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集群滅絕

生物集群滅絕

生物集群滅絕是指在一個相對短暫的地質時段中,在一個以上地理區域範圍內,數量眾多的生物突然死亡,從而造成生物物種數短時間突然下降。造成生物集群滅絕的原因很多,如地外星體撞擊地球、火山活動、氣候變冷或變暖、海進或海退(海平面上升或下降)和缺氧等。

釋義

生物集群滅絕 生物集群滅絕是指在一個相對短暫的地質時段中,在一個以上地理區域範圍內,數量眾多的生物突然死亡,從而造成生物物種數短時間突然下降。
生物集群滅絕要滿足四個條件:
量值:達到具有實質意義的絕滅量值。
廣度:具有全球範圍內的廣度。
幅度:涉及廣泛的不同分類單元。
時續:限於相對短暫的地質時隔。
造成生物集群滅絕的原因很多,如地外星體撞擊地球、火山活動、氣候變冷或變暖、海進或海退(海平面上升或下降)和缺氧等。每次大的滅絕事件,都能在相對短時期內造成80%-90%以上的物種滅絕。但是,少數生命力或逃逸能力強的物種能夠忍受災變造成的極端惡劣的環境,或逃離災區至異地避難而留存下來。同時,災變引起的環境變化也給新物種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和機遇。大滅絕期間倖存的和新生的物種在滅絕事件後開始復甦和發展,並進而開創生物演化的新篇章,因此每次全球性的滅絕事件後,都伴隨著生物的復甦和發展。

歷史

根據化石記錄,地質歷史上曾發生過5次大的生物集群滅絕事件,即奧陶紀末期泥盆紀末期二疊紀末期、三疊紀末期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規模絕滅。白堊紀絕滅事件因恐龍的滅絕而受到關注,不過二疊紀生物絕滅事件卻是規模最大、涉及生物類群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