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自秉

田自秉

田自秉(1924年3月-2015年1月24日),出生於湖南省石門縣所市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是新中國工藝美術歷史和理論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44年中學畢業時,正值抗日戰爭最艱苦階段,面對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現狀,他毅然投考由杭州暫時遷址在重慶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實用美術系,決心用畫筆為民生尋找出路。1946年,他在學校牽頭組織成立“圖案研究會”,並任首屆會長。 2015年1月24日,田自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91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當初,他組建“圖案研究會”的初衷,正是希望將國立藝專的同好會合起來,有志於將美術才能運用於百姓的日常生活品美化,以實現用美術[2]服務大眾的構想。

新中國建立後,田自秉除了擔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任務,參與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還完成3本編著[3]和4篇論文。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他著手系統編寫中國工藝美術史,將研究重心從工藝美術技術轉向工藝美術歷史體系構建。在此後漫長的24年中,由於特定歷史原因,先生數次身受政治迫害,學術研究幾乎被外界的干擾所完全中斷。但他身處逆境志彌堅,以常人所難以想像的毅力,準備、構思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工藝美術史》。

1957年,田自秉和龐薰琹等六人被定為“極右分子”[4],下放到學校從事打掃衛生,後又被調至院圖書館“勞動改造”。在某種程度上看,這段經歷對於他的人生而言是不幸的,但常年在圖書館的工作對他的學術研究又是幸運的,他利用收購圖書、實物的機會,埋頭讀書,專心研究,為工藝美術歷史寫作做基礎積累。

直到1978年底,先生才得以堂堂正正地回到講台上,此時他已經兩鬢斑白。經過近20年寂寞而孤獨的積澱,花甲之年,他進入了他的一個學術高峰期,《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染織史》、《工藝美術概論》、《中國紋樣史》等幾部重要的著作都是在先生60歲以後出版的。

隨著改革開放,全國工藝美術教育面臨著一系列教學問題,展開了關於“工藝美術學院專業設定究竟以什麼為主?究竟什麼是工藝美術?”等問題的大討論。[5]1980年,田自秉在《裝飾》第2輯發表了文革之後的第一篇重要文章《論工藝形象》。該文雖不長,但對中國工藝美術在文革後的諸多問題,卻有著鮮明的認識,具有歷史超越的價值。首先,他提出工藝美術形象因為實用性和生產性而區別於繪畫形象,這不僅說明了工藝美術的起源問題,也說明了工藝美術的社會屬性問題。其次,他認為繪畫形象總體上是具體的,而工藝美術形象,由於實用性和生產性的限制而體現出一定的抽象性。再者,文章闡述了工藝美術形象形成的基本規律性和造型語言。這些觀點,對於人們澄清“工藝美術”的基本概念,認識“工藝美術”和“美術”的關係等重大問題,起到了理論指導作用。

此後,他又連續在《裝飾》上發表了多篇觀點激進的文章:《論工藝與科學——材料和技術在工藝美術中的地位和作用》、《工藝美術的抽象和抽象主義》、《論“空間”》等,這些文章標誌著他從工藝美術歷史的研究延伸到對工藝美術本質問題思考的層面。

1985年,田自秉大半輩子的心血積累《中國工藝美術史》終於由上海知識出版社刊行,它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工藝美術史。這本書在以後的20年中多次再版,其影響之深,覆蓋面之廣,時間之長,至今無人可比。1987年,《中國工藝美術史》又獲國家教委“全國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獎”。為什麼這部工藝美術史有如此巨大的的學術號召力?這部著作折射著明確的治史價值觀。儘管行文中沒有通篇華美的辭藻,但先生憑藉詳實的史料,用嚴密的歷史線性邏輯構建了富有創見性的理論結構體系。整部歷史的寫作以朝代為縱向軸,以材料工藝為橫向軸,引用大量可靠的史料,使整個理論框架顯得豐滿而充盈。他治史,並未藉助西方所謂“先進”的方法論,他實事求是,用實物和材料說明歷史問題,在史料的呈現中清晰地梳理出各個時代工藝美術的特點。

研究中國工藝美術史的資料不外乎兩類:實物資料和歷史典籍資料。田自秉正是以兩方面相互對照、相互補充、相互闡釋,從微觀性和巨觀性雙重角度對史料作點、線、面把握,論證中國工藝美術歷史的發展脈絡。他以自己的認識總結出各個時期工藝美術的總體特點,商代的威嚴莊重,周代的秩序,戰國的清新,漢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豐滿華麗,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獷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纖巧,這在工藝美術歷史研究領域可謂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見解,這些規律的總結,無不閃耀著他的真知灼見。

他治史,不僅僅只是注重考古材料,他沒有機械地把工藝美術史當成考古學,他注重審美分析,但卻並沒有把工藝美術史變成藝術論。他的工藝美術史體系,既是對工藝美術歷史的系統梳理,又以史料反映出工藝美術發展規律和時代特徵。微觀和巨觀兩頭兼顧,史中有論,史論結合,這正是他這部工藝美史的最大特點。此後,先生和夫人吳淑生[6]又合編了兩卷大部頭的《中國工藝美術史圖錄》,這兩卷套的圖錄既可單獨自成體系,亦可作為先前《中國工藝美術史》的圖像補充。

《工藝美術概論》作為先生工藝美術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1991年由上海知識出版社出版。它與《中國工藝美術史》一史一論,既相互聯繫,又互為獨立。這本著作從工藝美術的概念入手,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工藝美術的特性、工藝美術與生活、工藝思維、工藝功能、工藝美學、工藝心理、工藝材料、工藝技術、工藝經濟,以及工藝美術的現狀和未來的方方面面,這部著作可被看作是他數十年對“工藝美術”諸多問題思考的總結。在這部著作出版之際,也是國內各大院校對於西方“設計”概念趨之若鶩的狂熱期,先生在這部著作中,再次強調了“工藝美術”之與“設計”的關係——“工藝美術創造,包括設計和製作兩個過程。設計只是美術意匠(意象)的確定和體現,相對地說,還只是‘務虛’的抽象階段,它還沒有物化。只有通過工藝材料,套用技術手段,使製成物質成品,才是美術意匠的具體化。所以,設計並不是工藝美術作為全部創造的整個過程,而只是一種‘中間產品’。工藝美術的設計和製作的關係,既互相聯繫,又彼此依賴。設計規範著製作,也促進制作;製作依據設計,也可超越設計。”[7]

他在這部著作中歸納出了工藝美術雙重屬性的本質特徵;同時,還將20世紀80年代對“工藝美學”、“工藝美術的特徵”、“工藝思維”等問題進一步深化研究。就“工藝美學”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提出:“工藝美術的美學問題,應當研究與工藝美術有關的美學範疇和美學內涵,因而稱之為‘工藝美學’…… 工藝美學是生活美、藝術美、科學美的融合,應該從這三個方去探索美的規律,以創造美的工藝形象。”[8]1994年他的弟子杭間沿著他的這一構想,完成了博士論文《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填補了中國工藝美學思想研究的空白。1999年,這篇論文獲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這是當時藝術學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論文,這一榮譽也是對先生學術思想的最好褒獎。

在《工藝美術概論》中,他率先用心理學理論體系分析工藝美術創作,他還闡述了工藝美術和技術、經濟的關係……。具有戲劇性的是,在今天,當人們重新翻開這部已經有點“塵封”的著作時,現在設計理論界所爭論的諸多問題,可以在這部書中找到藝術設計歷史發展(工藝美術)的起源,這部著作與其說是一部概論教材,不如說是一部工藝美術哲學。

20世紀世紀90年代中期,田自秉從學院離休,但他仍老驥伏櫪,筆耕不止。70歲後,又開始《中國紋樣史》準備。這部65萬多字的宏篇巨著堪稱工藝美術歷史上又一座豐碑,全書引用文獻多達500多種,圖片近600幅,耗時數年。這部著作在先生的所有成就中,最為厚重,也最為悲壯,在寫作過程中,身心憔悴而終引發心肌梗塞,一度生命垂危。

今天,先生和夫人正幸福地安享晚年,他已經用畢生的精力,為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和理論研究標定了一個起始原點。1999年,“工藝美術”這一詞語從中國高等教育招生目錄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設計”,並且在這短短的十幾年中,“設計”專業在全國各大專院校遍地開花。“工藝美術究竟是什麼?”“工藝美術和設計的關係是什麼?”“工藝美術是否已經過時?”無論是為了“名”的利益,還是為了“實”的利益,這些討論還必將會延續下去。但不管結果是怎樣,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工藝美術”這個詞語是歷史的,並且,“工藝美術”的歷史必定會在人類文化長河中延續,歷史的研究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

作者:顧浩 清華大學 藝術史 博士

以上資料節選刊登於:《裝飾》雜誌2010年第4期。

[1]現湖南省石門縣雁池鄉。

[2]實用美術一般是指以日常生活實用為主的一種美術,又稱套用美術。在40年代,曾繼圖案一詞之後,作為工藝美術的代稱。參見田自秉:《工藝美術概論》,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本,第3頁。

[3]即《圖案字作法》、《會場布置法》和《新圖案講話》。

[4]數據資料參見杭間主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內部資料,第18—19頁。

[5]參見杭間主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內部資料,第51頁。

[6]田自秉先生的夫人吳淑生為染織專家,早年和田先生一起任教於國立藝專、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58年,因為田先生被錯劃成右派,吳淑生被迫調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田先生的許多著作都是在夫人的協助下完成的,《中國染織史》、《中國紋樣史》、《中國工藝美術圖錄》等為他們夫婦二人合著。

[7]參見:田自秉:《工藝美術概論》,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第3頁。

[8]同上,第60頁。

個人履歷

年表[1]

1924

3月31日出生於湖南省石門縣所市鄉[2]。

1932

入石門縣所市鄉國小讀書。

1937

入湖南省石門縣中學讀書。

1943

中學畢業。步行7天,赴重慶考大學。

1944

於重慶考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原校址在杭州)圖案系,受業於林風眠、趙無極、李可染、雷奎元、柴扉、鄧白等。

1945

因忙於學校遷址,休學一年。

認識同學吳淑生。

以積極分子的身份參加中國共產黨地下活動。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重新遷至杭州市,時雷圭元為實用美術系主任。

1946

於杭州組織成立“圖案研究會”,並任首屆會長。

於西湖民眾教育館組織圖案展覽。

在浙江杭州《東南日報》發表藝術散文《窗子》。

1947

在浙江杭州《東南日報》發表藝術散文《生命的音響》。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8

先後在浙江杭州《東南日報》發表藝術散文《燈》、《扇子的藝術》、《談男扮女裝》。

秋,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1949

經地下黨同學張文俊介紹,赴南京開展革命工作。

3—4月,與吳淑生冒著生命危險參加宣傳,每天夜晚在南京街頭巷尾張貼革命標語,迎接南京解放。

4月23日,在炮火中迎來南京市的解放,進入南京文工團美術組,組織革命演出宣傳。

5月3日,杭州市解放。

6月,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任命倪貽德、劉葦、劉汝醴、魏孟克為軍代表 接管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接到倪貽德和劉葦(倪貽德的夫人)的電報,通知回學校任教。任實用美術系助教,兼系輔導員和系秘書,講授《圖案字》和《中國工藝美術史》等課程。

與吳淑生在杭州結婚。

1950

11月,杭州國立藝專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

1951

在《圖案字》備課筆記基礎上,整理而成《圖案字作法》,由上海萬葉書店出版。

1952

與龐薰琹一起赴安徽省霍邱縣開展土改工作,時龐任副大隊長,田任第四 中隊副隊長。

編著《會場布置法》由上海萬葉書店出版。

在《文藝報》第24期發表《關於工藝美術教學的一些問題》,為我國最早的工藝美術教學論文。

參與院系調整工作,作為輔導員,帶領實用美術系建築組22名學生併入上海同濟大學,又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把22名學生帶到華東分院實用美術系。

1953

春,回響國家院系調整政策,攜夫人及全家,隨龐薰琹、雷圭元等北上赴京,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並參與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作。在合併工作中,任南方秘書,陳若菊任北方秘書。

編著《新圖案講話》,由萬葉出版社出版。

12月7日至1954年1月6日, 參與組織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的“首屆全國民間美術展覽”,任大會組織秘書工作。

1954

為了教學需要,開始著手系統編寫中國工藝美術史。

在《美術》第6期發表論文《對工藝美術遺產學習的一些意見》。

1956

5月21日,國務院批准文化部、高等教育部、中央手工業管理局、中華全國手工合作社籌建委員會共同呈報的報告,同意成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8月9日,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籌備委員會由中央美術學院搬到阜成門外白堆子75號辦公。

8月,與王家樹、何燕明、張道一等幾人創辦了《工藝美術通訊》內部刊物,分別輪流擔任主編,組織稿件和圖片。《工藝美術通訊》初步定為內部刊物,免費贈送給各省的文化局、高等學校等相關單位。刊物主要報導國內和國外的工藝美術最新信息,目的在於交流創作經驗、探討科研和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反映基層的意見。

10月5日,在《工藝美術通訊》第1期發表《不要忽視理論工作》。

11月1日,參加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建院典禮。

在公共課教研室擔任全院各系《中國工藝美術史概論》課程的教學。

11月,負責剛成立的中央工藝美術科學研究所理論研究室,夫人吳淑生負責刺繡研究室,龐薰琹任所長。

在《工藝美術通訊》第2期發表《重視工藝美術工作者的創作條件》。

1957

5月,組稿《關於工藝美術事業的幾點建議》一文,在《工藝美術通訊》第7期發表,並和全院其他35名教師一起在文章末尾簽字。

在《工藝美術通訊》第7期發表《談工藝美術的發展方向——工藝美術書簡》。

5月20日,參與簽字的《關於工藝美術事業的幾點建議》被定為“反黨言論”。

6月30日,《工藝美術通訊》因為牽涉到“反黨言論”,在刊行8期後被迫停刊。

秋季學期,被學院通知停止教學工作。

1958

2月13日,與學院另五位教師一起被定為“極右分子”,下放到京郊農場勞 動。

被抽調至學院圖書館,從事圖書、教學實物編目與採購工作。在這一階段,集中精力親自收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貴工藝美術典籍,其中有:《纂組英華》[3]、《東瀛珠光》[4]、《古銅精華》等工藝美術珍貴畫冊。參與收購《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叢書集成》、《古今圖書集成》等珍貴叢書、類書。同時,還重點注意收集等實物資料,這些涵蓋了從原始社會到近現代各個時期的陶瓷、染織、織錦、刺繡、地毯、壁掛、金石拓片、民間剪紙、木版年畫、郵票等,並有相當數量的明式家具和書畫真跡及國內外民間工藝品。

1959

參加圖書館開展的多種服務:24小時日夜值班開館服務;將所需要的參考書送到“工地”,支持當時學院參加的全國十大建築設計工作;設立“開架圖書室”供讀者借閱;

1960

完善學院圖書館圖書編目、館藏圖書的分類目錄、書名目錄。

1961

3月,被允許從事部分公共課《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工作,貫徹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學院開始恢復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

4月,全國文科教學會議與藝術院校教材會議在北京召開。在文化部的領導下,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為主,一批有經驗的專業教師組成了工藝美術教材編選組。除了其他多種教材外,工藝美術教材編選三種中國工藝美術史。

參與《中國工藝美術史》編寫,這對當時全國工藝術理論教學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63 至1965年

參加學院組織的赴北京昌平、河北邢台、江蘇崑山等地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四清”運動,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1966

6月,“文化大革命”正式在全國展開。

被迫停止一切教學工作。

1970

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師生職工下放到河北獲鹿縣農村勞動。

被暫時借調至中國美術館,負者編寫《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的文物》文字部分。

1973

隨學院師生返京回校。

1976

學院複課,隨學院組織的公共課教研室部分教師外出,做工藝美術調查研究。被允許參與編寫中國第一本工藝美術史內部教材《中國工藝美術簡史》。

參加學院圖書館整頓工作,為學院建設的恢復和發展奠定基礎。

1977

下半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與全國各高等院校同步,恢復停頓十年之久的全國統一招生的考試制度。

1978

年底,重新回到教學崗位。

1979

任院學術委員會秘書,參與評定停止多年的教師職稱工作。

全國工藝美術專業展開關於“工藝美術學院專業設定究竟以什麼為主?究竟什麼是工藝美術?”等問題的大討論。

1980

在《裝飾》第2期發表文革後的第一篇重要文章《論工藝形象》。

1981

11月,學院成為國務院批准的首批碩士學位授予點。

1982

協助副院長龐薰琹等人,開始籌備工藝美術史論系。

4月16日至28日,在北京參加由文化部和輕工業部聯合主辦,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籌備的“全國高等院校工藝美術教學座談會”(又稱“西山會議”),任大會會務秘書組組長,並參與第五小組的專題討論。

1983

4月1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歷史和理論系成立,任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這是全國當時唯一的工藝美術理論專業點。

招收中國第一位工藝美術歷史與理論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尚剛。

參加中國第一批工藝美術史論專業本科生入學考試的出題、口試、招生工作,面向全國招收新生17名。

論文《論工藝與科學——材料和技術在工藝美術中的地位和作用》發表於《裝飾》第6輯。

論文《工藝美術的抽象和抽象主義》發表於《裝飾》。

論文《論“空間”》 發表於《裝飾》。

論文《發展工藝美術》發表於《美術》第10期。

為學院開設的紡織印染班、裝潢攝影班、上海紡織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工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天津建築公司訓練班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史》。

1984

著手撰寫《工藝美術概論》,完成全書框架提綱。

1985

著作 《中國工藝美術史》由上海知識出版社出版。

1986

與夫人吳淑生的合著《中國染織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史論系獲得全國首個工藝美術歷史及理論專業(後改為藝術設計學)博士點,田自秉與王家樹任首批(兩人)博士生導師,一起被評為中國第一批工藝美術理論方向的博士生導師。

作為第一副主編身份參與完成《中國美術通史》,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7

招收首位博士研究生祝重壽。

著作《中國工藝美術簡史》由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被作為國內藝術院校一般美術和設計專業的工藝美術史教材。

著作《中國工藝美術史》獲國家教委“全國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獎”。

1988

下半年,離休;不再擔任本科生的教學與系副主任行政工作,但仍指導研究生。

《裝飾》第2期發表論文《論工藝思維》。

作為輕工部工藝美術領域唯一候選人,被提名為中國科學院交叉學科院士。

1991

著作《工藝美術概論》由上海知識出版社出版。此書和《中國工藝美術史》構成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歷史和理論體系。

9月,招收杭間為博士研究生。

1993

與楊伯達合著《中國工藝美術史》,由台灣文津出版社出版。

1994

為紀念龐薰琹先生,於《裝飾》第3期發表《永遠的紀念》。

與夫人吳淑生合編完成《中國工藝美術史圖錄》上下冊,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8月,為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12月由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作序。

1995

9月,為方李莉《新工藝文化論》(1996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作序

1996

《中國工藝美術圖典》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九五”重大科研項目、國家新聞出版署“九五”重點圖書項目《中國傳統工藝全集》,任第一副主編,並編撰分卷《歷代工藝名家》。

1997

《中國工藝文化》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1998

為《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印染織繡卷》撰寫序《中國現代印染織繡藝術》。

1999

被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1999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學生杭間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工美學思想史》被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11月20日,中央工藝美學院併入清華大學,定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2000

進入《中國紋樣史》的正式寫作階段。

2001 年,

撰寫《回憶與紀念》紀念陳叔亮先生,發表於《裝飾》第6期。

2002

與夫人吳淑生、小女田青的合著《中國紋樣史》(66萬)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期間由於寫作過度勞累,突發心肌梗塞住院。

2003

9月,和夫人吳淑生一道赴上海,參加全國工藝美術研討會。會議上,他就國內許多藝術院校的設計教育現狀提出了意見。

2004

5月23日,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

論文《工藝美術的技術思維》發表於《上海工藝美術》第9期。

《中國紋樣史》,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2005

為第一位博士生祝重壽專著《中國工藝美術史綱》作序。

2006

《中國工藝美術史》由東方出版社第18次印刷。

2007

為吳明娣、袁粒編著《中國藝術設計簡史》作序。

2008

論文《論形式美》發表於《裝飾》第1期。

與夫人吳淑生、小女田青赴杭州,參加中國美術學院校慶80周年大慶,為母校捐贈自己專著8本[5]。

12月,出席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年會,發表講話,鼓勵青年人熱心理論研究。

2009

1月,出席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10月,出席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的“第三屆中國高等院校藝術史學年會”,代表老一輩理論家致辭。

[1]年表中部分數據資料參考:杭間主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內部資料,部分數據資料為編者採訪田自秉、吳淑生、田青先生後採集並核實。年表統計截止2009年12月。

[2]現湖南省石門縣雁池鄉。

[3]《纂組英華》為宋代至清代刺繡和代緙絲大型圖錄,1935年由日本印刷出版。——編者注。

[4]日本正倉院的寶物圖錄,1928年日本出版。——編者注。

[5]書目: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國染織史》、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版《圖案設計基礎》、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中國工藝美術簡史》、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工藝美術概論》、知識出版社1994年9月第4次印刷版《中國工藝美術史》、新華出版社1997年版《中國工藝文化》、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中國工藝美術史》等8冊。

人物逝世

2015年1月24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教授、著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史家田自秉先生因心肌梗塞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91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