,他在山間栽植了一片竹子,鬱鬱蔥蔥,青翠欲滴,以示自己的高風亮節、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懷,故得名”竹子園”。置身其中,讓人頓生敬意。現在竹子園是林場三個護林區之一,安裝有防火監控系統和太陽能發電裝置。②大頂子:是十八盤的最高峰,與竹子園毗鄰,其間並無正道,只有一條彎曲小道,透過密密的松林,斗折蛇行,迂迴曲折,直到大頂子。大頂子上建有20米高的鐵塔一座,安裝林場防火防盜電視監控鏡頭,可對方園5公里的林區實施全方位監控。建有二層瞭望台一處,長年住有護林員。登上大頂子上的嘹望台,頓感心胸開闊,心曠神怡。極目遠眺,遠處的鳳凰山,十八趟,鹿山,尾山,蒼茫綿延,盡收眼底。山下的村莊,庫塘,公路一覽無餘,讓人頓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近處山上是滿眼的樹林,結實厚重,密密匝匝,仿佛是堅強的士兵,又象是堅不可催的鋼鐵長城。

③萬山朝尼:在十八盤山的大頂子山上,可以看到“萬山朝尼”奇觀,即尼山周圍方圓幾十里的眾多山頭都朝向尼山,好象尼山是它們的中心,朝拜孔子。

④圍子和圍子裡:山的西部,建有戰亂時期人們為躲避戰爭而修成的石牆,作為防禦工事,稱作圍子。總長約3000米,呈閉合狀。據說當時是由周邊十八個村的老百姓共同協作盤成,由此,該山也被叫作“十八盤”了。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也讓我們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現在在圍子的下面,林場建造了護林區,圍子裡有瓦房六間,飼養著牛、羊雞等牲畜。2001年林場在圍子裡前方投資20萬元,建攔河壩一座,可蓄水3000立方米,壩高8米,東西長65米,溢水洞三個,上面架橋,兩側為彩色鐵欄桿,整座大壩氣勢恢宏,造型美觀,成為高山峽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塘壩中養了藕,放了魚,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⑤盤山公路:從山下的大山頭村開始,投資40萬餘元修建直通圍子裡的盤山路,盤山路盤旋而上,高路入雲,長達2公里。有些路段是在山崖峭壁間開出來的,施工難度大,土石動用多,可稱之為“愚公移山工程”,路面已硬化,車輛可暢通山頂。遠看該路,如一條彩帶環繞于山體樹林山間,似大山的美麗項鍊。從盤山路向下看,田黃美景一覽無遺,並可遠眺尼山水庫。

⑥林海松濤:山上有各種樹木65萬餘棵,以刺槐松樹為主,整個山的肌膚被山林覆蓋。行進山林中,有種原始森林的味道,靜謐幽深,莫不可測。林中偶爾的大鳥的驚鳴和跳出的野兔,總讓人感到顫抖,神秘莫測,草木皆兵。山風吹來,整座大山嗚咽轟鳴,此起彼伏,仿佛置身於驚濤駭浪的汪洋大海。

飛瀑

⑦飛瀑:夏季大雨過後,山澗、峽谷里,到處是潺潺的細流和飛下的瀑布,行雲流水,灑脫自如。流水或叮咚作響,或放縱轟鳴,奏出動聽的和弦,仿佛是山的精靈在吟唱。特別是竹子園下的瀑布和圍子裡大塘壩上的瀑布更是無拘無束,瀟灑奔放。 ⑧日出霧松:在十八盤山東頂,早晨可以欣賞到日出的景色:淡紅色的太陽躍出地平線,噴薄而出。每遇大霧,整個大山被霧籠罩,煙霧繚繞,如處仙境。松枝松葉上掛滿乳白色的霧滴,好象是美麗的聖誕禮物,又象是穿了婚紗的新娘。

⑨名石:

a.元寶石:整塊巨石面積有幾個平方,橫臥于山坡形狀酷似元寶,由此得名。

b.飲馬槽:巨石裸岩部分面積約有畝余,是一塊巨大的黑老虎石頭,上有一槽狀水沆,深約米餘,不論是雨季還是乾旱數月,始終保持一潭清水,既不外溢,也不乾涸,傳說古代有位將軍行軍到此,駐山數日,在此飲馬,故得名“飲馬槽”。

⑩槐花谷:十八盤山東部南北延伸的一個峽谷,學名大黑峪溝,面積約有500畝,這是刺槐種植最密集的地方,約3萬株。到了刺槐盛花期,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白色海洋,槐花香四溢,景色秀美壯觀,被當地民眾形象地稱為“香雪海”、“槐花谷”。

十八趟

距田黃鎮駐地4公里處,東西走向,由北部十八盤山和南部鹿山形成的狹長山谷,西部開端處八里碑水庫,水庫北岸有寬暢的柏油馬路縱穿峽谷而過,沿水庫向上遊走去便是曲折十八彎的“十八趟”。“十八趟”中間是幽深的峽谷,時有小水庫點綴其間,兩側是重疊的峰巒,叢生的灌木,高聳的松柏。峽谷記憶體水處由野生蝦蟹,常有當地居民到其中撈蝦捕蟹。置於其中,頓感大自然的神工,是旅遊、渡假、休閒、垂釣和狩獵的好去處。傳說以前從田黃到尚河沒有道路可走,人們只能從一條狹長的山谷里涉水而行。由於山多谷彎,水流迂迴曲折,需要脫鞋趟水十八次才能到達,天長日久,人們便說要想從田黃去尚河,必須經過“十八趟”。在抗戰時期,有民諺“瓦曲、後峪、顏家莊,大炮一響十八趟”,抗日將士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也正說明了“十八趟”的山多谷彎,樹高林密,水流迂迴曲折。

八里碑水庫

位於十八盤山下,十八趟峽谷西部開端處,容積為400萬立方米,微波蕩漾,一碧萬頃。南有鹿山,北有十八盤、素有“兩山夾一水”的美譽。水庫水美魚肥,舟行碧波上,人在水中游,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圖。水庫中自然矗立一座面積3000平方米的小島,取名“聚仙島”,島上種植了數十棵楊樹,夕陽輝映,美不勝收。人們可以在此遊樂、垂釣,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孔子誕生地—宋山頭村

顏母祠與扳倒井位於宋山頭村。顏母祠建於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座落於宋家山頭村東,是孔子的子孫祭祀顏母的地方。現有古建築廳堂三間,四周有圍牆。

據傳,春秋時期,孔子父親叔梁紇與民女顏征在結合,後顏氏身懷六甲,而叔梁紇離家出走。按當時風俗,閨女不能在娘家生孩子。顏氏尼山下一個山洞裡生下孔子,取名曰丘。母子二人就住在山洞內。第二年夏天,顏氏懷抱孔子回娘家,途中酷熱難忍,行至山邊只好坐在樹蔭下歇息。此刻顏氏口渴難耐,發現一口井,在急切中跪在井沿上祈禱:“若井口歪斜一下,水自然從井中流出,使我母子得以解熱去渴”。話音未落,井口緩緩傾斜,水自井中向東流出。顏氏攜子痛飲,頓覺身心清爽。顏氏母子離去後,此事便傳揚開來,人們名此井為“扳倒井”,孔子後代將此井命為“聖井”。

邵郡馬林

位於辛莊村南部,傳說是明朝魯王郡馬邵氏的祖塋。村南有明朝邵郡馬林及上馬石,村中流傳有邵郡馬的傳說。

明中期,辛莊村住有貧苦農民邵忠,因無法維持生活,將13歲的兒子邵福送至白龍池村大戶人家為牧童。一天,兗州府魯王東至棗園村東白石崖時,見白龍池村南部山坡有白氣直衝雲霄。魯王翻身下馬,到山坡查看,見有牧童躺在山坡上睡覺,遂將牧童喚醒。魯王舉目觀瞧,見少年天廷飽滿,地格方圓,一身正氣。魯王觀罷,問牧童姓字名誰,你家住哪裡?邵福一一答來。魯王見邵福口齒伶俐,又懂禮貌,頓生喜愛之心,便命人取出銀錢付予邵福去東家辭戶,到王府讀書。邵福天資聰穎,一教便會。轉眼三年,不但文有大進,而且一表人材,舉止不凡。王爺見此甚是歡喜,便將郡主許配邵福為妻。邵郡主完婚後,一生諸事順心。後魯王在兗州為郡主建了一座“節孝坊”。至今辛莊村郡馬林、上馬石尚存。

鳳凰山

位於廠里村南,當地傳有鳳凰山的傳說。鳳凰山是鄒東最高峰。一年春暖花開的時節,有對鳳凰棲於西部最高峰,引來百鳥朝鳳。群鳥在鳳凰率領下,降落泉邊,共飲甘泉。後人為此山取名“鳳凰山”。泉邊建一村莊名曰“鳳凰山莊”(即今廠里村)。後凰山西北向陽處修起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取名為“棲鳳朝陽寺”。

白龍池村

是白蓮教起義的發源地。“白蓮教”又名“文賢教”。是清末年間鄒東宋繼鵬領導的反清滅洋的組織。時加入文賢教的人扶貧濟危,殺貪官,除惡霸。附近鄉民紛紛入教。因教軍人馬眾多,又經常與清軍、團練作戰,為避免發生誤會,凡出發的教軍由白龍池到棗園村東部白石崖下時,皆用白土抹眉。後白石崖取名為“白石眉”,天長日久,演變為“白石門”,有多處遺址。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9595
20133
19462
家庭戶戶數 11961
家庭戶總人口(總) 39486
家庭戶男 20053
家庭戶女 19433
0-14歲(總) 9588
0-14歲男 4986
0-14歲女 4602
15-64歲(總) 26740
15-64歲男 13696
15-64歲女 13044
65歲及以上(總) 3267
65歲及以上男 1451
65歲及以上女 181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9049

下轄村

紙坊村 棗園村 楊峪村 顏莊村
辛莊村 肖溝村 小山頭村 下大古村
下鮑村 西羅頭村 西劉村 西埠村
西北山村 臥龍莊村 瓦曲村 田嶺村
田黃村 宋山頭村 石山汪村 深溝村
上大古村 上鮑村 泉溝村 圈裡村
棲駕峪村 票子園村 南桃村 律莊村
鹿山後村 林豐村 涼水泉村 老牛後村
皇宮架村 後峪村 洪山溝村 河西村
拐子河村 高橋村 東羅頭村 東劉村
等架莊村 大張莊村 大峪口村 大山頭村
大劉村 朝陽寺村 廠里村 柴炭店村
北桃村 北山村 白龍池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