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春

王維春

王維春,男,1947年去世,是一名革命者。

基本信息

烈士

王維春,寶應縣廣洋湖鎮蒯家村人,1944年參加革命。1946年任射陽區廣洋鄉民兵基幹隊中隊長,同年6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5月8日,他在蒯家村秘密開展工作時,被叛徒出賣。次月,還鄉團包圍了蒯家村,王維春頑強抵抗,終因敵眾我寡而被捕,壯烈犧牲。

原四川省南江縣畜牧局副局長

簡介

王維春,男,原四川省南江縣畜牧局副局長、總畜牧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王維春考入西南農業大學畜牧系,畢業後安排在南江縣北極種畜場任畜牧技術員。從此,王維春與大巴山的畜牧事業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經過長期的艱苦勞作和鍥而不捨的研究,終於培育出了被譽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南江黃羊”,為黃羊產業的形成和農民民眾致富奔小康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還經常深入農村,向養羊農戶傳授與指導南江黃羊的養殖技術。

事跡

在大量雜交羊中蘊藏著豐富育種材料的啟迪下,他提出了培育山羊新品種的構思。於是,一面對雜羊群按性狀分類、分群、對比測試和跟群放牧觀察;一面撰寫了含有牛、羊新種培育的《北極種畜場的經營方向和育種方向的建議提綱》呈交縣主管部門。
在既定目標的驅使下,通過對比觀察,從中發展並保留優秀個體進行培育,將保留的優秀羊只單獨組群進入“橫交選育”,並採用“限值留種法”開展品種選育。他經十餘年的潛心研究和努力,到1973年形成了被毛黃色、體格高大的南江黃羊育種群,他同時撰寫了“南江黃羊簡介”上報地區,同年達縣地區農林局肯定了“南江黃羊”這一編名和性能,從此,“南江黃羊”開始問世。此後,王維春相繼主持和承擔縣、地、省科委和省畜牧主管部門以及國家農業部下達的一系列有關南江黃羊育種和開發研究課題,在各級領導和業務科技部門的支持下,在省內外眾多同行專家的關注下,他帶領課題組的全體技術人員終於在“八五”期末達到肉用山羊新品種的要求條件和標準,使南江黃羊形成了我國第一個肉用山羊新品種,他本人被譽為“南江黃羊之父”。
沒有測量用具,他在山上找一根彎頭拐杖刻上刻度作測杖,將基建用廢的皮尺剪一節好的作軟尺;沒有編號用具,他找鐵匠做號錘烙角編號,用耳缺剪剪耳記錄原始號等等;在沒有人工控制配種的基本設施的條件下,他採用定期換種公羊的辦法來弄清血緣、系譜記載;為解決飼草平衡供應,他和放牧人員越冬隨羊野營河峪,自費購買冬性草種和由老家寄來彭州高桿玉米與苕子種,親自進行飼料種植試驗。就這樣艱難地進行品種培育的探尋。工作上除整理資料外,整天周轉在羊群,在家陪伴妻小的時間極少,常常夜間以羊為伴住岩洞,甚至“大年三十”還奔波在大雪封蓋了“羊腸小道”的荒野里,更無時間照顧家裡,愛人生孩子時他也在外面,常常白天隨羊放牧觀察羊群的生物學習性和性能、性狀變化,晚上歸納整理資料,並抽時間讀完了《世界農畜生理進展》一、二、三卷。
1995、1996年,南江黃羊先後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現場審定和複審,一致認定:“南江黃羊是目前我國肉用性能最好的山新品種”。1998年4月17日國家農業部正式命名。2003年,南江黃羊高繁品系培育成功,並通過省畜牧主管部門正式命名。王維春所主持和從事的科研項目,先後獲地廳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14項,其中四川省政府科技進步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已向國內28個省及四川省內的170多個縣累計推廣種羊8.5萬餘只,增創社會經濟效益16億多元,有力地推動了南江黃羊這一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他在從事畜牧技術和品種培育的過程中,他先後撰寫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和生產套用價值的文章40餘篇,豐富了家畜遺傳育種學和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