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理論

瓶頸理論

瓶頸理論,又稱約束理論,是以色列物理學家、企業管理顧問戈德拉特博士在他開創的最佳化生產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管理哲理。該理論提出了在製造業經營生產活動中定義和消除制約因素的一些規範化方法,以支持連續改進。

概述

瓶頸理論瓶頸理論
瓶頸理論是以色列物理學家、企業管理顧問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M.Goldratt)在他開創的最佳化生產技術(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OPT)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管理哲理,該理論提出了在製造業經營生產活動中定義和消除制約因素的一些規範化方法,以支持連續改進(ContinuousImprovement)。同時瓶頸理論也是對MRPIIJIT在觀念和方法上的發展。

戈德拉特創立瓶頸理論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種條件下生產的內在規律,尋求一種分析經營生產問題的科學邏輯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可用一句話來表達瓶頸理論,即找出妨礙實現系統目標的約束條件,並對它進行消除的系統改善方法。

基本要點

瓶頸理論強調必須把企業看成是一個系統,從整體效益出發來考慮和處理問題,瓶頸理論的基本要點如下:

1.企業是一個系統,其目標應當十分明確,那就是在當前和今後為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

2.一切妨礙企業實現整體目標的因素都是約束

按照義大利經濟學家帕拉圖的原理,對系統有重大影響的往往是少數幾個約束,為數不多,但至少有一個。約束有各種類型,不僅有物質型的,如市場、物料、能力、資金等,而且還有非物質型的,如後勤及質量保證體系企業文化和管理體制、規章制度、員工行為規範和工作態度等等,以上這些,也可稱為策略性約束。

toc的三項衡量指標toc的三項衡量指標
3.為了衡量實現目標的業績和效果,瓶頸理論打破傳統的會計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項主要衡量指標,即有效產出、庫存和運行費用。瓶頸理論認為只能從企業的整體來評價改進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局部。庫存投資和運行費用雖然可以降低,但是不能降到零以下,只有有效產出才有可能不斷增長。

4.鼓-緩衝-繩法(Drum-Buffer-RopeApproach,DBR法)和緩衝管理法(BufferManagement)

瓶頸理論把主生產計畫(MPS)比喻成“鼓”,根據瓶頸資源和能力約束資源(CapacityConstraintResources,CCR)的可用能力來確定企業的最大物流量,作為約束全局的“鼓點”,鼓點相當於指揮生產的節拍;在所有瓶頸和總裝工序前要保留物料儲備緩衝,以保證充分利用瓶頸資源,實現最大的有效產出。必須按照瓶頸工序的物流量來控制瓶頸工序前道工序的物料投放量。換句話說,頭道工序和其它需要控制的工作中心如同用一根傳遞信息的繩子牽住的隊伍,按同一節拍,控制在制品流量,以保持在均衡的物料流動條件下進行生產。瓶頸工序前的非制約工序可以用倒排計畫,瓶頸工序用順排計畫,後續工序按瓶頸工序的節拍組織生產。

5.定義和處理約束的決策方法

思維過程思維過程的方法
瓶頸理論強調了三種方法,統稱為思維過程(ThinkingProcesses,TP)。

套用

套用瓶頸理論獲得成功的企業很多,如美國得克薩斯食品公司深感縮短提前期在競爭上的必要性,從1992年就開始進行了瓶頸理論改善活動。它先以福特公司的電子事業部為樣板引進了瓶頸理論,結果省去了為增產所需的數億美元的投資。半導體烏耶哈工廠也引進了瓶頸理論,提前期在1年半內減少了75%,生產能力在同樣的設備條件下提高了2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