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教學法

王鐵教學法,又稱作快樂語文教學法,是學校教育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理論成果。

【辭彙簡介】
王鐵教學法,又稱作快樂語文教學法,是學校教育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理論成果。王鐵教學法,是王鐵關於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入總結和概括,是一個前沿的教學理論。王鐵教學法是對教育、教學理念是一次深入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理論改革,其綜合性的闡述使人對於此教學方法有深刻的了解,為教育制度、教學理論的改革提出明確的發展方向。王鐵教學法的提出,源於王鐵的教育論文《現行統編中國小語文教材的弊端及新編後其內容形式的特色簡說與理由》。北京市有關專家和教授給予充分肯定,認為這種創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終將會成為二十一世紀教學的發展方向,其理論成果屬於世界最先進的教學理論成果。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傳播學院唐曉敏教授評價道:“王鐵的教育、教學思想以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認知能力,按照學生的不同的感觀接受方式進行系統的素質培訓,語文教學結合快樂教學很有前途。”
王鐵教學法中,快樂教學是其理論靈魂。以語文教材為例,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材結構沒有按照學生學習“看、聽、想、說、寫”等智慧型因素為序,而是以語文知識的各個組成部分為序(即字、詞、句、章、語、標、修、文)。且知識的層次時斷時續,課文與課文之間缺乏縱向及橫向聯繫。王鐵教學法中指出,語文學科應為其它學科提供“方法”,這些方法在運用上就表現為學生的智慧型。教材內容必須體現其工具性,實行“知、智、能”三者的高度統一,重點著眼於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素質上。在知識體系上,以學生長知識、長身體的自然規律,即學生掌握和運用各種智慧型的過程為結構程式,按“看、聽、想、說、寫”這五種 智慧型因素,撰成為學生提供《看法》、《聽法》、《想法》、《說法》、《寫法》這五種相互聯類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專項智慧型教材,並賦予它“立體的梯階式的知、智、能內容”與“梯階式的自學行為授課法”。
【王鐵教學法】
◆教材分析:
一、在知識體系上,以學生長知識、長身體的自然規律,即學生掌握和運用各種智慧型的過程為結構程式,按“看、聽、想、說、寫”這五種智慧型因素,撰成為學生提供《看法》、《聽法》、《想法》、《說法》、《寫法》這五種相互聯類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專項智慧型教材,並賦予它“立體的梯階式的知、智、能內容”與“梯階式的自學行為授課法”(此特色可提高問題。)
二、在表現形式上,以學生的審美知覺為依據,以妙趣橫生的內容與藝術手法,描繪出一個個“物化的知識形象”。其既有智慧型價值,又有欣賞價值,可令人常讀常新,終身 受益。 體現以上兩個特色的教材內容是:①學科交叉(文史哲、數理化、天地生、音體美)、②美學、③生活情趣、④科技、⑤三論、⑥商品、⑦競爭、⑧目標、⑨衣食住行、⑩公民素質。吸收當代最新科技成果,體現時代前進步伐,是新編中國小語文教材的內容主體。
◆編寫手法:
依據學生的審美知覺和思維特點,用雄渾和雋永的文筆,以趣味為線索、以形象為依託、以一莊一諧、一智、一愚、一主一從、傅而返約、學而能思的表現形式,創造出一個個具有喜劇色采的語文智慧型形象。即以“雕龍”及“雕蟲”之技,集精思而涉筆成趣,攬薈萃而點石成金。如國小語文 教材,在《森林王國里的故事》這一總題目下,可借用電視 系列片的表現手法,按“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情況,適應小學生好動、好奇、好玩的心理,調動多種技巧,多種文體,運用最新技術綜合表現之。使抽象的知識認讀記憶方法融於明快的美妙的情節中。以此來承擔原有教材的識字、閱讀、作文等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任務。
◆授課方法:
梯階式自學行為授課法可理解為以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活動緊密結合的“動、靜”交叉點線式授課法。其可分為:
興趣(分解目標,抓線)
自學(為達標而尋求方法,抓點)
創作(自在行為,點線結合。作文同社會接軌,實行“發表教學”)
互評(縱橫聯類,群起求異。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扶植(程式化答疑,步步高)
自測(自為行為,目標管理)
樂學(樂在其中,舉一反三)這七個台階。筆者認為:此法的最大優點,在於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聽課,變為主動的趣樂無窮的操作實踐。也可使教師從繁重的授課勞動中解脫出來,並可望最終解決教、學兩難之積弊。
◆教材思路:
教材思路可與學生獲取智慧型的生理和心理過程發生同步共振,在廣袤的知識天地里,學生可無師自通,自學成材,以適應“三個面向”。
富有喜劇色彩的物化的知識形象,迷人、上口、易記。
以鮮明的意象、形象為喻托的智慧型概念,可觀、可感、可樂,可使學生練就一雙綴百花於一枝,集群芳於一圃的巧手,使其在浩浩書山中,識曲徑而得幽;在茫茫學海上,乘飛舟以衝浪。實可謂其情也悠悠,其樂也融融。
學生學完這套教材,絕無沉重之感,而只消在飛揚之樂中,稍事一慮便可舉一反三,樂記心間。其還可以運用創造性思維,自己動手把教材中的課文改編成短劇、電影電視短片等。由此,可使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喜悅(即明確教材使用的實用性及目標性,在指導學生作文過程中,緊密地向社會靠攏,選定某個媒體,實行發表教育,而不是學生寫完作文,老師批改後就成為廢紙)。如今,為增強中國小語文教學效果,教材領域一定要引入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具體措施可另文詳述),而絕不能像現在這樣水波不興了。
◆教材特色:
一、結構理由
“見之於目(看)、感之於耳(聽)、慮之於腦(想)、出之於口(說)、記之於手(寫)”,這是人們尤其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一般化程式,是一條緊密相聯的思維鏈條。只有用這種立體的梯階式的結構,才能使諸項智慧型因素在縱向與橫向上形成形象化、科學化、目標化、愉悅化的程式,並不斷向上遞升,使學生不再走彎路。
二、智慧型理由
呂淑湘先生有言:“中國兒童,只用稍多於十分之一的時間學科學,而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了收效不大的語文課上。”呂先生疾呼:“十年時間,兩千七百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因此,依照鄧小平同志的“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要培養出一代學貫古今、橫通中外的大家巨芹和懂得一般實用科學的跨世紀人才,就必須以智慧型為導向、以科學為捷徑、將語文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由語文 知識轉化為語文 智慧型。這是避免盲目教育、消費教育的最好辦法(儘管現在學校一再強調提高學生智慧型,但教材不適應,豈不是一句空話?當然教材適應後,考試制度還必須進行徹底改革)。
三、趣味理由
明末作家劉士鏻聲稱:“予尤憶兒時,誦坡公海外遊戲諸篇,意趣猛躍。及時正心誠意之言,痛哭流涕之論,則脾緩筋懶,昏昏欲倦。”(文致序)
既然人們這樣喜愛有趣兒的篇章,既然世上有“趣味數學”、“趣味幾何”一類書籍,那么,為什麼不能有悅人耳目、提高智慧型的“趣味語文”呢?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此言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快樂教育”論。筆者敢說:“快樂教育必將大行於世。”歷史上,中國的學術藝術家們既然可以“文以載道”,今日為何不可“樂以載文”、“樂以載法”呢?
【人物簡介】
王鐵,1955年生,男,1969年15歲時在北大荒當知青。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在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畢業。1988年任黑·中共樺川縣委組織部組織員。1989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專業研究生。1992年調入中國文聯名人研究中心任編輯部主任。2000年被聘為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寫作項目組副組長。2001年後,任古今文學文化藝術品鑑賞委員會秘書長、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藝術顧問、中國教育電視台《藝術鑑賞》欄目總撰稿、全國政協中國文化碑石工程專家組組長兼總撰稿等。
王鐵,北京中華國學院院長,任古今文學文化藝術品鑑賞委員會秘書長、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藝術顧問、中國教育電視台《藝術鑑賞》欄目總撰稿、全國政協中國文化碑石工程專家組組長兼總撰稿等。學者、作家、當代詩賦家,著有《王鐵辭賦集 》、《王鐵駢文集》。其中《馬賦》、《荷賦》頗具影響。
王鐵,寫作題材廣泛,作品體裁全能。腹有大量的閱讀積累,作品語言精美,內容思想深邃。尤其是為全國各地撰寫的60餘篇碑刻詩賦,創造了詩賦這一全新的文學體裁。文學大師劉紹棠生前為其題詞為“齊字如金,用字如鑿。”浩然稱讚其文為“理豐辭俊篇翩爽,山高水長物悟新。”
【論文附錄】
◎現行統編中國小語文教材的弊端及新編後其內容形式的特色簡說與理由 作者:王鐵
一盤形色俱全的佳肴,唯獨無鹽,若此,其一定令人難以下咽。趣味,對於知識來說,就如同鹽對於佳肴一樣,少了它,同樣令人難以接受。
現行統編的中國小語文教材,其知識內容與表現形式不似一盤無鹽的佳肴,而似一碗虛空的、缺鹽少油的“清湯”。何來此說?因其有以下弊端:
一、內容艱澀 形式呆板
統編中國小語文教材,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可讀性極差。教材中的課文大多選自名家名著,其所反映的事物,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在教材中,看不見中小學生自己的生活情趣,沒有興奮點,即教材內容不能與學生的求知心理發生同步感應,無關學生學習生活之痛癢。其知識內容,就如同中藥鋪藥匣里的草藥,每一味都要老師為學生一一說明(由此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老師不講,學生就不主動學)。學生面對“仙山瓊閣”式的課文,自感高深莫測,久而久之,逆反心理隨之產生。厭學風和流失生的出現與之有直接關係。
由於名著的表現形式,大多是為表達文章內容服務的,故而,它不能不拋開通俗的、活潑的、為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符合其求知心理的表現形式。可以這樣說,名著的表現形式是精當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呆板的、無味的。它就如同一束塑膠花,雖有嫵媚的身姿,艷麗的秀色,但因其脫離了生活的土壤(指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徵與生活環境),沒有撲鼻的馨香,便無法使人入迷。如今,中小學生無論課內課外,都不喜歡看語文教材,究其原因就在於此。
二、結構鬆散 層次混亂
教材結構沒有按照學生學習“看、聽、想、說、寫”等智慧型因素為序,而是以語文知識的各個組成部分為序(即字、詞、句、章、語、標、修、文)。且知識的層次時斷時續,課文與課文之間就像一個缸里醃的鴨蛋一樣,缺乏縱向及橫向聯繫。不是一步接一步、一環套一環地向前發展,而是平分秋色,前一課不是後一課的基礎,後一課不是前一課的升華。以至使教材陷入了一盤散沙,一群烏合的窘地。
三、不能培養智慧型
就其工具性來講,語文學科應為其它學科提供“方法”,這些方法在運用上就表現為學生的智慧型。統編中國小語文教材是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智慧型的直接條件。因此,該教材在內容上,必須體現其工具性,實行“知、智、能”三者的高度統一,重點著眼於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素質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統編語文教材未能於此處著眼,而只是單一地為灌輸知識,單一地為升學服務。即在大量的“語言水份”(指課文)中,點綴了一點殘缺不全的“語文知識”(指課文中所謂的重點、難點,其只相當於幾片漂浮在清湯上的菜葉、蔥花)。這點語文 知識,對於開發學生的智力是微不足道的,而對於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則更是無能為力。因為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十分隔膜,學生學完教材走向社會後,在學校中學過的“語文知識”幾乎是用不上。要想適應社會,達到會看、會聽、會想、會說、會寫的目標,還必須從頭學。
令人悲哀的是,就是這樣一套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的、陳舊的、殘缺單一的語文教材,至今仍捧在中小學生的手中。用一句比喻的話說,學生捧著它,就像手捧一碗空虛的、缺鹽少油的“清湯”,不喝,逼你喝(因為要考試,上大學也考它),學生也實在餓得慌。喝了,真真地難以充飢。
今天,倒掉這碗清湯的時機與條件已趨於成熟。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是:必須編出一套以學生掌握和運用智慧型過程為結構程式的、有趣味的、有生命形象的、實用的、前世未曾有的、後世不可無的程式化系列化的中國小語文教材。
統編中國小語文教材從知識體系、到表現形式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還有諸多弊端,如內容難、學程長、容量窄、負擔重、見效慢等。限於篇幅,不再枚舉。那么,新編後的中國小語文教材應具備哪些特色呢?筆者認為,它必須是:
一、在知識體系上,以學生長知識、長身體的自然規律,即學生掌握和運用各種智慧型的過程為結構程式,按“看、聽、想、說、寫”這五種智慧型因素,撰成為學生提供《看法》、《聽法》、《想法》、《說法》、《寫法》這五種相互聯類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專項智慧型教材,並賦予它“立體的梯階式的知、智、能內容”與“梯階式的自學行為授課法”(此特色可提高問題。)
二、在表現形式上,以學生的審美知覺為依據,以妙趣橫生的內容與藝術手法,描繪出一個個“物化的知識形象”。其既有智慧型價值,又有欣賞價值,可令人常讀常新,終身 受益。
體現以上兩個特色的教材內容是:
①學科交叉(文史哲、數理化、天地生、音體美)、②美學、③生活情趣、④科技、⑤三論、⑥商品、⑦競爭、⑧目標、⑨衣食住行、⑩公民素質。吸收當代最新科技成果,體現時代前進步伐,是新編中國小語文教材的內容主體。即將知識爆炸後的火色灰星、人生規模的精思妙論、田園殊域的地誌圖經、現代科技的創造之神,工於設計之巧,異曲同工之妙,衝破定勢之膽,反敗為勝之琴、絕處求生之計、一舉成功之路、多邊平衡之法、人之常情、物之常用、天之常行、地之常生等等一切能滿足中小學生求知慾望並適合其心理特點的人類智慧型,統統融於中小學生語文教材中。使中國小語文教材成為生活的萬花筒,任學生去“翻轉”、去“組合”、去“欣賞”。
體現以上兩個特色的教材結構是:
形象物,讓人登上高牆的“梯子”;使人攀上懸崖的“繩子”。
體現以上兩個特色的編寫手法是:
依據學生的審美知覺和思維特點,用雄渾和雋永的文筆,以趣味為線索、以形象為依託、以一莊一諧、一智、一愚、一主一從、傅而返約、學而能思的表現形式,創造出一個個具有喜劇色采的語文智慧型形象。即以“雕龍”及“雕蟲”之技,集精思而涉筆成趣,攬薈萃而點石成金。如國小語文 教材,在《森林王國里的故事》這一總題目下,可借用電視 系列片的表現手法,按“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情況,適應小學生好動、好奇、好玩的心理,調動多種技巧,多種文體,運用最新技術綜合表現之。使抽象的知識認讀記憶方法融於明快的美妙的情節中。以此來承擔原有教材的識字、閱讀、作文等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任務。
國中階段以《掛在牆上的世界》為總題目,高中階段以《宇宙在我們手中》為總題目,來編寫出一套從國小到高中的語文系列教材,並於每一課文後附有“作意、作法、作業”三個附錄,隨之附有旨在啟迪學生思維的“例文、選文、引文”等。綴以優劣比較之章,縱橫相向之辭,以利學生自學。
整個教材體系在表現手法上可喻為:“踏花歸來馬蹄香,春風有意秀出牆。迎風桃李顏常駐,耐雪松簧味轉長。”即該學科已同其它學科一樣,按其所包容的內涵及涉及的範圍,以自己特有的藝術手法,來反映其固有的科學原理,打破現有教材的以思想政治內容為主體的編排思路。當然這絕不是說新編中國小語文教材不要思想政治內容,而是說思想政治內容要溶於語文教材的科學原理中,使中學語文教材,如同數學不能替代物理,物理不能替代化學那樣,成為不可替代的有其獨立內容的完整的科學。
體現以上兩個特色的智慧型量是:
快速度、強節奏、大容量、高效率。
(可比原學程縮短三年)
其智慧型可在裂變中提質增量。似萬花筒、似交響樂、似行雲流水,任學生開拓聯類,不可限量。
體現以上兩個特色的授課法是:
梯階式自學行為授課法可理解為以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活動緊密結合的“動、靜”交叉點線式授課法。其可分為:
興趣(分解目標,抓線)
自學(為達標而尋求方法,抓點)
創作(自在行為,點線結合。作文同社會接軌,實行“發表教學”)
互評(縱橫聯類,群起求異。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扶植(程式化答疑,步步高)
自測(自為行為,目標管理)
樂學(樂在其中,舉一反三)這七個台階。筆者認為:此法的最大優點,在於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聽課,變為主動的趣樂無窮的操作實踐。也可使教師從繁重的授課勞動中解脫出來,並可望最終解決教、學兩難之積弊。
體現以上兩個特色的教學效果是:
教材思路可與學生獲取智慧型的生理和心理過程發生同步共振,在廣袤的知識天地里,學生可無師自通,自學成材,以適應“三個面向”。
富有喜劇色彩的物化的知識形象,迷人、上口、易記。
以鮮明的意象、形象為喻托的智慧型概念,可觀、可感、可樂,可使學生練就一雙綴百花於一枝,集群芳於一圃的巧手,使其在浩浩書山中,識曲徑而得幽;在茫茫學海上,乘飛舟以衝浪。實可謂其情也悠悠,其樂也融融。
學生學完這套教材,絕無沉重之感,而只消在飛揚之樂中,稍事一慮便可舉一反三,樂記心間。其還可以運用創造性思維,自己動手把教材中的課文改編成短劇、電影電視短片等。由此,可使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喜悅(即明確教材使用的實用性及目標性,在指導學生作文過程中,緊密地向社會靠攏,選定某個媒體,實行發表教育,而不是學生寫完作文,老師批改後就成為廢紙)。如今,為增強中國小語文教學效果,教材領域一定要引入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具體措施可另文詳述),而絕不能像現在這樣水波不興了。
新編中國小語文教材具有以上兩個特色及體現特色的諸項要素,其理由是什麼呢?筆者認為:
一、結構理由
“見之於目(看)、感之於耳(聽)、慮之於腦(想)、出之於口(說)、記之於手(寫)”,這是人們尤其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一般化程式,是一條緊密相聯的思維鏈條。只有用這種立體的梯階式的結構,才能使諸項智慧型因素在縱向與橫向上形成形象化、科學化、目標化、愉悅化的程式,並不斷向上遞升,使學生不再走彎路。
二、智慧型理由
呂淑湘先生有言:“中國兒童,只用稍多於十分之一的時間學科學,而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了收效不大的語文課上。”呂先生疾呼:“十年時間,兩千七百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因此,依照鄧小平同志的“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要培養出一代學貫古今、橫通中外的大家巨芹和懂得一般實用科學的跨世紀人才,就必須以智慧型為導向、以科學為捷徑、將語文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由語文 知識轉化為語文 智慧型。這是避免盲目教育、消費教育的最好辦法(儘管現在學校一再強調提高學生智慧型,但教材不適應,豈不是一句空話?當然教材適應後,考試制度還必須進行徹底改革)。
三、趣味理由
明末作家劉士鏻聲稱:“予尤憶兒時,誦坡公海外遊戲諸篇,意趣猛躍。及時正心誠意之言,痛哭流涕之論,則脾緩筋懶,昏昏欲倦。”(文致序)
既然人們這樣喜愛有趣兒的篇章,既然世上有“趣味數學”、“趣味幾何”一類書籍,那么,為什麼不能有悅人耳目、提高智慧型的“趣味語文”呢?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此言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快樂教育”論。筆者敢說:“快樂教育必將大行於世。”歷史上,中國的學術藝術家們既然可以“文以載道”,今日為何不可“樂以載文”、“樂以載法”呢?
四、在教材中體現兩個特色的可行性理由
既然在動靜相交的世界裡,處處可見“萬有引力”現象,既然“阿基米德定律”可在宮庭紛爭中產生,那么,完全可以這樣說,任何概念、定義,只要把它們重新種進現實生活的土壤中,就會長出一棵棵綠遍天涯的智慧型之樹,結出一個個賞心悅目的情趣之果。
園藝師能在花盆的盈尺之地里,以拔萃凝練的手法,將一株株盤根錯節、旁逸斜出的老花樹,剪成“挺拔式”、“懸崖式”、“臥龍式”等盆景,我們難道就不能將中國小語文教材雕成各式各樣的藝術精品嗎?幾十粒棋子擺來擺去,尚可出現變化莫測的風雲之勢,更何況容量如此豐富的中國小語文教材了。因此,筆者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小語文教材應該是比任何文藝作品都能吸引人的作品。即使它不是載人的現代化的“飛行器”,也應該成為幫助學生攀登書山的“繩子”,暢遊學海的“飛舟”。
為編好這套教材,筆者秉承輩家教,已深思熟慮多年。其大致框架已經搭起,並正在進一步完善中。當然在時間上、資料上,筆者仍然面臨著許多無法解決的困難。
楊柳吐綠借春風,孔明躬耕謂臥龍。筆者自信,如組織上或神州知音者能給予支持,本人一定有能力使新編後的中國小語文教材“視之則錦繡、聽之則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文心雕龍》)
為減少教育浪費,減輕中小學生負擔,並避免中國小教育發生大面積滑坡,筆者唯願殫精竭慮,以綿薄之力,成曠世之業舉。
1983年3月2日第一稿 1986年7月1日第二稿 (原文載2000年《全國首屆素質教育論文集》)
編者按語
此文在“全國首屆素質教育論文徵集”活動中,獲得特等金獎。下段文字為“論文集”出版時的原編者按:該文提出的中國小語文教材編寫思路,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及可操作性。其指陳的原有中國小語文教材的弊端,雖現已在改編中作了較大修正,但仍未脫出舊有巢路,積弊仍在。文中提出的“物化的知識形象”、“梯階式自學行為授課法”以及“發表教育”、“快樂教育”等觀點,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當時,擔任國家人事部人才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王通訊同志(為中國當代人才學創始人,現為中國人才科學院院長)看了此文後,大為驚異,認為“頗有見解”。並立即寫信將此文推薦給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的劉國征同志,可惜劉總編因故未能看到此文。
後中科院副院長於光遠同志偶讀此文,認為“所論文思新奇,可供探究之處甚多。如可行,無異於語文 教材領域中的一次革命,並由此看到了中國語文教材出奇、出新的一個希望,且可推動教育觀念的更新及整個教改進程。”
此文寫成到現在轉眼已過去17年。現作為一家之言,全文發表,以期引起學校領導和教師們的關注,並可就文中提出的問題發表意見,使中國小語文教材的知識體系及教學方法能夠適應現行的素質教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