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亨豫

王亨豫(1890—1948) 字次通,王價藩之子。泰安縣人。自幼受其父影響,立志獻身教育。1922年入北京大學就讀,獲地理學士學位。1924年畢業回鄉,先後在泰安縣辦滿莊國小、縣女子師範、天書觀國小及民眾學校教書,後執教於泰安鄉村師範和萃英中學。1934年其父王價藩去世後,他秉承父業,致力於泰山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編成《泰山叢書》,為後人留下重要史料。《泰山叢書》共分5集,以山經水志為甲集,金石文稿為乙集,文苑詩稿為丙集,年譜記事為丁集,其他史料為戊集。共收入泰山典籍45種,計百餘卷。其中甲集為王價藩編輯,王亨豫於1936年校刊出版;其他4集為王亨豫編輯,他於1948年去世後,其後人經手於1988年由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影印出版。王亨豫著有《春暉草堂詩存》《海岱談故》《叢花齋談叢》《岱粹鈔存續編》《岱陽訪古錄》《泰安三百年大事記表》《岱下劫灰錄》《岱獻小征》等數十種,是研究泰山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於1948年去世。

基本信息

簡介

“五•四”期間,接觸文學革命書籍,辭親遠行,求學於北大。其間,廣涉中西著述,又親聆海內外賢達關於詩學等講詞,大受啟迪。回鄉任教之餘,潛心於東西文化之探討,先後成《述人篇》、《空山朗月集》及《情感生活》等文,全系北大讀書時的心得收穫。 後為謀生計,先後在濟南泰安兩地之私立學校兼課。

“七七”事變後,攜家於泰安縣東境之升仙嶺下,以避世亂。期間,著成《泰山叢書》,共四十卷,三十萬言,希望發揚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為後人留下重要史料。《泰山叢書》共分5集,以山經水志為甲集,金石文稿為乙集,文苑詩稿為丙集,年譜記事為丁集,其他史料為戊集。共收入泰山典籍45種,計百餘卷。其中甲集為王價藩編輯,王亨豫於1936年校刊出版;其他4集為王亨豫編輯,他於1948年去世後,其後人經手於1988年由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影印出版。

經歷

王亨豫先生(1900~1948),字次通,退軒公之子。幼受庭訓,亦酷愛讀書。據其自敘:“初通文義,喜讀倜儻踔厲風發之作”,而尤嗜興化鄭氏(板橋)之作品。其後,舉凡國策、南華之文,樂府之章、太白之詩、蘇辛之詞,與夫關、馬、鄭、白之曲,耐庵、雪芹之說部,史漢左氏之記,“胥為所好,不忍釋手”(《四十五自傳》)。

先生中學卒業後,因讀西洋教育史,慕裴斯塔洛齊、福樓拜及盧梭之為人,遂萌獻身教育之志,民國十年(1921)主辦七里埠國小,倡建校舍器具,研究教學方法與兒童鄉村生活諸問題,一時校內書聲琅琅、琴韻悠揚,彬彬學風布於鄉里,為鄉人稱道。

“五•四”新思潮波及泰安,先生受其影響,披覽各種文學革命書籍,對孫文“三民”之說,尤為推崇,稱“彼以改革社會,而我以改革教育,蓋不多讓”。因感學無根柢,乃欲遊學京華。遂辭親遠行,負笈北大。其間廣涉中西著述,又親聆印度泰戈爾氏及海內賢達關於詩

學、文學、孔學之講詞,大受啟迪,於是乃知中國學術實一源而渾一者。回鄉任教之餘,潛心於東西文化之探討,先後成《述人篇》、《空山朗月集》及《情感生活》之文,皆為受業京華之所得也。

民國二十三年(1934),退軒公謝世,先生丁憂在家,為悼亡父,乃廣求名流撰碑誌傳狀,輯為《泰山王退軒先生清芬錄》。復“繼先人遺志,搜求岱獻”,並發憤將先人所得岱籍編校剞劂,用久其親,至二十五年(1936)刊出四種,題為《泰山叢書》第一輯。

未幾“七七”變起,戰雲瀰漫,先生欲避兵入蜀,奉母至荊淮間,因道路梗阻而返,乃攜家於邑東境之升仙嶺下,遁跡荒山,以遠世亂。先生於困頓之中,日望“江山之恢復”,仰恩師明樞范公與雅堂王公為儀型,堅不仕偽,惟親筆硯以待清明,乃日夜鈔輯《泰山叢書》,

冀維民族精神於不墜,歲寫四十卷,三十萬言。

此後為謀生計,先生先後在濟南、泰安兩地之私立學校兼課,課間絕口不談時政,課餘重理筆墨生涯,在濟則遍訪書肆,考究目錄版本之學;在泰則重尋遺蹟,搜求山川人物掌故。雖藜羹不糝,而興致不衰。

已而日人投降,先生聞訊悲喜交加,有“乍聞九州同,喜來淚欲傾”之句。於是思整頓國故,發揚民族道德,乃創為《文獻館計畫》,以文獻館為全國省縣之系統組織,萃一流學者於一堂,提倡道德,改良風俗,研究學術。民國三十五年(1946),先生上書國民政府主席蔣公,力陳組建文獻館之議。不意內戰又起,先生之倡議遂化泡影。三十七年(1948)濟戰方亟,先生時執教於歷垣,不幸歿於亂軍之中,年僅四十九歲。天不假年,未竟厥志,時論惜矣!先生於風塵澒洞之際,以著述為己任,研精覃思,筆不停輟。其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泰山歷史文獻的搜輯與整理,編有《泰山叢書》及其它研究著作十餘種。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科學的重新評估。先生初受梁漱溟氏之影響,發凡中西文化之異點,認為科學之霸世界已亘有兩世紀,流弊甚多,如欲駕馭得方,必需建設人學,“以中國哲學一以貫之”。唯有中國傳統哲學,方可為世界辟一新途徑。進而斷言:“將來世界由科學轉入中國文化之手,永久和平有望矣。”

先生嘗有詩云:“波濤海上起,寸心吞舟魚。敢將精衛精,來效愚公愚。宇中澒洞日,世外淒涼居。茅檐杞憂苦,郢歌自著書。”感慨之中,具見孤旨。平生共著書30種,今有12種傳於世。

主要作品

王亨豫著有《春暉草堂詩存》《海岱談故》《叢花齋談叢》《岱粹鈔存續編》《岱陽訪古錄》《泰安三百年大事記表》《岱下劫灰錄》《岱獻小征》等數十種,是研究泰山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

山東革命烈士人物

革命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鬥爭、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壯烈犧牲的人員。濟南解放後,於1949年在英雄山間興建革命烈士陵園。至1968年竣工,占地約42公頃,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