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有多種多樣的文化。生活文化與其社會的各種文化有機結合,受到自然環境和歷史的影響而形成。宗教文化形成其社會的價值觀,嚴重影響生活文化的內容、性格。(政治)體制文化直接關係到生活文化。

概述

生活文化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生活當中形成的吃喝住用行等方面形成的存在。它與生產文化相對。生活文化遍及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世界的每一個有人類活動的角落,時間的古往今來。它包括飲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飾文化婚嫁文化,歲時文化等基本生活文化,也包括平民生活文化,宮廷生活文化等等級生活文化,還包括各種民俗文化,流行文化等時代地域文化。它們共同描寫了人類生活的各種層面。(原創)

東亞生活文化

韓國燒肉韓國燒肉

生活文化有多種多樣的文化。生活文化與其社會的各種文化有機結合,受到自然環境和歷史的影響而形成。宗教文化形成其社會的價值觀,嚴重影響生活文化的內容、性格。(政治)體制文化直接關係到生活文化。

飲食文化

東亞屬於大米文化圈,但其具體情況各異。中國吃米飯和麵條,日本以米飯為主,以麵條為副。唯有韓國鍾愛米飯。日本有聞名遐爾的會席菜和海鮮菜。日本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成功地商品化了傳統飲食文化,從而出現了快餐的流行。中國擁有各種各樣的傳統菜。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這些傳統名菜也進一步發展。這兩國的傳統飲食文化業已受到地球村的青睞。
韓國傳統名菜燒肉、泡菜冷麵已經成了世界名菜,但受到擺飯桌上的制約,經營韓餐仍不容易。我們可以一語概括韓國傳統菜的特點,即發酵菜和宴席菜。尤其是,韓國菜中的醬類與中日兩國菜相比有許多優秀之處。米飯和豆醬湯,或以泡菜為主的韓國選單被評為最理相的未來餐桌。韓國傳統飲食文化是在傳統薩滿教的基礎之上形成,即崇拜神靈和祖先,進行各種慶典和議式。目前,由於對薩滿教的藐視、不完善的地方自治、中央集權所帶來的官僚體制,以及隨之而來的輕浮的商業主義,這種飲食文化受到限制,無法開花結果。三國人民在外就餐的情況與日俱增,尤其韓國的情況最為嚴重。這與上述原因不無關係。

服飾文化

三國的服裝大部分已西方化。在韓國和日本,每逢佳節或儀式就穿韓服與和服。對中國漢族而言,已無傳統服裝可言,但少數民族在自己的生活中或在佳節仍然穿傳統服裝。在日本,特定職業社會平時穿傳統服裝,以顯示職業精神。這是傳統服裝確立傳統職業文化認同的佳例。最近,在韓國出現了所謂改良韓服,滲透人民生活,體現傳統美。在中日兩國西服代表著節約、方便,而在韓國卻代表奢侈、流行的傾向。

住宅文化

三國之中,傳統住宅的維護最完善的國家是日本。由於頻繁的地震和特有的氣候,木造建築物居多,且榻榻米、沐浴文化比較發達。日本人多半在小公寓裡方便節約地生活。韓國的傳統住宅已幾乎蕩然無存。在農村也難以找到草屋,而瓦屋也得到政府保護才保存下來。大部分的人住在西式平房、公寓,許多人喜愛大面積的豪華住宅。公寓的暖炕設施、引用風水概念的傳統建築引人注目。在中國除了政策上保護地區傳統建築物外,大部分都已西方化,且其變化速度和規模實令人吃驚。中國的住房較為樸素,但12億人口的住房問題仍非常嚴重。

性文化

中國婦女地位高於韓國婦女。社會主義體制下,婦女活躍加入到社會活動中。甚至有人說,男人賺錢,女人花錢。性生活也比較健康。在日本,女性社會活動比較多,但在家庭和社會裡大男子主義較強。日本的性(sex)文化比較開放,也有些淫亂的一面。與中日兩國相比,韓國的性文化比較保守且還處於未成熟階段。其原因是朝鮮時代的儒教,即對性的否定觀念。與此同時,女性的社會活動較少,女性文化尚未發達。男性占優勢地位的情況下,逐漸出現性的商品化和淫亂現象。

關係文化

歷來,東亞三國重視關係。據1996年的一項調查,在社會主義體制下,中國人略重視血緣關係外,不再重視其他的關係。日本人至今還重視學緣、血緣關係。反觀韓國,韓國人嚴重受到血緣、學緣、地緣關係的影響。這是證明三國之中韓國的中央集權體制多么強的佐證。在家庭共同體的團結方面,中國最強,而韓國和日本的家庭團結力量逐漸弱化。尤其在日本其趨勢非常明顯。
在中國,社會主義理念限制個人的社會生活。但改革開放以後,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逐漸擴大,出現了嚴重的違法、腐敗、不合理現象。共同體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徵。命運共同體認識籠罩整個日本社會的情況下,全體主義支配著社會生活。國家觀和家族觀也如此。穿制服,子承父業,忠於團體等是其代表例子。同時,日本有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韓國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中央集權所帶來的官僚主義的影響。一般的韓國人都指望成功和進入中央,在迅速變化的社會中過著繁忙的生活。然而,韓國人具有雙重性,即一般不信政府官僚,卻靠賄賂和接待謀生。

傳統風俗

目前,在三國已無人關心傳統風俗習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近代化之後從農耕社會進入產業社會。只有日本的正月儀式,韓國的春節和中秋節,中國的春節尚保持著傳統佳節的地位而已。西方化之後,聖誕節已成了韓國和日本的冬天佳節。再加上,韓國有春天的釋迦誕生日。中國有勞動節、建國日等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國慶節取代傳統佳節。不過,少數民族社會還保持著傳統佳節。在三國,每逢春節全國人民都會回鄉探親。在韓國,中秋節也出現同樣情況。正月,日本人參拜神社,但韓國人祭祀、掃墓、慶祝,保持著薩滿教和儒教的祖先崇拜和慶典傳統。
共產主義社會不信來世。因此,沒有宗教性質的葬禮。傳統冠婚喪祭,在中國已不復存在,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所實行的儀式。當然,少數民族社會仍有冠婚喪祭。但已經去掉了來世觀念和宗教意味成份,只是民俗的一環而已。在日本、婚禮和喪葬禮仍按照傳統規則進行神道或佛教儀式。在韓國,傳統婚禮和喪禮已經幾乎沒有,但葬禮仍按照傳統規則進行神道或佛教儀式。在韓國,傳統婚禮和喪禮已經幾乎沒有,但葬禮的埋葬仍受到歡迎引起嚴重的墳墓不足問題。韓國薩滿教將以鄉村小山花壇的故鄉為歸宿,在此再生,這是出於圓形想像界的思路。

遊戲、休閒、慶典文化

在中國這些也受到社會主義的影響組織進行,因此傳統性格微乎其微,但比較健康。單位旅行、完善的社會體育體系和健康的各種遊戲,引人注目。基於神道和地區社會的日本的祭文化已遠近聞名,春天的花見文化也非常有名。由於社會體育的成功組織和運行,體育業已成為日本人最好的休閒方法。日本的國內外團體旅行也非常聞名。另一方面,以老虎機為主的遊戲的機械化或電子化、商品化也引人矚目。韓國的遊戲文化非常薄弱,雖有許多慶典,但社會體育的基礎也尚未奠定。因此,至今也沒有健康的休閒文化。
中國是共產社會主義國家,體制受到理念的影響規定大部分的生活文化。因此,服裝、居住、社會生活、冠婚喪祭、休閒娛樂和慶典等都成為社會主義生活文化,不再是傳統生活文化。至今仍保持傳統面貌的只有飲食、春節、風俗習慣、婦女文化而已,社會主義非常關心人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中國的地方自治制度比較完善,故可以說生活文化也較為健康。在這種體制下,遍布在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都保持著各自的傳統生活文化,此乃是所謂的邊緣文化,給整體中國生活文化注入活力。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無法適應其巨大變化浪潮的中壯年人的不安和不滿情緒也日益高漲。快餐等外國的各種飲食文化和消費用品豐富了人民的實際生活。
在日本,傳統的神道和佛教價值觀保護並繼承著傳統生活文化,整體生活文化比較穩定。其原因之一是運行自如的地方自治,基於此,日本對飲食、遊戲、性文化等整體生活文化進行了高度的商品化。這是在經濟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文化的結果。同時,日本的生活文化有一定的規格。其原因是生活文化的商品化和經濟成長。這些商品大量流入韓國和中國,嚴重影響韓中兩國的生活文化。
韓國的生活文化有許多弱點。遊戲、慶典、休閒文化,豪華奢侈的住宅和服裝,雙重矛盾的社會生活,性文化等皆有不足之處。這源於朝鮮時代以來實行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地方自治尚未落根也起因於此。
韓國還固守堅持飲食、服裝、風俗習慣和喪葬禮等傳統生活文化。這是薩滿教的基礎上,佛教和儒教在起作用的結果。韓國的薩滿教是韓國文化藝術的淵源,也是韓國人的神話和想像界的根源。在地球村惟有韓國薩滿教仍保持著強大的勢力。然而,在韓國薩滿教只是邊緣文化,只留在社會邊緣或基層,且被視為迷信和民眾的殘留物。體制神話壓抑邊緣神話時,社會上出現緊張和矛盾。因此,韓國社會缺乏活力,人們在雙重價值觀之間無所適從,忐忑不安,文化認同問題就在於此。
東亞三國的神話或想像界原本始於薩滿教。在中國早已轉變為道教。在日本受到佛教的影響形成了神道。唯有韓國兼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仍保持著薩滿教。文化是想像力的產物。新的文化認識認為民族、社會的想像界直接關係到整體文化,尤其與文化認同有直接關係。在日本,國家保護並發展神道想像界,成了生活文化的基礎,直接反映在商品化方面。稱霸世界市場的日本卡通片和漫畫是一個代表例子。在武打片、氣功和生活態度上可以確認中國的道教想像界。然而,韓國的薩滿教想像界迄今仍未得到正確的認識,而無法發揮真正的功能。

中國酒文化

中國酒文化中國酒文化

酒文化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發布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漢武帝時期實行國家對酒的專賣政策以來,從釀酒業收取的專賣費或酒的專稅就成為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酒稅收入在歷史上還與軍費戰爭有關,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稅(或酒的專賣收入)還與徭役及其他稅賦形式有關。酒的厚利往往又成為國家、商賈富豪及民眾爭奪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換交替,反映了各階層力量的對比變化。酒的賜晡令的發布,往往又與朝代變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動有關。酒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給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幾千年來,酒的作用遠不限於此三條,起碼還包括: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
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的,但又同時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志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畫家中,鄭板橋的字畫不能輕易得到,於是求者拿狗肉與美酒款待,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願。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誘惑,只好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後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白酒是中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中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人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 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乾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繪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徒,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年產的7500四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華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