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全書

王陽明心學全書

《王陽明心學全書》是一本圖書作品,作者是羅智,由企業管理出版社於2014年7月1日出版。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時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頂峰。王陽明那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於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心學”中的“心”,是指作為心靈本體的靈明覺知及由此產生的認識能力。如王陽明所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來,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正所謂“此心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一切都是渾然天成,不假思索的。本書以王陽明自身的經歷為主線,以陽明心學為靈魂,深度解析心學的奧秘。從而讓讀者明白,心學的思維方式是活潑而自由的,其中蘊藏著能洞徹善惡、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擇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節奏無比緊張的當代生活和工作中,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1.本書作者羅智先生是王陽明心學的研究專家,其作品《王陽明最神奇的心學》一直高居陽明心學類作品暢銷榜前列。

2.《王陽明心學全書》是羅智先生時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學研究著作,這既是他對多年潛心研習心學的全面總結,也是他對心學研究作品創作的一次創新。

3.這是國內第一部以筆記的方式解讀王陽明心學智慧的著作。羅智先生把陽明心學和王陽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傳記+心學的解析,使得全書的可讀性和實用性都較高。

4.羅智先生總結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經驗,採用全新的形式創作本書,全書內容輕鬆易讀、見解獨到,囊括了《傳習錄》的全書精華,無論是思想性還是文藝性,都較以往更上一層,是難得的陽明心學上佳之作。

作者簡介

羅智,心靈勵志作家、王陽明心學研究者,“陽明心學”暢銷書作家。十多年前,因機緣巧合,“偶遇”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從此身體力行,苦心鑽研其著作,並在人生、事業最低谷期,憑藉王陽明的心靈智慧,成功地渡過了一個個難關。

媒體推薦

隨時掌控自己的心境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王陽明自幼飽讀經、史、子、集,這段話早已背得滾瓜爛熟,他向來非常嚮往古人這種“無入而不自得”、隨時都能心安理得的灑脫心態。

沒想到老天爺與他開了個玩笑,居然安排了足足三年的時間,讓他在享受過錦衣玉食的生活之後,有機會來到龍場這如假包換的夷狄之地,歷盡患難,親身體驗這種令人難忘的境界。

昔日尊崇的王大人被剝奪了一切,除了一顆虔誠求道、矢志弘揚道統的心外,別無他物可以依靠。

然而,對於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的人來說,有這樣一顆心就足夠了。

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古聖先賢那種“無入而不自得”的心境是怎樣煉成的?

這是王陽明心中最大的疑問,也是他生命中的追求。

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是必須面對,逃無可逃的,與其做無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以坦然的心態去應對。

王陽明拋棄了一切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開始了這種艱難的探索。

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親身體驗前人經歷過的境界。

沒有房子,就暫居茅廬、住山洞。

沒有菜蔬,就自己開荒種地,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

有時斷炊了,就挖野菜、摘野果充飢。

隨從們都病倒了,王陽明就一人把“家務活”全部包攬下來,提水、砍柴、煮粥、做飯,無微不至地服侍隨從們,從“王大人”變成了一個合格的“保姆”。

做到這些還不夠,隨從們客居他鄉,缺衣少食,心情鬱悶,病體難以康復,王陽明又放下哲學家的架子,聲情並茂地講段子,演小品,唱民歌,千方百計地逗大家開心……

儒家認為,“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所以儒家向來強調,人才培養的最高境界是“不器”。

什麼是“不器”?

就是一個人的才能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他打通了心靈的某一關節,做什麼事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很好。

就像王陽明這樣,騎上戰馬能打仗,張弓搭箭則百步穿楊,拿起筆來能寫文章,談論哲學張口就來,書法練得如走龍蛇、形神兼備,扛起鋤頭能種菜,走進廚房能做飯,演講、唱歌等文藝表演更是小菜一碟……

這就是儒家在人才培養上的理想人格——全才。

王陽明因機緣巧合,很幸運地達到了這一至高境界。從此,王陽明之後再無王陽明。

然而,“聖人也由人來做”,在王陽明還沒成為聖人之前,整天讓他做這么多煩瑣的事,有時難免也會無明火起,感到命運對自己如此的不公。

自己不就是因為上了一篇言辭並不十分過激的奏疏嗎?竟然因此被貶謫到這么個鬼地方來,受盡非人的折磨,天理何在?!

也許找到這個答案,就能找到王陽明自己苦苦尋找了二十多年的“天理”了。

每當想不通的時候,王陽明便向自己問這樣一個問題:“要是聖人處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

通過效法古聖先賢,王陽明領悟到了一個能迅速改變心境的方法。

這就是“以心印心”的智慧。

這種方法巧妙地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一種正面積極的能量傳送到心中,促使自己摒除忿恨和畏難等各種負面因素,從而使自己的心境和行為有一個脫胎換骨的改變。

有一句話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道理大家都知道,卻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是因為我們沒能達到“以心印心”,即沒能真正去體驗那些榜樣人物的內心境界及信念。

其實,心境的改變就在一念之間。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細細揣摩那些表現特殊之人在某種境遇下的心態,並模仿他們的信念及做法,不知不覺中,自己就會獲得與他們相同的信念及一樣的處世方式。

思想的力量雖然很大,但只有當一種想法進入潛意識時,它才能轉化為強大的能量。

而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我們雖然追求卓越,嚮往別人的成功,但卻沒有經常對自己的心靈進行調控,只是簡單地說說“要向某人學習”,當然不能獲得任何改變的動力。如果我們不能控制內心,就會被外界控制住自己的思想,陷入混亂之中。

所以,如果我們想從別人那裡獲得改變的力量,就一定得有一個在內心“模仿”他人信念的過程。

當你遇到令人困惑的事,受到打擊,充滿挫折感時,不要因此而沮喪,更不要把當前的事看得太嚴重,找個地方靜靜地待一會,讓心情放鬆,藉此機會反省一下。

自己的內心是消極的嗎?自己是不是在不斷地做那些對改變環境毫無幫助的事,如怨天尤人、自憐自賤?這些負面的想法具有很大的破壞性,長久陷入其中,會消耗身心的大量能量,使人面臨崩潰的邊緣。

現在,請你仔細考慮一下:如果是那些非常優秀的人(如聖人)碰到該情況,他們的心態是怎樣的?細細地揣摩這一點,讓精神和身體儘量放鬆,在腦海中浮現你所尊崇之人處理當前困境的情境,進入他們的信念之中。

待有了肯定的感覺,仿佛每個細胞都充滿了積極的能量後,整個心境和行為都會因此而發生驚人的改變。

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己要有耐心,在練習中不斷摸索經驗,鞏固成就。

正如古人所說:“君子之學,求盡吾心焉爾。”

君子平常的所作所為,追求的是一種提升自我、徹底認識自己心性的境界,而不是抱有其他功利目的的。

孟子云:“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有了這個大目標,那些次要些的事物就不能擾動自己的心了。

素其位而行,絕不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

而是首先要培養一種接受現實的心態,放棄對世界或他人的抱怨,讓對解決問題毫無用處的怨恨、焦慮等負面情緒平息下來,再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只有這樣,一個人的內心才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地去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並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境界。

圖書目錄

自序: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

1.王陽明之謎

2.立足於行的奧秘

3.隨時掌控自己的心境

4.認識事物的獨特智慧

5.洞悉心靈的終極秘密

6.創造一切的力量

7.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8.喚醒更高層次的“本體”思維

9.不執著思維後會發生什麼

10.“觀照”的奇妙作用

11.激發生命的正能量

12.由外而內的改變

13.感覺的神奇力量

14.超越受限的人生

15.打造一種超級意志力

16.心想事成的秘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