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水庫庫區(現稱太極湖)北岸。東距省會蘭州54公里,東南距永靖縣城水路34公里,並有一鐵路線從旁邊通過,交通極為便利。公園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包括水面1.8平方公里。地質公園以成群的恐龍足印為主體。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約十五平方公里。一九九八年八月,經過野外地質勘察發現了國內罕見的恐龍足印化石群。截止目前,在化石比較集中的二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共發現十處恐龍足跡化石點,計四十六組共四百零四個恐龍足印。劉家峽巨型恐龍足印化石是中國乃至世界恐龍足跡研究的重大發現。該化石群化石類型豐富,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且雙層面出現,均屬世界之最。

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創建於2001年12月,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無論就足印的多樣性,還是就保存的完好程度方面,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都為世界所罕見。其中翼龍類、鳥腳類蜥腳類、獸腳類等多種恐龍足印的大規模集中發現在國內尚屬首次,是一處珍貴的地質遺蹟,同時也是非常寶貴的旅遊資源。

該公園於1998年發現到現在已揭露面積2000多平方米,共有恐龍足印10類150組1724個,經國內外專家鑑定,這些足印清晰度之高、足印之大、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其中一個長1.5米、寬1.2米的足印,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印

在省、州、縣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2001年11月27日,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土資源部的評審。2001年12月4日,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建立“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並於2002年2月28日在北京由國土資源部授匾,列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3月20日,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在恐龍足印化石群產出地——永靖縣鹽鍋峽鎮羅家堡老虎口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永靖巨型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的保護與開發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分為核心區和試驗區兩大部分,總投資為9600萬元。核心區占地2平方公里(含0.15平方公里的水域),包括恐龍博物館。功能區包括恐龍主展館、古生態景觀復原點、地學展區、管理服務區、綠化生態區、恐龍主體雕塑廣場以及其他科學研究設施等;試驗區占地13平方公里,包括綠化區、休閒區、3600 環形影院等。其中恐龍博物館投資2300萬元,對6000平方米的1號恐龍足印發掘點進行全封閉式的建設,以恐龍足印群岩層層面為獨特的自然背景,包含甘肅省內和國內著名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骨架以及其它與恐龍生活相關的各類古生物化石(真品及仿真品),再現白堊紀代恐龍的生活場景。

基本情況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分為核心區和試驗區兩大部分,總投資為9600萬元。核心區占地2平方公里(含0.15平方公里的水域),建有恐龍博物館、恐龍主展館、古生態景觀復原點、地學展區、管理服務區、綠化生態區、恐龍主體雕塑廣場以及其他科學研究設施等;試驗區占地13平方公里,包括綠化區、休閒區、360度環形影院等。其中恐龍博物館投資2300萬元,對6000平方米的1號恐龍足印發掘點進行全封閉式的建設,以恐龍足印群岩層層面為獨特的自然背景,包含甘肅省內和國內著名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骨架以及其它與恐龍生活相關的各類古生物化石(真品及仿真品),再現白堊紀代恐龍的生活場景。

建設情況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2002年3月20日,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2003年6月,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工程全面開工。2005年10月,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向世人開放。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地質遺蹟的保護,2005年11月,經省、州兩級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為永靖縣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在國家、省、州國土部門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永靖縣委、縣政府狠抓國家地質遺蹟保護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使公園的保護水平不斷提高,服務功能日趨完善,為推動永靖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第一、規劃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地質公園基礎資料。幾年來,縣上多次邀請省內著名專家、規劃師對該地質遺蹟進行了總體規劃與科學布局,相繼製作完成了《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及核心區詳細規劃》、《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影響報告書》、《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綠化、給水及電網工程設計及概預算書》、《甘肅劉家峽恐龍博物館可行性研究報告》,為地質公園建設夯實了堅實的項目基礎。

第二、高度重視地質遺蹟保護工作,不斷強化保護措施。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把保護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六年多時間裡,投入包括地質遺蹟保護資金700多萬元,相繼修建了1號保護棚及其附屬工程及,有效對1號點足印群進行了重點保護;對2公里以內的核心區用鐵柵欄進行了圈圍;對2、4、6號點足印揭露後及時用砂土進行了填沒,防止了風吹雨淋造成風化;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古生物保護條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出台了《安全制度》、《保衛值班制度》、《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措施辦法,為保護好這一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蹟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組織人力基礎和制度基礎。

第三、加快建設地質公園基礎設施。根據“統一規劃,分期開發,逐步實施,因地制宜,建管結合,提高效益”的建設原則,於2003年6月全面開工建設了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工程。目前,已完成1963平方米的1號保護展館、1號保護棚擋土牆工程及展館內的裝飾收集工程,修建了公園正門及標誌碑,建成管理辦公用房9間,用紅磚鋪設園區道路880平方米,建成550平方米地質遺蹟研究中心主體工程,修建了通訊基塔一座,同時還實施了電網改造和綠化工程,正在修建專用碼頭和縣城通往地質公園的一條專用公路。地質公園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有力地促進了黃河三峽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於2007年初成功躋身“中國縣域旅遊品牌景區500強”行列。

第四、開展科研科普工作。為了不斷提升地質公園的科普教育功能和水平,縣上投資50多萬元製作了地質公園標示系統,在一號展館內購買觸控螢幕和54英寸大螢幕電視一套,印刷導遊說明書2萬冊,製作科普類光碟100盤,聘請相關專家三批次25位,對地質公園多角度、多方位進行科學研究,培訓解說人員30多人次,對5萬多名遊客免費講解恐龍地學知識。同時,在1好保護棚內複製安放了“蘭州龍”和“劉家峽黃河巨龍”骨骼化石,極大地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學習,有力發揮了地質公園的科研和科普知識功能。

恐龍博物館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劉家峽恐龍足印群,保存十分完整和清晰,立體感強。同時,在同一岩層層面上還保存有恐龍臥跡、尾部拖痕及糞跡等,構成了足印、臥跡、拖痕和糞跡共存的場面,非常獨特。在已經揭露的總計710平方米的岩層層面上發現了8類30組270個足印,其中至少包括兩類巨型蜥腳類、兩類獸腳類、一類似鳥龍類和其它三類形態獨特、尚未歸屬的足印,代表至少8個屬種。在同地點出現如此多樣的食植類和食肉類恐龍足印,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劉家峽恐龍足印群中最大的一組蜥腳類足印後足印長150厘米,寬120厘米,前足印長70厘米,寬110厘米,步幅375厘米,左右足印外側緣間距345厘米,為世界之最,已列入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恐龍足印群候選世界紀錄。而且該類足印前足小,後足大,前後足足印成對出現並有規律地部分疊覆,為國內外首次發現。

在該足印遺蹟產出的附近地區,已經多處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恐龍的類別和研究足印遺蹟與造跡生物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

恐龍足印化石是研究恐龍生理和生活習性的珍貴材料,其形態、排列方式和組合特徵能夠真實地反映相當一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如個體大小、運動方式(四足或兩足行走)、生活方式(群居或獨居)等,同時能夠為研究恐龍生活環境和生物類別提供重要依據。由於恐龍類別多樣,形態古怪,並以體軀巨大而著稱,在成功地統治地球長達一億六千萬年之後,又在距今約6千5百萬年前全部消失,其從發生到繁盛、從衰落到絕滅的整個演化過程充滿著傳奇和神秘色彩。相信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肯定會吸引眾多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觀考察,使其成為最受青睞的、津津樂道和普遍關注的地質公園。

國內外之最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是由甘肅省地質局第三地質礦產勘察院蘭州古生物研究開發中心於1999年8月首次發現並進行了初步揭露和研究,到2002年底,已揭露面積達2800平方米,產10類172組1831個足印,還發現了多處古生物節肢動物蟲跡化石。2001年3月,經我國著名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趙喜進教授現場鑑定,這些恐龍足化石群地質遺蹟保存完好,清晰度高,立體感強,為國內外罕見;足印分布密集度之高,為國內外所獨有;足印之大為世界之最!

第一、足印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國內外罕見。絕大多數產地的恐龍足印化石都是經自然作用而暴露於地表的,足印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完全是經過人工仔細揭露出來,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體感強;同時,在同一岩層層面上還保存有恐龍臥跡、尾部拖痕及糞跡,構成了足印、臥跡和糞跡共存的場面,因而非常獨特。

第二、足印規模之大,屬種之多,國內外獨有。經專家考證確認,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至少包括兩類巨型蜥腳類、兩類獸腳類,一類似鳥龍類、一類翼龍類、一類虛骨類和其他形態獨特、尚未歸屬的足印,代表至少9個屬種。這些足印是生活在距今l億年前的早白堊紀時代的恐龍所留,屬種數量之多和分布密集程度之高,為國內外所獨有,從現有發現已經顯示,進一步揭露將會出現更多數量和新的類型;而在同一地點出現如此多樣的食植物類和食肉類恐龍足印,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第三、足印之大,世界之最。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中最大的一組蜥腳類足印,其後足印長l.5米,寬1.2米,足有半個桌球桌子大小;前足印最大長達l.1米,寬l米。這比此前在我國四川、內蒙古發現的巨型恐龍足印,以及在韓國發現的長1.2米的巨型恐龍足印都要大得多。它前後兩足印步幅為3.75米,兩條後腿間的距離為3.45米,兩步就可以跨過一個籃球場。專家根據它的步幅分析,留下足印的這隻恐龍體長在20米以上,體重接近50噸,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一隻恐龍足印。更為驚人的是,這組足印前足小、後足大,前後足印成對出現並有規律地部分疊壓,在國內外尚屬首次發現。

第四、足印產出層面之多,舉世罕見。在已揭露的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1號點上,同時出現了上、下兩個產有不同恐龍足印類型的層位,期間相隔6.5米厚的砂、泥岩層,泥岩中產葉肢介,明確地反映了在相當長的一段地史時期中,這裡一直有恐龍活動,且恐龍類群發生了演替,這種足印產地在世界亦屬罕見。

第五、獸腳類足印,國內罕見。2001年4月,新揭露出的一塊恐龍足印化石上端三指印痕清晰可見,下部掌痕也很清楚。令人稱奇的是,其中指上骨竹節印痕特別清晰,整個足印大小為0.48米×0.47米,屬於白堊紀的禽龍足印化石,是一種獸腳類的恐龍,在國內比較罕見。

第六、翼龍鳥腳類足印,填補國內空白。2002年4月,世界著名恐龍足跡專家、美國克羅拉多大學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馬丁?羅克里教授實地考查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在1號化石點上新識別出13隻翼龍後足足跡,行跡總長為5米,並在1號點和6號點上也均發現有鳥腳類恐龍足印,填補了國內沒有翼龍和鳥腳類恐龍足印的空白。據專家介紹,在恐龍統治地球的同時,還有另外一些生物統治著天空,這些生物就是翼龍。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鳥類並非由這些飛行的爬行動物演化而來,是在翼龍之後演化出來的。事實上,早期鳥類的骨架和它們某些恐龍親戚的非常相似。有些翼龍如知更鳥般大小,甚至更小;其它的翼龍則有小型飛機那么大。有些翼龍長有強健的肌肉,可以展翅飛翔,其它的只能藉助氣流滑翔。而在甘肅永靖劉家峽發現的翼龍屬於較小的類型,據分析它展翼後寬2米,形體似禿鷲大小。我國國內曾有翼龍骨骼發現,但其足印此前還沒有發現過,並且在世界上翼龍足印也不多見,只有兩三個發現點。

第七、“蘭州龍”——世界最大牙齒恐龍。在該足印遺蹟產出的附近地區,已經多處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雖然尚未進行系統挖掘,但至少為進一步研究恐龍的類別和研究足印遺蹟與造跡生物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特別是在距劉家峽恐龍足印群數十公里處的同時代地層分布中,發現了較為完整的恐龍尾椎化石,包括下頜骨、頸椎、脊椎、肋骨、尾椎、坐骨、恥骨等103塊化石,被命名為“蘭州龍”。經中國科學院鑑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齒的植食性恐龍,也是新發現的新屬新種恐龍,它代表了鳥腳類恐龍進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個新的類型,填補了恐龍學研究中的一項空白。

第八、“劉家峽黃河巨龍”——國內最胖恐龍。劉家峽黃河巨龍發現於甘肅省劉家峽水庫附近。2002年開始發掘,前後歷時3年,2006年完成對黃河巨龍化石的研究。研究成果顯示:黃河巨龍以其臀部寬大和前肢較長為特徵,是國內已知最“胖”的恐龍。黃河巨龍長約20米,薦椎(臀部骨骼的中間部分)不足半米高,卻寬達110厘米,123厘米長的肩胛骨最寬處可以達到83厘米,而國內以前發現的最大恐龍——馬門溪龍最長可達30餘米,但是身材細長,推測其體重不及新發現的黃河巨龍。據介紹,黃河巨龍屬於原始的巨龍型蜥腳類恐龍,其時代為白堊紀早期,而巨龍型蜥腳類是最成功的一類蜥腳類,它取代了繁盛一時的侏羅紀的各類蜥腳類,如馬門溪龍類和梁龍類等,主導了白堊紀。劉家峽黃河巨龍的發現為亞洲早白堊紀巨龍型蜥腳類恐龍再添新成員,對研究巨龍型蜥腳類的起源和早期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合價值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由於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7億年之後,又在距今6500萬年前突然神秘消失,其從產生到繁盛,從衰落到絕滅的整個過程充滿傳奇和神秘色彩。恐龍及其足印化石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也是地球歷史的鑑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它不同於文物,是重要的地質遺蹟,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具有不可估量的綜合價值。因而,恐龍足印化石不僅僅深深吸引著許多專家和學者,還吸引著眾多的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使其成為最受青睞的、津津樂道和普遍關注的一類古生物化石。

第一、對研究古生物的生活環境和類別提供重要依據。恐龍足印形成的環境條件比較特殊,而恐龍足印化石的形態、排列方式和組合特徵能夠真實地反映恐龍相當一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專家認為,當時的環境應該是裸露於湖面之上的含有一定泥沙的湖灘,由於其裸露於地表,逐漸脫水,處於一種半濕半乾的狀態,當恐龍行走時,留下的腳印能夠成形。體積大、重量大,留下的痕跡就深,反之,就小就淺。如果當時地表泥沙太稀,所留下的腳印就不可能成形;如果太乾,就不可能留下腳印。化石中呈現的龜裂構造可以證明當時是這樣一種環境。劉家峽巨型恐龍足印化石群的直接發現者——甘肅省地勘局第三地勘院古生物研究開發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大慶博士認為,一億七千萬年前的甘肅永靖境內氣候濕潤,水草豐美,既有廣泛水域的湖泊,也有星羅棋布的小面積河湖,同時還有大片的沼澤地,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就為生活在這裡的各類恐龍,提供了獨特的生存環境。特別是“蘭州龍”和“劉家峽黃河巨龍”的發現,為揭示早白堊世蘭州——民和盆地恐龍動物群面貌提供了寶貴材料。因此,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不僅為研究恐龍生活環境和古生物類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為研究我國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地理學、古氣象學等學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第二、研究恐龍演化過程會引發新的思考。根據區域地質調查的結果,發現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的這一套地層的河湖相沉積,屬距今約一億年左右的早白堊紀。同時,從已發現的恐龍足印化石推斷,這時期大量的蜥腳類恐龍活動仍很頻繁。而在此之前,很多專家都認為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期是在距今約一億七千萬年前的中晚侏羅紀。有關專家在對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遺蹟進一步清理後認為:恐龍足印化石遺蹟的沉積構造清楚地顯示,這些恐龍足印是在湖泊附近的湖灘上留下的,它再次證明了蜥腳類恐龍是可以離開水體生活的觀點。但從目前已開展的研究來看,尚存很多疑點,這勢必會引發出科學家們對恐龍研究中的一些問題的再認識。同時,對地質年代的不同認識,會在恐龍的演化或是否出現新的蜥腳類恐龍方面引發新的思考。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為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研究,提供罕見的實體及實地。

第三、研究劉家峽巨型恐龍與馬門溪龍的關係。著名地質學家孫健初於1947年曾在甘肅蘭州紅古海石灣地區最早發現了馬門溪龍蜥腳類恐龍化石和巨型的鱷類化石,其產出的岩層上與甘肅永靖劉家峽恐龍足印的產出為同一類岩層,兩地也相距僅幾十公里,地質區域同屬蘭州——民和盆地(中生代時期的湖泊,被公認為恐龍曾經生活過地區),在時間跨度上屬早白堊紀(距今約一億三千七百萬年至一億年前)。而馬門溪龍是已知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四趾四足行走食素類巨型蜥腳類恐龍,在全球恐龍研究機構和恐龍愛好者中知名度甚高,但其足印形態尚不清楚。因此,甘肅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中的巨型四趾四足行走,且前後肢足印成對出現的足印是否為馬門溪龍所遺?造成這種足印的恐龍與其它四種三趾兩足行走和三趾四足行走恐龍之間有何生態關係?如果研究證實劉家峽巨型恐龍足印不是馬門溪龍所留下的,那么就很有可能在中晚侏羅紀或是早白堊紀時期,恐龍足印化石的產出區域曾生活過一種迄今尚未發現的巨型蜥腳類恐龍。諸如此類,都必將在學術界引起普遍關注。

第四、恐龍足印可指導找油。遠古時代的甘肅曾是個恐龍王國,除了在劉家峽發現有恐龍足印化石群之外,還在海石灣、肅北、通渭、慶陽等地發現有“馬門溪龍”、鸚鵡嘴龍、原巴克龍、鴨嘴龍巨齒龍、蜥腳類恐龍、翼龍等恐龍的化石。據地質工作者對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的推斷,當時這裡曾是一個暖熱潮濕、多水濱湖相結合的古構造盆地,這一帶的地層可能屬於有重要成油層的侏羅紀地層。據了解,早在1947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孫健初先生曾在海石灣地區進行過石油地質調查工作,以後國內著名的地質學家曾在1948年、1955年、1956年間做過石油地質調查,甘肅省地勘局也曾在民和盆地一帶做過石油天然氣的初步勘查工作。幾次勘查發現,在臨夏雙林盆地、民和盆地都有比較好的油氣層,有油氣的跡象,有油氣顯示。因此,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的發現,不僅對研究當時的古地層、古地理、古構造、古氣候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尋找石油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突出問題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在六年多時間的開發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與整個地質公園的總體規劃相比,差距還很大,步伐仍然緩慢,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大量恐龍足印地質遺蹟還面臨多種威脅。由於資金匱乏,地質公園內的2、4、6號點的大量恐龍足印遺蹟在揭露後只能用砂土填埋方式進行保護,使這一珍貴自然遺蹟仍然面臨著風化、侵蝕和黃土塌方掩埋等多種威脅,而一些自然裸露在外的其它古生物、節肢動物和蟲跡化石,至今仍遭受著風吹日曬、雨淋雪蝕,風化十分嚴重。

第二、道路建設進展緩慢。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由於地處鹽鍋峽水庫北岸,交通十分不便,只能走水路,而且也很危險。為了方便遊客,便於管理,縣上於去年8月開工建設了全長23公里,總投資950萬元的太極鎮孔寺村至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公路,按四級公路標準建設。因資金不到位,工程進度十分緩慢。

第三、地質公園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服務嚴重缺乏。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作為黃河三峽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越來越受到中外遊客的青睞。但是,隨著永靖黃河三峽旅遊業的發展和遊客的逐年增多,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及其配套服務功能的嚴重不足,與遊客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目前,園區內尚未建設餐飲、娛樂、服務、購物等基本服務設施,而園區內的給排水、電網工程也很薄弱,廁所衛生設施簡陋,等等,嚴重影響著黃河三峽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制約著公園知名度的進一步提升。

第四、挖掘研究面臨資金困難。專家指出,在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1號點400餘平方米的範圍內,10組足印中有6組是非常清晰連續的,足印的布局表明,當時恐龍主要是沿湖岸或由水邊向陸地方向行走。有關專家還推測,這些足印很可能是一大群食植類恐龍在覓食或飲水過程中留下的,當時周圍還環伺或尾隨有食肉類恐龍。從目前保存足印的行走方向看,既有向山上的,也有向山下的,通過繼續挖掘,肯定會有新的發現,但這需要大量的經費。

據統計,從2002年到2006年,國土資源部下達的地質遺蹟保護及地質公園建設經費只有700多萬元,而地質公園的實際投資卻高達2480多萬元。

為此,永靖縣卻背負了1700多萬元的財政負擔。由此可見,資金已經成為開發與保護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的瓶頸,嚴重製約著地質公園的建設進程

亟待解決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為了保護和保存地質景觀和遺蹟,使這些珍貴的地質遺蹟和地貌景觀能夠傳承下去,為遊客提供了一個極佳的休憩場所,使遊客在觀賞到這一罕見的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的基礎上,了解到更多的關於恐龍和地學方面的知識;為了進一步提升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的品位,增加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旅遊資源的文化底蘊,不斷提高恐龍地質公園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進一步推動黃河三峽旅遊業的發展,更好地實現縣委、縣政府“打造中國西部休閒水鄉”的宏偉目標,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同時,也為了今後在更大範圍的考古發掘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以此實現地質公園的循環發展,縣上根據《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規劃(2008—2010年)》,按照建設“神秘時空恐龍園”為目標,將深度開發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概算總投資約為1.1億元。目前,保護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須要亟待解決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

第一、實施園區內上下水工程。由於無上下水設施,導致植被稀少,地面裸露,水土流失極其嚴重,生態環境惡化,也不利於恐龍足印群的保護。為了有效改善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提高植被覆蓋率,決定實施園區內上下水工程。該工程主要由提水泵船、管理房、上水管道、高位水池和給水管道組成,需求資金約為85.35萬元。

第二、實施園區內電網工程。電力設施是所有建設的基礎,為所有建設提供必要的動力。根據公園總體規劃,需建設變電站1座,需求資金約為400萬元。

第三、實施園區內的綠化工程。根據公園總體規劃,為營造防護型、環保型、科研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的綠色公園,綠化區域可規劃為五個:生態綠化區、休閒觀光區、植物園區、條形綠化區和濕地保護區。綠化面積達300畝,共需資金約68萬元,現已自籌25萬元,還有43萬元的資金缺口。

第四、遺蹟保護棚工程。近幾年來,雖經多方籌資修建了1號保護棚,但因縣上財力困難,對已開發挖掘出的2、4、6號坑點尚未以保護棚的形成加以保護,停留在用沙土填沒的應急保護階段,今後將其作為重點建設內容予以立項。同時,對於其他6個坑點也應投入資金予以開挖和保護。此外,園區內發育的早白堊級晚期地層剖面、第三級夷平面、古生物化石點,泥裂和波痕等沉積構造,正斷層和褶皺構造等地質遺蹟,為深度旅遊和普及地學知識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將作為今後重點保護的區域。但因地質災害等因素的影響,會給這些遺蹟造成損害,因此,也應列入地質災害治理項目,需資金3000萬元。

第五、建設恐龍博物館及其附屬設施。在總體規劃中,博物館位於公園核心區位置,建築面積約5450平方米,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和介紹白堊紀恐龍生存環境及其相關的科研成果、恐龍骨骼化石等實物展覽,利用聲、電等現代技術再現恐龍史前生活場景,以進一步提高觀賞品位。科研辦公大樓是博物館的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大型會議室、學術報告廳、賓館客房等功能設施,目前已編制完成可研報告和預算書,共需資金4048.83萬元。

第六、雕塑廣場建設。恐龍主題雕塑廣場在博物館的西北面,分為音樂噴泉廣場、恐龍文化廣場和綠地廣場。其中,恐龍文化廣場以展示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恐龍為主題,通過逼真的雕塑和形象的文字說明向人們展示恐龍的生活習性以及地殼運動與恐龍生活的關係。綠地廣場以大面積草地為主調,中間略高於四周,以形成較強的立體感覺,同時也有利於自然排水。該項目需資金約2000萬元,計畫於2010年前完成。

第七、建設給排水、環衛基礎設施工程。在遊客分布集中的管理區、展覽區及道路兩旁擺放垃圾箱,建廁所5座,建化糞池5座,清潔運輸車1輛,約需資金1000萬元,計畫於2009年和2010年兩年完成。

這些項目作為社會公益事業項目,其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項目本身的投資效益,而這些效益除部分可以定量計算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是難以用貨幣衡量的。項目建成後將改善項目區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永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西部小縣,一面是擁有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五項世界之最,三項國內之最的至高榮譽,一面是頭頂“甘肅中部西南乾旱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重點移民安置縣”三個沉重包袱,卻因資金匱乏,讓這些舉世罕見的“東方瑰寶”遇到了步履維艱的困難。

發掘是地質工作者的義務,保護是全人類的責任。相信這一世界罕見的恐龍足印群古生物地質遺蹟將會得到妥善的保護。同時,隨著專家們對恐龍足印化石考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其中尚未發現的奧秘也將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了解,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也必將成為中國西部休閒水鄉——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一顆耀眼的明珠!

最佳旅遊季節

最好選擇在每年的5到9月分來這裡玩,這段時間氣候宜人,適合旅遊.9月以後永靖多雨且比較冷.

地質公園交通

永靖後,在縣城附近有一趟專列直達該景點,很容易找得到,車票也不貴。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