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

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

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也稱“甦家”(The Suist School),是以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為主體從人類發展的戰略高度研究人類未來發展模式的智庫,集產學研為一體,致力於生態文明理論的研究、生態文明理念的推廣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成立於1997年5月,總部設在北京中關村。

簡介

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Beij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Club)也稱“甦家”(TheSuistSchool),是以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BeijingAcademyofCivilization)為主體從人類發展的戰略高度研究人類未來發展模式的智庫,集產學研為一體,致力於生態文明理論的研究、生態文明理念的推廣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成立於1997年5月,總部設在北京中關村。

創建過程

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把中國人民大學申報的“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的信息增殖基礎”正式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項目編號為96AZX022,課題組組長為劉宗超,核心成員為劉粵生、張天平、張孝德、賈衛列),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了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全國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組成課題組,首開世界系統研究生態文明理論的先河。
1997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劉宗超主持的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生態文明叢書》第一冊《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一書,首次提出“21世紀是生態文明時代,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先進的社會文明形態”。《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的出版發行,基本完成了生態文明觀作為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建構,同時也標誌著中國生態文明學派——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甦家)的誕生。
2000年,由課題組承擔的後續課題《生態文明觀與全球資源共享》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效益農業的理論與實踐》由改革出版社出版發行,把生態文明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2001年11月,“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的信息增殖基礎”課題順利結項,2002年國家有關機構批准設立“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2003年“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正式掛牌運營,成為“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的實體機構。

宗旨

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的宗旨是對全球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社會進步的系統研究,反思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提出應該確立一種新的生存意識和發展意識的文明觀念——生態文明觀,從而構建人類未來發展的全新模式。
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是繼羅馬俱樂部、布達佩斯俱樂部後第三個真正意義上從人類發展的戰略高度思考全人類未來發展模式的學術團體,它的成立從機構建制、專家隊伍、理論研究、政策研究、上書建言、國內外宣傳等方面有效地促進了生態文明觀的形成與發展,多年來在一系列實踐模式上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產業的發展切實發揮出了引領和示範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

劉宗超(左)  賈衛列(右)劉宗超(左) 賈衛列(右)

劉宗超:生態文明理論的奠基者、中國生態文明學派——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甦家)的創始人、當代世界生態文明理論的領軍人物、世界生態文明組織的發起人之一、生態學農業學家,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長、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主任、研究員,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院士、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專家顧問、“柯布共同福祉獎”得主。
賈衛列: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構建者、中國生態文明學派——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甦家)的創始人、當代世界生態文明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生態文明組織的發起人之一,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副主任、研究員。

代表性著作

《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1997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闡述了生態文明觀的形成和發展,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角度分析了人類生態危機和環境災難產生的根源,以理論與實踐融合指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走向,奠定了當代生態文明理論的基礎。主要包括7章內容:①生態文明觀的形成與發展;②人類生存支持系統的自組織;③地球表層系統的信息增殖范型;④科技進步的價值取向與生態危機的根源;⑤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框架建構;⑥生態文明觀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走向;⑦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生態文明觀與全球資源共享》(2000年1月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闡述了全球生態文明觀視野下的全球資源共享問題,面對工業文明帶來的資源緊缺,探討全球化下資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主要包括9章內容:①全球資源共享的生態文明觀;②經濟全球化下的資源概念;③效率、公平與資本;④現行範式下的資源配置;⑤資訊時代的資源配置;⑥現代高科技和知識經濟下的資源共享;⑦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資源共享規範;⑧中國自然資源的生態位;⑨全球必爭的三大類自然資源。

《生態文明觀:理念與轉折》(2010年9月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把中國生態文明學派20年來的研究成果系統化,初步建立了生態文明的理論體系。在理論體系的框架內,對生態文明的背景、基礎、實現的手段和內容等進行了全面闡述,詮釋了生態文明觀的內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獨特見解。主要內容包括三篇14章:上篇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人類文明的演替、生態危機的根源、環境問題與環境污染事故、從“無限制增長”到“可持續發展”);中篇為“生態文明觀”(地球表層與信息增殖、全球生態文明觀的確立、生態文明觀下的價值觀);下篇為“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現代化和新能源革命與生態安全、環境問題的全球性、中國環保戰略的轉變與法律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公民環境權利與公眾參與、培養環境友好型公民;結語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對建設和諧世界的意義”。

標識

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標識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標識

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的標識是“甦”,中國生態文明學派——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也稱為“甦家”。
“甦”(英文譯名SU)是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的代名詞,同時也是俱樂部潛心琢磨出的“圖騰”。“甦”是“蘇”的異體字,經過了“蘇”繁體的演變,現在來講只有在表示“甦醒”之義時寫作“甦”。《漢書•路溫舒傳》曾有言“死者不可復甦”。“甦”取死而復活、甦醒之意。作為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的標識,也是其成員的人生理想,“甦”字承載著致力於生態文明研究與推廣人的夙願。
甦是甦家和甦學的簡稱。甦家是發源於中國的一個學術流派,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全稱為“中國生態文明學派”。
甦是甦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甦的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最高境界、人類道德與倫理的最高境界、當代進步與未來發展和諧統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倫理底線。全球生態文明觀是甦家的哲學體系。儒、釋、道、甦構成了一種普世信仰,甦家應始終成為與儒、釋、道互補的歷史進步力量。儒家推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道家探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釋家提倡現世與來世之間的“和諧”,甦家追求空間和時間的“和諧統一”。
甦是生態文明社會形態的表征,甦是文明與愚昧、進步與落後、高尚與粗俗的分水嶺。
甦家以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為宗旨,以實現生態文明社會為目標,期盼人類未來能跨過天文地質周期性出現的大冰期而永遠繁茂。
甦家認為:人類的行為應始終秉承“天地一體,萬物同源”、“生態文明,道法自然”的宇宙觀;摒棄千古爭戰“小我大”的惡習,保持心態、生態相宜,營造全球和諧、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厚德載物,惠及子孫,衍渡冰河,生生不息。
甦家主張人類社會應是生態文明社會,人應是生態人,居應是生態居,生活應是生態生活,產業應是生態產業,經濟應是生態經濟,環境應是天地和諧、生克平衡的秀麗生境。甦家的理想是人類永續、自然萬物永生、人類與自然萬物永存!

活動

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以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為依託從事學術研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不定期和和世界著名智庫、各級政府相關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關團體和企業舉辦學術研討會,探討生態文明的理論問題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推進生態產業的發展,發表學術論文,出版相關專著。
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把生態文明理論研究與生態產業技術實驗結合起來,積極參與實施“管理—生產—交換—消費—分解—還原—再生”7個環節對自然社會經濟複合系統進行有規劃的連線,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低耗高效”生態產業發展模式,並將生態產業的基本原理和模式套用於我國各地區的農業生產,不僅有利於農民增收,而且還有利於促進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尤其是將生態文明觀念與環境友好型高新實用技術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
近10多年來,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從事了許多實際工作,例如:①以生態型肥料的研發、推廣帶動生態產業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一種“提高作物根際的微生態適宜度的方法”,它既是技術,也是一種促進農業生態環境正常循環的生態哲學。俱樂部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生態源有機生態肥與優質農、林產品生產的技術對接,研究了一整套利用各類秸稈、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污泥、造紙工業的廢棄物以及所有各類有機質廢棄物等生產有機生態肥的技術,基於該技術,數家企業完成了企業標準和國家新肥料登記,形成了專有技術,在該技術支持下,已在全國發展了河南漯河、浙江、河北青縣、湖南嶽陽、湖南桂東、山東菏澤、吉林柳河﹑湖北荊門等十幾家生產工廠,並取得了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頒發的2005年度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肥證書。尤其是為我國著名的造紙上市企業“銀鴿集團”研究開發了利用造紙廢渣生產年產10萬噸高效優質的有機—無機復混肥項目。該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無論是肥料生產工藝和肥料的性能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解決造紙企業的污染問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循環經濟生產模式。對湖北荊門的生活污泥採用生物菌發酵處理技術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了生活污泥的資源化利用。②利用生態肥技術於2004年初在福建武夷山、建甌等地的1.3萬畝茶樹上進行了試驗示範,取得了驚人的效果,茶葉的柔韌度、口感、浸出物、香味均可與數量有限的武夷岩茶相媲美,大大地改善了武夷岩茶的品質,提升了武夷岩茶的品位和檔次,由此解決了困擾當地茶農和茶商幾十年來未能解決的難題。試驗的成功,為武夷岩茶的規模化開發提供了思路,也為地方經濟的騰飛注入了新的活力。③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的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在廣東惠州還用於荔枝、龍眼、桉樹、柚木等經濟林及珍貴樹種的種植和示範,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④因地制宜探索生態產業模式,建立南北過渡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提出建立以蛋白質為綱的混合型耕作制度,創新我國南北過渡帶生態型畜牧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首先選定了湖南加華牛業作為突破口進行研究,創新了生態型循環經濟模式。設計並進行跟蹤調研指導,創立了符合我國過渡帶丘陵山地資源環境狀況的畜牧業發展模式,並按照生態學原理,對糞便和養殖屠宰廢水進行處理後作為牧草灌溉用水,對牛糞等固體廢棄物進行了好氧發酵處理,生產出了有機生態肥,實現了廢物的循環利用。該模式帶動了整個湖南省畜牧業的大發展,尤其是拉動了湘西山區甚至相鄰的貴州銅仁地區的養牛業,為貧窮山區農民致富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路子。為此,俱樂部的專家們曾3次跨過崇山峻岭赴湘西貧困山區向農民傳授畜牧業新技術。2003年7月,主管農業的副總理回良玉考察了“湖南加華牛業”,肯定了“湖南模式”,隨後,2003年10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也視察了“湖南加華牛業”,對加華牛業的循環經濟模式給予了肯定。⑤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與著名菌草專家林占熺教授合作,探索推廣以草代木的菌業生產模式。以草為本、發展菌業、探索可持續替代技術。目前,廣東省惠州龍園實業公司東江上游的種植基地利用皇竹草規模化培育靈芝獲得成功,成為無農藥殘留的高品質藥材。這種以草代木項目不僅在南方地區,而且在中國北部的吉林省前郭縣,西部的新疆阿勒泰、阿克蘇等,黃土高原、西北荒漠化地區及赤道附近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等不同地區示範生產均已獲得成功,均有無可比擬的生態優勢和經濟優勢。⑥探索我國熱帶、亞熱帶以柚木替代桉樹的生態經濟林發展模式。在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的具體規劃和技術支持下,廣東惠州龍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東江上游的惠州市開發建立熱帶珍貴樹種培育基地1.8萬畝,探索用柚木替代桉樹的示範模式,研究出了耐寒速生且能提高品質的人工生態環境營造技術和專用肥料,可使原產地在東南亞地區的柚木生長線北移,還可使成材期縮短為6~8年。此外,柚木當年成蔭,較大的葉面減少了暴雨對地面土壤砸濺,起到了防治表土流失的作用,尤其對於新定植的柚木林與桉樹相比,對土壤的保護作用特別顯著。每到冬天,大量的柚木葉片和少量剪枝,散落樹下,腐爛成肥,不僅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更特別的是只需兩年時間的土壤改造,便可將赤紅壤中的酸性土壤改良為中性土壤。由此證明,柚木與其生態環境可共建良性循環過程,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⑦建立了中國南北過渡帶的速生生態林業發展模式。中國南方柚木種植模式雖然好,但對於南北過渡帶,由於還有一段時間有霜凍期,難以成活;中國北方的楊樹、桐樹等速生林也因為濕熱高溫難以成活。直到目前中國南北過渡帶地區的速生林沒有特別適合的品種,南方數省的北部地區低坡山地往往都種植著經濟價值不高的杉木、松柏樹或生長周期長沒有經濟效益的闊葉林,有些甚至只生長著雜亂的低矮灌木叢。經過3年的探索,利用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研發的生態肥,在福建省建陽市將口鎮,種植1500畝各類用材林(桉樹、濕地松、馬尾松、南酸棗、紅毛櫸等),1年鬱閉、2年成林、3~5年成材,與不施肥相比樹高增加3倍、木材積累量增加5~12倍。福建省農業局和林業局都感到成就驚人。如果該技術能得到全面推廣,將能極大地推動中國的林業發展。⑧用生態文明觀指導規劃,建立生態產業基地新型合作經濟模式,促進中國西部山區的新農村建設。2003年起,為成都市廣地綠色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大邑縣金洞子的西嶺洞天生態經濟園區進行有機食品循環經濟規劃,在對生態資源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巨觀發展思路和具體項目建議。為了將西嶺洞天生態經濟園區建成生態產業和生態旅遊基地,為西部生態農業開發以及生態旅遊創立新模式,俱樂部組合了先進的生態技術和優新品種,農林牧漁、加工協調發展,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態產業鏈和生態食品供應基地,以滿足市場對生態產品不斷增加的需求,尤其引進和套用了生態菌草規模化種植和食用菌深加工技術,為中國中西部山區找到了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的模式。在運作模式上,成都廣地公司租賃了大邑縣金洞子周圍幾個村的荒山荒地,引進資金技術和優良品種,將農村原有的村社生產隊結構與生產責任相結合,把單個的農民變成公司成員,即明確責任又相對產權獨立,這種新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民的勞動效率,而且還提高了土地回報率、資本收益率、科技貢獻率。在短短的幾年內使加盟的各村道路暢通,人均收入增加,使貧困村變成中等發達的村莊,這為中國相對落後地區的新農村的建設提供了可借鑑的模式。⑨倡導進行中國首家生態文明村建設示範。1997年,在廣西扶綏縣上兼村進行全國首家生態文明村建設示範,與扶綏縣計畫局合作,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套用在鄉村建設中。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村級可持續發展規劃辦和上兼村青年突擊隊,制訂了該村的15年實施可持續發展規劃並逐步實施,先後設計了村標、村歌,建設了村級生態公園,對人居環境進行了生態化改造,打井修路、抗旱保收。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先後在中央電視台新聞、“焦點訪談”以及廣西電視台新聞中報導。

名言

——21世紀是生態文明時代,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先進的社會文明形態。
——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信息網路作為後工業社會的產物,為生態文明提供了資源最最佳化配置手段,生態價值將成為社會的導向。生態技術迅速發展,生態產業將比信息產業更能深刻地引發經濟革命。在工業文明時代落後於西方的中國,將選擇一條生態強國之路,屹立在生態文明的東方!
——在人類處於歷史轉折的偉大時刻,我們必須重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倫理和哲學的基礎,確立新的發展觀——生態文明觀,也只有這樣的創造才能將人類推向文明進步的更高階段。
——英國人把人類帶進工業文明,美國人把世界引入信息文明,中國人把地球推向生態文明。

主要觀點

——自然規律支配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除地球生物圈外,現代天文學直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和銀河系還沒有找到能支持生命系統的生物圈。地球生物的發展是受大冰期限制的,在不同的大冰期之間存在著允許生物發展進化的生態期。
——人類正處於白堊紀大冰期之後的生態期,由於人類是以智慧型參與地球生物圈建造的,其作用千百萬倍地超過了非智慧型生物的參與強度,如果不加限制,則可千百萬倍地縮短這一輪生態期,進而人類會有可能迅速進入生物集群滅絕階段。建立全球生態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使人類的生存不僅要持續到這輪生態期末,其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如何超越下一個大冰期,避免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的集群滅絕。人類只有更自覺地提高生態文明程度,強化生態意識及生態倫理,才能利用生態期發展自身,完成對大冰期的最終超越。只有在這種意義上才能鑑別什麼是真正的真、善、美,才能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進而從根本上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要在促進物質增殖的同時,更加注重促進信息增殖,遵照宇宙生態期的規律,建立一種生態文明的社會模式。從終極意義上說,凡是有利於人類跨越大冰期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文化理念、金融體系、制度建設、國家機器、世界組織等就是文明的、進步的,反之就是愚昧的、落後的,這一理論為地球人的一切制定了一個終極判據。
——我們必須更深入了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類生存環境的聯繫,必須強調生態經濟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明確生態文明觀的框架結構、內涵及外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才能為人類重建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提供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建立的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方式,它包括三方面的含義: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就是在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基礎上,人類未來文明的第一個表現形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範型和未來文明的第一形態,它把人類帶出了“蒙昧時代”而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時代”,一個結構複雜、秩序優良的社會制度將在全球建立;二是社會進步的新的發展觀——生態文明觀;三是一場席捲全球的以生態公正為目標、以生態安全為基礎、以新能源革命為基石的全球性生態現代化運動,也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全球生態文明觀的確立。
——生態文明觀是指人類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以及由此引發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界生物之間的關係、人與人工自然物之間的關係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在這種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下人類取得的積極成果的總和。它是一種超越工業文明觀、具有建設性的人類生存和發展意識的理念和發展觀,它跨越自然地理區域、社會文化模式,從現代科技的整體性出發,以人類與生物圈的共存為價值取向發展生產力,從人類自我中心轉向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為中心建立生態化的生產關係。生態文明觀以生態倫理為價值取向,以工業文明為基礎,以信息文明為手段,把以當代人類為中心的發展調整到以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為中心的發展上來,從根本上確保當代人類的發展及其後代可持續發展的權利。
——生態文明觀強調地球(甚至包括整個宇宙)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它是一種包含四層含義的新的發展觀:一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天然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由於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資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必將損害人類本身。生態危機自古有之,在農業文明時期,這種危機產生的生態環境的破壞雖然湮滅了歷史上曾經輝煌一度的幾大古代文明,但就其影響總體上說還是區域性和小時空的,因此即使提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觀點也引不起主流社會的足夠重視。工業化運動以來,人類的生態意識還未作出適應性調整,區域性的生態災難就已經釀成,進而發展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只有重新定義生產力的內涵,重建生態意識,普及生態倫理,建立和諧的“自然—人—經濟”複合系統,才能化解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類社會的生產關係構成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合理的生產關係一方面會造成人類社會本身的畸形發展,另一方面這種畸形效應會延伸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相應的其他關係上。最典型的是工業化時代對資源的占有和污染的轉移,由於不能正確處理人與人、國家與國家的關係,建立在資本原始積累基礎上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使得已開發國家利用開發中國家的資源和輸出污染,造成開發中國家嚴重的生態災難和環境污染,這種污染通過全球性循環反過來又影響已開發國家的環境。這也是生態文化被顛覆而危及人類自身在當代的一個重要表現。只有重建全球生態文化,才能給科學技術重新定向,才能發展生態化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建立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三是正確處理自然界生物之間的關係。自然界有數百萬種植物、動物、微生物、各物種所擁有的基因和各種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態系統。自然界生物之間的關係追求的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就是這種動態的平衡產生的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人類忽視自然界生物之間的關係,他們間的動態平衡一旦被打破,人類能否延續下去就會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一個問題。四是正確處理人與人工自然物之間的關係。人工自然物是人類利用自然材料製造的各種物品。工業文明帶來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反過來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把工業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如何處理與科學技術及其產品的關係成為當代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網路和信息高速公路、現代生物技術、核能等發展與利用將對人類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人類不能正確地利用,那么這些現代科學技術會危害到人類本身。上述方面是相互聯繫、辯正統一的。
——追溯人類走過的歷程,地球從生態地球走向生態文明地球是人類必然的選擇。人類在採獵階段依靠自然而生存;在農業文明階段通過種植作物和馴化動物而生存;在工業文明階段通過創造新機械、新能源、新材料而生存;在生態文明階段,由於地球形成了地球村,必須在全球意義上重新利用生態科技和信息技術開發出最有利於人類與自然協調進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機械進行生態文明意義上回歸,使整個人類在地球的懷抱中成為生態文明的新人類。因此,目前這種全球政治的分國境治理、各行其是而不顧全球生態的政治模式必須改變。歷史上,區域的分割、交通的不便、通訊的落後、邊境的阻隔,形成了人類的不同生活和生態類型,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這些文化,有的有利於人和自然協調,有的不利於人和自然協調,生態文明的生態文化必須消除這種多樣性,使之統一於全球生態文明的范型之中,形成全球一元化的生態文化。基於地球作為人類家園的唯一性、地球資源有限性、地球生物的生克關聯性、人類未來命運的共同性等絕對約束下的一元化生態文化構建全球生態文明政治模式才能確保人類與地球協調。當然,這種政治模式的形成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目前,大國主宰、富國提供經費的聯合國只是皮肉分離的一件世界“披風”,一旦遇到狂風暴雨將隨風飄搖,根本無法保證世界的冷暖。只有世界各國形成全球性生態共識,真正凝聚成具有全球管理能力的地球政府,形成全球生態一體化管理模式,而非現今異地污染的經濟一體化。屆時,區域被打破、國家將消亡,將形成生態文明的全球政治新體制,一切服從於生態,一切服從於地球,人類將從工業文明的必然王國走向生態文明的自由王國。當然,這一天到來之前,過渡時期的國家生態管理是必須的。我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擔憂,我們不希望重蹈恐龍滅絕的悲劇,究竟還有多少時日允許我們人類完成轉型呢?我們衷心盼望全球生態一體化的早日到來。
——“地球腦”以巨大信息儲存和處理能力,及時、迅速、有效地把握全球生物圈的各種信息,尤其是把握全球“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各種信息,只有這種全方位的信息把握,才能使全球生態文明維持下去。需要對自然環境運行規律進行更本質的把握,辨識自然環境的種種徵兆和反應並作出資源報警、生物圈報警、經濟環境危機報警和人口報警等,以免遭受工業文明負面作用的摧殘。沒有信息文明,生態文明是不可能實現的,生態文明和信息文明是脫胎於工業文明孿生兄弟。從網際網路到互感網的信息范型轉變為全球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手段。
——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悖論:一是“國家趕超戰略與全球資源緊缺的悖論”。目前世界各國實行的“趕超已開發國家戰略”往往忘記了地球的資源有限性,而且技術之上掩蓋了以貿易和金融等手段對現有資源的持續掠奪,“馬太效應”正在繼續拉大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如果國家趕超戰略繼續盛行,全球可持續發展只能化為泡影。二是“‘可持續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悖論。生存是在極少消耗資源的前提下延長存活時間,發展是在以資源為動力的前提下對昨天的超越,人類生活在生態系統之中,依賴生態系統的能流和物流而存在,如果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產—消費—分解”過程的動態平衡一旦遭到難以恢復的破壞,將引起物種消失,人類也會有消亡的危險。三是“全球意志與國家意志‘類生存’與‘國生存’的悖論”當前,國家意志張揚、超級大國強權意志盛行,少數國家意志的隨機性令地球公民迷茫,導致目前後現代主義盛行。在地球上“類生存”受到挑戰,尚有億萬人口食不裹腹的情況下,每年仍然發生天文數字的軍費支出,這與可持續發展格格不入。在“國生存”占絕對態勢的情況下,已失去了談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地球上還會處於“國家意志”的紛爭之中,市場經濟掩蓋了人類生存的生態價值,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正一步步把人類引向迷茫。四是“人類終極文明與階段愚昧的悖論”。文明是人類遠離愚昧的程度,愚昧是距離文明的遠近。隨著文明的不斷升級,人類生存的可持續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物種多樣性的消失,人類會不會緊隨其後而消失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文明異化了人類,在走過了漫長的進化征途後,異化的圓圈似乎使人類又走進了愚昧。城市化建立高樓大廈,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石油提高了人類的速度,但卻帶來了不斷的中東之戰;化肥農藥提高了產量,有毒物質卻進入了人類的血液;化學藥品的濫用,降低了人類的繁衍能力。人類做到其他物種無法做到的傷害,愚昧者自取滅亡倒成了文明人類的不斷實踐。文明需要重新定義,價值需要重新選擇,社會需要重新構建,這就是可持續發展首要任務。
——“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在生態文明觀指導下人類邁向生態文明社會的實踐層次和活動,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以生態公正為目標、以生態安全為基礎、以新能源革命為基石的全球性生態現代化運動,涵蓋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從不同層面來考察,國際層面需要構建國際合作新平台,倡導國際合作與全球夥伴關係,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加強溝通和協調;政府層面主要是管理區域生態環境,制訂相應的“遊戲規則”;企業層面是嚴格貫徹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履行社會責任;公眾層面主要是踐行低碳生活,實現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包括生態文明的經濟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環境建設、國防建設等方面的內容。
——地球氣候的變化,從短期看,太陽活動是氣候的變化的主要因素,太陽輻射與積融雪速率的關係影響著氣候的變化,而人類在冰蓋消融和冰雪融化問題上是能有所作為的;從一個較長時期看,主要是受地球所處的大生態期決定的,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構不成一個主要因素。
——土壤是文明的基礎,更是農業的基礎。優良安全的農產品只能來自清潔乾淨的土壤和水源,過量施用化肥是土壤和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只有大量施用有機—無機生物複合肥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阿拉伯之春”、“歐洲債務危機”、“占領華爾街”、“溫州借貸風波”儘管出現在不同國家,產生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發生在不同領域和時間,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實質是相同的——文明轉折中的困惑,如果適應了文明轉折的大趨勢,人類能安然渡過危機,反之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面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困境,只有確立新的生存意識與發展意識的生態文明觀,人類的經濟社會才能持續發展。

學術成果

[1]濕土凍結及其測定[J].中國礦業學院學報,1986(3).
[2]論積雪的系統研究[J].乾旱區地理,1986(4).
[3]A.G.Wilson學術思想評介[J].乾旱區地理,1987(1).
[4]積雪物理概論[J].物理,1987(4).
[5]地震形成的一元數機制[J].潛科學雜誌,1987(6).
[6]劉紹光及其一元數理論[J].大自然探索,1988(2).
[7]中國天山西部山地積雪輻射平衡的若干特徵[J].乾旱區地理,1988(2).
[8]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並存於同一時序上的兩種社會形態[J].麗水師專學報,1988(2).
[9]自然地理系統及其熵變[J].自然雜誌,1988(6).
[10]生態系統的熵及其演化[M]//熵與交叉科學.北京:氣象出版社,1988:93-96.
[11]廣義生態環境演替的改進模型[J].乾旱區地理.1989(2).
[12]巨觀螺鏇全息律探索[J].大自然探索,1989(3).
[13]地球表層學進展[J].理論之聲,1989(3).
[14]中國天山西部山地積雪輻射平衡研究[J].乾旱區地理,1989(4).
[15]IGBP與全球變化問題[J].自然雜誌,1989(9).
[16]承載土的凍結點及其測定[J].科學通報,1989(19).
[17]地球表層的自組織[M]//第三屆天地生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18]生態熱力學基礎[M]//現代生態學透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109-117.
[19]生態協同學基礎[M]//現代生態學透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118-126.
[20]非線性生態系統分析[M]//現代生態學透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261-272.
[21]生態環境與全球變化問題[M]//現代生態學透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316-322.
[22]凍土系統演化的熱力學分析[J].乾旱區地理,1991(3).
[23]太陽輻射對積雪溫度場影響的一維解[J].科學通報,1991(3).
[24]地球表層系統信息增殖[J].自然雜誌,1991(6).
[25]中國西部天山季節性積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擬[J].科學通報,1992(4).
[26]關貿總協定與中國經濟[M].香港:未來中國出版社,1992.
[27]熵理論在地球表層研究中的困境//熵理論的一場大辯論——全國第三次熵與交叉科學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81-189.
[28]地球表層信息增殖范型——全球生態文明觀[J].自然雜誌,1993(11-12).
[29]生態文明觀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J].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4(9).
[30]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J].大自然探索.1995(1).
[31]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與對策——羅浮山生態規劃實踐[J].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5(2).
[32]地球表層系統研究的新視角——從物理觀到生態文明觀[J].大自然探索,1995(3).
[33]科技進步與生態文明觀[M]//現代科學技術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190-218.
[34]縣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概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5]生態農業、效益農業與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大自然探索,1996(3).
[36]論中國可持續發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作用和意義[J].世界經濟評論,1996(6).
[37]加強效益農業建設,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N].科技日報,1996-05-20.
[38]星際生態文明的演變[J].飛碟探索,1997(1).
[39]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40]社會進步的信息增殖進化論[J].大自然探索,1998(1).
[41]可持續發展[M]//中國政府經濟學導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433-459.
[42]信息增殖進化論[M]//信息革命在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24-60.
[43]新世紀經濟發展的哲學基礎的重建[M]//北大學子暢述跨世紀中國經濟.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355-393.
[44]生態文明觀與全球資源共享[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45]效益農業的理論與實踐——從生態農業到規模效益農業[M].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
[46]入世後中國農業亟待解決的幾個根本問題[J].科技導報,2000(6).
[47]中國西部開發的生態產業戰略[N].經濟訊息報,2001-01-04.
[48]生態產業——21世紀的主導產業[N].縣市鄉鎮長周刊,2001-04-03.
[49]中國西部發展生態產業的理論探索[J].科技導報,2001(4).
[50]中國農業的出路[J].科學中國人,2001(6).
[51]生態文明——21世紀人類的選擇[N].中國財經報,2002-08-10.
[52]加入WTO後中國農業“新四化”道路探索[J].科技導報,2002(12).
[53]我國農業“新四化”道路[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3(6).
[54]世界糧食形勢及中國的對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4(5).
[55]西部開發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56]關於林草牧三位一體《湖南草食畜牧業發展模式》中的探索[J].中國林業,2004(9B).
[57]建甌竹業調查啟示錄[J].中國林業,2004(11A).
[58]面向東協走農業“新四化”之路,提高廣西的農業競爭力[J].農村實用工程技術綠色食品專刊,2004(5).
[59]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社會[J].中直黨建,2005.
[60]論草業在現代生態農業中的基礎地位[J].中國林業,2005(19).
[61]全球生態問題的根源及其對策[J].國際生態與安全,2006(10).
[62]生態農業的新科技發展趨勢[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04-10(3).
[63]清潔發展機制下的中國產業發展戰略[N].中國財經報,2008-11-11.
[64]生態文明開創人類文明新紀元[J].環境保護,2008(12A):71-73.
[65]生態文明的由來[J].環境保護,2009(7A):75.
[66]論大生態期理論對生態文明及地球生物進化的終極意義[J].環境教育,2009(10):5-7.
[67]淺議生態文明的外延與內涵[J].綠色視野,2010(2).
[68]生態文明觀:理念與轉折[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69]打造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J].神州,2011(8中):70-75.
[70]中國面臨的主要區域性生態安全問題[J].神州,2011(9中):24-25.
[71]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J].神州,2012(3中):50-53.
[72]時代呼喚第二次啟蒙——生態啟蒙與文明轉折中思維方式的革命[J].神州,2012(3中):62-67.
[73]生態文明理論的發展及其套用[J].神州,2012(5中).
[74]SnowmeltamonythewesternTianshanMountainsinChina[J].ColdRegionsScienceandTechnology,1991(1).
[75]FreezingandthawPointofwetclayanddetermination[J].ColdRegionsScienceandTechnology,1991(2).
[76]EnergyblanceofsnowcoveandsimulationofsnowmeltinthewesternTianshanMountains[J].AnnalofGlaciology,1992(16).
[77]TemperatureregimestudiesandmathamaticalcalculationsfordrysnowcoversinthewesternTianshanMountains[J].AnnalofGlaciology,1992(16).
[78]SnowmeltstudyintheWesternTianshanMountainsofChina[J].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1991(4).
[79]FreezingPointofLond-bearingMoistSoilanditsDetermination[J].ChineseScienceBulletin,1990(6).

全球生態文明獎

2012年,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宣布設立“劉宗超全球生態文明獎”,旨在獎勵世界範圍內為生態文明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