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德[我國情報學專家、文獻計量學早期研究人物]

王崇德[我國情報學專家、文獻計量學早期研究人物]

王崇德先生是我國著名情報科學家、情報學教育家、天津師範大學信息產業學系系主任、情報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 王崇德教授因病於1998年12月27日不幸渡然長逝,享年60歲。王祟德教授的英年早逝是我國情報科學界的一個巨大損失。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王崇德教授不平凡的一生與科技情報界結下了不解之緣。先生的一生可以概括為“情報用戶、情治單位領導者、情報學教育家”這三點一線的遞進階段。

王祟德教授1938年10月13日出生於吉林省挑南市,1961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後先後擔任核工業部第2設計院技術員、吉林白城市化工廠生產科長、白城市科研所所長、桂林市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南開大學分校及天津師範大學信息產業學系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由於王祟德教授的特殊經歷,使他從積極的情報用戶逐漸發展為情治單位的領導者且最終成為著名的情報科學研究者和教育家。其獨特的經歷必然反映在其學術風格上,而這種學術風格反過來又決定了他在創造性活動中的學術貢獻。

王祟德教授我國最早從事科技情報學理論與方法、情報科學計量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者之一;是我國文獻計量學早期研究者之一。承擔並完成了各級下達的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項;出版《情報科學原理》等專著10餘部,與他人合作或參加編寫專著2部;學術論文200餘篇左右。其中“我國科技期刊的引文分析”、“文獻計量學在情報調研中的套用”、“情報學的曲折歷程”等3篇論文在全國徵文中均獲特、一等獎。總計撰寫學術論文近500萬字。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天津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由於其傑出的貢獻,他的學術成就分別被一些著名的國際名人傳記所收錄,如:

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 11th ed

International leaders in achievement 3rd ed

Men of achievement 7th ed

近年來,王崇德教授特別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1995年赴美國芝加哥參加國際第5屆科學計盤、情報計量學大會,提交並宜讀的論文題目是:"On Study of Ziph's Law". 1996年應邀赴台清參加兩岸21世紀資訊科學討論會,並在多處主持有關“文獻計t學”和“情報學原理”的worshop。與台灣學者還就"Cyberspace”在情報科學中的運作、意義、價值、前景進行了交流。

王崇德教授對我國情報科學的教育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王祟德教授長期從事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學,在教學中,注重為人師表,以科學的研究方法啟發學生、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以親身的榜樣感召學生。在王祟德授的人格魅力和治學精神的影響下.已先後有數十名學生在學生階段(本科生、研究生)就發表了學術論文,並走上了學術道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教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自1989年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以來,為我校培養了多名骨幹教師。其情報科學教學體系的研究,為我校乃至全國的情報科學教學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由於王祟德教授在教學、科研和教書育人方面成績極為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並於1992年獲國務院
頒發的特殊貢獻津貼。

治學成就

王祟德教授在我國情報學界素有“拚命三郎”的美譽。他的學術論文被《全國報刊索引》、《情報科學文摘》等檢索工具的摘儲量在我國情報界為最,名列榜首。學術界業已公認了王教授拓荒者的學術地位和貢獻。早年從事工程設計和石油化工生產和科學研究的王教授是從70年代才走上科技情報研究之路,1985年才正式從事情報科學的教學工作。王教授之所以在較短的時間裡取得如此驚人的學術成就是與其“拚命三郎”式的拓荒者的治學精神、廣博的學識和深邃的思維分不開的。綜觀王教授的學術成就,其具有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文獻計f學研究的開拓者和集大成者

在情報科學中,王崇德教授是文獻計量學領域的核心作者。他走上情報科學研究的道路是以從事“引文分析”為肇始的。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利用圖論、弗晰教學、數理統計以及其他的數學方法、邏輯思維方法,對科技文獻引證和被引證現象及其規律進行分析,以便揭示出它們所蘊涵著的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特徵或對象之間關係的方法。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工作是以“引文分析”為起點,儘管引文分析方法經歷P. Gross, T. Brawn, E.Grafield, Martin等人的研究而不斷深化,但是在80年代以前,該方法的研究在我國幾乎是一個學術空白。

1981年王崇德教授發表了我國具體研究引文分析的葷始之作—《我國科技期刊的引文分析》。該文對我國科技期刊的引文做了調查,得出了一些頗有價值的數據。由於該文開創性的作用與貢獻,它因此而獲得了我國情報學界的首次優秀論文獎。此後,王教授對引文分析及其以此為工具的科學期刊選擇、科學信息交流等問題做了大量具體的研究。這些研究構成了我國文獻計量學研究的經典文獻。

王崇德教授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始終站在學術前沿。此後,王教授的研究焦點定位在文獻計量學的基本定律的深化上,如Bradford定律(貝爾福德定律)、Lotka定律(洛特卡定律)、zipf定律(齊夫定律)及其內部的機理、偏態分布的近似計算、二八律、二維布拉德福定律、文獻計量學的演進、Pratt側度、GIGPD的驗證、馬太效應的數學模型、雙被引聚類、影響因素的研究等。這些研究成果均反映在其文獻計量學方面的專著《文獻計兩學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和《文獻計量學引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中。

特別是王崇德教授文獻計量學的新著《文獻計量學引論》再次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被稱為我國文獻計量學領域理性思維的碩果.閱讀該書的讀者不難發現它的顯而易見的特徵:內容之間呈必要的邏輯展開、研究內容具有新穎性、作者的科學勞動態度異常嚴謹、研究內容既深刻又實用。難怪該書一經出版,便好評如潮,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二)結束了我國圖書情報方法論述而不著的歷史

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質量的主要差距在於方法論上存在的一些明顯問題。王祟德教授的情報科學研究是以引文分析為突破口,進而形成了以引文分析和文獻計t學為特殊方法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體系。他是我國圖書情報領域深入、系統地研究“方法論”的第一人,他結束了我國圖書情報方法論述而不著的歷史。其專著《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填補了我國此項研究的多年空白。

王祟德教授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在強調科學研究的一般性和圖書情報學研究的特殊性的基礎上,率先科學地將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劃分為3個層次,即:一般研究方法(社會調查法、理性思維方法、形象思維方法、數學方法、現代科學方法)、特殊研究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引文分析方法)和哲學方法。尤為提及的是,書中的許多實例均為作者多年的科研實踐,具有很好的舉一反三的功效,產生出非常高的社會效益。

繼研究專業特色的方法論之後,王崇德教授又把科研視角轉向了具有共性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作為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項目之一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要論》(學林出版社,1990年5月1日版),拓寬了圖書情報研究方法的範圍,並將引文分析方法和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方法納人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系。

王教授豐富的科研成果與其獨到的方法論的研究無疑有著密切的關聯,特別到了90年代,王教授眾多的科研成果均表現在其所使用科研方法的獨具慧眼上。如近年來所獲得的天津市科委最佳科技信息成果獎的一些項目,《我國省市典型項目的數據包絡分析》、《天津市信息化水平的側定》、《天津市科技興市的基礎數據分析》以及國家級項目《21世紀信息教育改革》、《網路環境下的圖書情報工作研究》等更體現出了這一特色。當然,這些具體的科研實踐也豐富了其所研究的方法論體系。

(三)深入探究情報科學原理

王祟德教授是系統探討“情報科學原理”的第一人。《情報科學原理》(台北、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1991年12月第1版)堪稱系統研究情報科學原理的佳作。它也標誌著作為大情報科學家的王教授對情報科學更高層次的奉獻。該書的出版打破了我國情報科學研究中固有的“求同思維”有餘的模式,樹立了科學研究中運用創造性思維的榜樣。

《情報科學原理》的基礎是王崇德教授為研究生授課的講義,它主要在總結和研究人類情報活動的基礎上,提煉、刻劃這些制約人類情報實踐活動的內在機理和規律。顯然,該書充斥著“吹盡黃沙始到金”的理性思維。它的主要特點是成功地揭示和研究了蘊涵在情報科學理論和實踐中的六個基本原理:相似原理、耗散結構原理、馬太效應原理、最小努力原理、大世界悖理和隨即服務過程原理。此外,王先生當時所做的有關信息產業和知識經濟的前瞼性的研究現在看來是頗有預見性的。

王崇德教授對情報科學的研究始終未有絲毫的懈怠。近年來,先生已對21世紀的悄報科學、信息文化、信息資源做了頗有建樹的研究,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治學評價

王崇德教授的科學研究表現為既高產(發文多)又高質量(被引頻次高),這顯然是與其獨特的學術風格分不開的。王先生超凡拔俗的學術風格主要在於其不拘一格的研究方法、深邃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眾所周知,英國著名情報學家B. C. Brookes對情報科學的基礎理論的建立有著獨特的貢獻,其理論充滿著強烈的理性思維。其代表作《情報學基礎》十分強調定量化方法和哲學研究方法。王祟德先生的研究風格與布氏有某種相似之處。因此,國內有人將其研究風格稱之為布普克斯學派,這與王先生早年對布氏的介紹和研究不無關係。

王先生於1983年翻譯了英國著名情報科學家B. C. Brookes的論文集《情報學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撰寫了上乘之作《評布魯克思情報學基礎》。這些研究深深地影響並形成了先生鉤沉探徽、翻繁就簡、標新立異的追求理性思維的學術風格。

通過論述王崇德先生的學術貢獻,我們不難發現先生的治學軌跡:從引文分析人手,形成獨特的圖書情報方法論研究體系,進一步深人地研究文獻計盤學方法,進而揭示與歸納出情報科學的基本原理,並學以致用地指導具體的科學研究。例如,王崇德教授所建立的別具特色的期刊研究體系(《科技期刊綜論》情報科學雜誌社1989年2月第1版)被認為是“很有創建,甚具特色,尤為新穎,是國內首次試圖從理論角度討論科技期刊的大膽探索”。

此外,王祟德教授近年對情報學教育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發表了卓有見地的觀點.這些基於實踐基礎之上的理論認識也充分體現出了先生的學術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