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模

王文模

王文模,新中國開國少將、原安徽省軍區政治委員,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5年10月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4歲。

基本信息

革命經歷

王文模,父親經商兼務農,因家境漸貧,王文模只上過一年私塾,便為生計當過挑夫、打過短工,16歲學當木匠。

1933年,紅四方面軍解放了王文模的家鄉,他參加了游擊隊,任達縣二區游擊大隊中隊長,不久編入紅30軍88師265團任排長。他在戰鬥中兩次受傷,傷愈後任265團營管理員,團經理處股長。副處長,處長。參加了長征。

1936年紅30軍轉戰河西走廊。1937年3月,265團為掩護西路軍總部向祁連山撤退,在梨園口阻擊敵人。在這次戰鬥中,紅軍彈盡糧絕,與敵肉搏,王文模被一敵兵的刺刀扎進腰部,幸虧他把全團僅剩的銀元捆在腰上,敵人的刺刀扎在錢袋上,王文模僅受輕傷。王文模最終在祁連山被俘,關押在涼州監獄。

1937年10月,西路軍戰俘被押往武漢,途經西安,被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營救回延安。王文模先在八路軍115師教導大隊任管理主任、後任115師供給部軍實科科長、前方供給處處長。

1938年,王文模到冀魯邊區,當過冀魯邊軍區前方供給處處長、後勤部政委。1944年,冀魯邊區和清河軍區合併為渤海軍區,王文模任軍區後勤部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渤海軍區第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渤海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渤海軍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後勤部衛生部政治部主任,衛生部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南京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安徽省軍區第三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

文革時,王文模因西路軍被俘一事備受衝擊。文革結束後,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宋佩璋表現欠佳,在當時被稱為“捂派”。1977年6月,華國鋒、葉劍英和政治局其他領導人聽取了宋佩璋、李任之、餘光茂、官俊亭和安徽省軍區第二政委王文模的匯報,中央決定將宋佩璋調離安徽。

1979年,王文模離開安徽,回到南京軍區任顧問。

組織評價

王文模同志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作戰勇敢,工作積極,顧全大局,團結同志,辦事公道,廉潔奉公,始終保持了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

抗日戰爭時期,他積極組織民眾捐助和後勤供給部門生產,保障了部隊糧秣、彈藥供應,為創建、鞏固和發展冀魯邊區、渤海地區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率部參加了山東周張、昌濰戰役,紮實有效地搞好後勤保障,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為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過草地

1935年8月下旬,紅軍265團擔任過草地的先遣隊,首先踏入茫茫草地。草地氣候異常惡劣,一會兒炎炎赤日,一會兒雨雪交加,腳下是顫悠悠的草皮,到處是能吞沒人畜的泥沼。為了保證後續部隊的安全通過,尖兵連手持長桿,摸索前進,安插路標,在特別艱苦的地段,還拉起羊毛繩,以便後面的同志緣繩通過。一天,當太陽西下,到處點燃篝火的時候,後面突然傳來一個令人歡呼鼓舞的訊息:“明天就可以走出草地了!”有的同志興奮得歡呼起來。王文模情不自禁的摸了一下腰間的油布乾糧袋,裡面裝著幾包“哈德門”香菸。那時他為團部的同志過草地準備的,打算在關鍵時刻拿出來給大家鼓勁的,現在快要走出草地了,應該拿出來犒勞大家了。於是,每個人分得一支煙後,高興的活蹦亂跳。有的捨不得抽,把煙拿在鼻子下面聞了又聞。有的把煙點燃了,猛吸幾口,趕路的勁也來了。第二天,部隊順利走出了草地,到達班佑、巴西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