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先生墓表

[18]堵:牆。 [25]顛:通“癲”,精神病。 [40]取衷:取法,就正。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田間先生墓表作品年代:清代作者:方苞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田間先生[1]墓表先生姓錢氏,諱澄之,字飲光,苞大父行也[2]。苞未冠[3],先君子攜持應試於皖[4],反,過樅陽[5],宿家僕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門而入。先君子驚。問曰[6]:“聞君二子皆吾輩人[7],欲一觀所祈向[8],恐交臂而失之耳[9]。”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10],為不寧者久之。因從先生過陳山人觀頤[11],信宿其石岩[12]。自是,先生游吳越,必維舟江乾[13],招余兄弟晤語連夕,乃去[14]。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時[15],有御史某[16],逆閹餘黨也,巡按至皖[17],盛威儀,謁孔子廟,觀者如堵[18]。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車而攬其帷[19],眾莫知所為。御史大駭,命停車,而溲溺已濺其衣矣[20]。先生徐正衣冠,植立[21],昌言以詆之[22],騶從數十百人[23],皆相視莫敢動,而御史方自幸脫於逆案[24],懼其聲之著也,漫以為病顛而舍之[25]。先生由是名聞四方。當是時,幾社、復社始興[26],比郡中[27],主壇坫與相望者,宣城則沈眉生[28],池陽則吳次尾[29],吾邑則先生與吾宗塗山及密之、職之[30]。而先生與陳臥子、夏彝仲交最善[31],遂為“雲龍社”以聯吳淞,冀接武於東林[32].先生形貌偉然,以經濟自負[33],常思冒危難以立功名。及歸自閩中[34],遂杜足田間[35],治諸經,課耕以自給[36],年八十有二而終。所著《田間詩學》、《田間易學》、《莊屈合詁》及文集行於世。先君子閒居,每好言諸前輩志節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見[37],惟先生及黃岡二杜公耳[38]。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自為兒童,捧盤盂以侍漱滌,即教以屏俗學,專治經書、古文,與先生所勖[39],不約而同。爾時雖心慕焉,而未之能篤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於斯,而諸公皆歿,每恨獨學無所取衷[40],而先兄復中道而棄余。每思父兄長老之言,未嘗不自疚夙心之負也。二杜公之歿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遠隔舊鄉,平生潛德隱行[41],無從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軀,亦老死無日矣。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於先生之墓[42];力能鐫之[43],必終碣焉[44]。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45],後學方苞表。

作品注釋

[1]田間先生:錢澄之,字飲光,號田間,桐城人,明末清初學者,文學家。明末曾與陳子龍、夏允彝等結社,要求政治改良。明亡後參加南明隆武、永曆政權的抗清事業,授庶吉士,宮至編修、知制誥。永曆政權覆亡後,曾削髮為僧,名西頑,隱居家鄉著書立說,能詩文,有些作品表現了眷懷明室的感情。著作有《田間詩學》、《所知錄》、《田間詩集、文集》等。[2]大父:祖父。行(háng):輩。[3]未冠:未滿二十歲,未成年。古代男子年及二十歲時加冠,表示成年,加冠時舉行一定的儀式,叫“冠禮”,故不滿二十歲稱“未冠“。[4]皖:今安徽科稱皖,這裡指當時的安徽省桐城安慶。[5]樅陽:今安徽省樅陽縣,舊屬桐城。[6]問:此為田間先生問。[7]吾輩人:指如同我輩一樣讀書做學問的人。[8]祈向:祈求嚮往,即志向。[9]交臂:把臂。“交臂失之”,意為已在眼前,卻又當面錯過。[10]支柱:扶持。[11]過:探訪。山人:隱士。這句言跟著錢飲光去訪問隱士陳觀頤。[12]信宿:連宿兩夜。[13]維舟江乾:繫船於江岸,乾,岸邊。[14]連夕:到晚上。[15]弱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16]御史:明代負責出外巡視的官名。[17]巡按:巡行考察。[18]堵:牆。這裡形容圍觀的人多。[19]扳(pān):與“攀”通。[20]溲(sǒu搜)溺:小便。這句言錢飲光往御史衣服上灑尿,以當眾辱之。[21]植立:毅然挺立。[22]昌言:無所忌諱地直言。[23]騶(zōu鄒)從:古時達官貴人出行時前後侍從的騎卒。[24]逆案:崇禎初曾打擊魏忠賢閹黨,把閹黨篡權定為“逆案”。[25]顛:通“癲”,精神病。[26]幾社:明末江南一批講求氣節的士大夫繼東林黨之後成立的文社,為首者為陳子龍、夏允彝等,以詩文指斥時弊。明亡後,許多成員成為抗清志士。復社:明末張溥、張采等合併幾社等江南文社組成,清初被取締。[27]比(bì必)郡:比鄰的郡縣。[28]宣城:即今安徽省宣城縣。沈眉生:沈壽民字眉生,宣城人,明末諸生,與楊維斗、劉伯宗。沈昆銅、吳應箕稱為“復社五秀才”。明亡後,隱居講學以終。[29]池陽:池州,即今安微省貴池縣。吳次尾:吳應箕字次尾,貴池人,明末文學家,復社中堅之一。清兵破南京後,曾參加抗清軍事活動,後被捕不屈死。著有《樓山堂集》等。[30]密之、職之:方密之、方職之,俱桐城人,均為方苞同宗。[31]陳臥子:陳子龍字臥子,早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明末文學家,為幾社發起人之一。清兵破南京後,參與組織抗清軍事鬥爭,後被捕,乘隙投水死。能詩詞,曾被譽為明詩殿軍。著有《陳忠裕公全集》。夏彝仲:夏允彝字彝仲,松江華亭人,祟幀進土,幾社發起人之一,南京陷落後投水而死。[32]接武:足跡相連,意為繼承前人事業。武,足跡。東林:東林黨,晚明以江南士大大為主組成的政治集團,為首者為顧憲成、高攀龍、楊漣、左光斗、周順昌等,主張廣開言路,改革政治。天啟時,宦官魏忠賢專權,東林黨人遭到殘酷迫害,左光斗、同順昌等遭殺害,但東林黨人始終正氣凜然,未曾妥協。[33]經濟:經世濟民,治理國家。[34]歸自閩中:錢澄之參與南明隆武、永曆政權的抗清鬥爭,奔走於福建、廣東等地。鬥爭失敗後,回到桐城隱居。[35]杜足:斷絕足跡,意為隱居田間,不與外界來往.[36]“課耕”句:教授學生以維持生活。[37]所及見:所能見到的。[38]黃岡,今湖北省黃岡縣。二杜公:杜濬字於皇,號茶村,其弟杜岕,字蒼略,號些山,湖北黃岡人,均為諸生,與方苞祖父為摯友。杜濬為清初詩人,明亡後寓居江寧,家貧,有人慾代請免徵“房號銀”(房稅),國恥居官紳之列,堅決拒絕,並致書勸友勿出仕清延作“兩截人”,故二杜均以氣節而聞名。[39]勖(xù):勉勵。[40]取衷:取法,就正。[41]潛德隱行:未加宣揚,人所不知的德行。[42]兄子道希:方苞胞兄方舟之子方道希。[43]鐫(juān):刻。[44]碣(jié):墓碑。這裡作動詞用,意為立碑。[45]望:陰曆每月十五日稱“望日”。

作品簡析

方苞與戴名世所以能成為摯友,不但由於文學上的同好,也有共同的民族意識的基礎。方氏少時,其父就常對他講“諸前輩志節之盛”,幾社、復社諸人的抗清大節,對他不無影響。這篇文章為抗請志士錢澄之立傳,就寓合著民族感情。但方苞活動在抗清鬥爭浪潮已經低落的時代,他的民族感情確不如戴名世強烈,加之“《南山集》案”後,他成為驚弓之鳥,即使有民族感情,也不敢公然表露了。這篇文章寫錢澄之事跡,突出寫他在明季與“逆閹餘黨”鬥爭等事,而對錢氏最為重要的參與南明政權在福建等地從事抗清鬥爭的事跡,卻只給了含含糊糊的“及歸自閩中”一句話,這恐怕就不是出於講究剪裁取捨的“義法”的需要了。對錢澄之,方苞心中確有許多想說的話沒敢說出來。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父仲舒,善詩。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方苞應江南鄉試第一名。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應禮部試,成進士第四名,但未及殿試,因母病歸侍。1711年,戴名世因《南山集》一書獲罪,方苞因為該書作序,被投入刑部獄,論死。得李光地力救,得釋,以白衣入直南書房。未幾,改直蒙養齋,編校樂律歷算諸書。後又充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時,授左中允,三遷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又充一統志館總裁,皇清文穎館副總裁。1736年(乾隆元年)再直南書房,充三禮義疏館副總裁,擢禮部右侍郎。後因年老多病,辭官歸里。方苞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提倡古文要重“義法”,文字要“雅潔”。他的散文寫得簡練雅潔,開創了清代古文的新面貌。姚鼐說:“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百餘年文章之冠,天下論文者無異說也。”(《集外文序》)所著有《望溪先生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集外文補遺》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劉季高校點本《方苞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