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縣第一中學

玉山縣第一中學

玉山一中創建於1939年春,當時只是一個四個教學班規模的初級中學。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發展迅速。截至2012年2月,學校校園占地面積130餘畝,有67個高中教學班,近4200名學生,260名教職工。學校辦學特色鮮明。辦學總目標是把玉山一中打造成一所“學生進步,教師發展,品牌提升,文化引領”的優質學校。學校一直堅持“德育為先、以人為本”的育人方向,以“校園美、校風好、質量高”為辦學目標,以“會做人、會讀書、會辦事”為育人目標,以“做文明學生、創文明班級、建文明寢室”“陽光體育”和“美育月”活動等為育人手段。遵循教育規律,規範辦學,深入開展有效教學和有效管理。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第一階段

玉山縣第一中學玉山縣第一中學
1939年2月,經省教育廳核准,創辦了玉山有史以來第一所縣辦中學。名為"玉山縣立初級中學"。校址設孔廟(今文苑學校),縣長王鎮寰兼任校長,並在校兼任公民課。縣府第三科(教育科)科長王康兼任校務主任,兼任英語課。17名教職工,3個教學班184名學生。10月,新任縣長王贊賢兼任校長,校務主任歐陽謙,教職工增至29人,6個班350名學生。春秋兩季招生,學制三年。
1940年秋,歐陽謙任專職校長。這時,縣城遭日機轟炸,一日數警,500餘師生疏散躲避空襲,嚴重影響教學。1941年春,歐陽頤(歐陽謙之兄)任校長,僅任職一年,歐陽謙又回任,1942年5至8月,縣城被日寇侵占,學校被迫遷橫街,橫街被日機轟炸又遷至童坊。1943年10月遷回縣城王家大屋複課。1944年9月遷在張家花園,即今址。
1949年5月5日,玉山解放。5月17日,中共玉山縣委軍管會在該校召開全縣知識分子座談會,號召大家為建設新中國發揮聰明才智,給教師極大鼓舞。

第二階段

解放後,校名沿用玉山縣立初級中學。縣委、軍管會委派劉汝楊為校長,葉藩為副校長。設教導處,事務組等辦事機構。9月,全校有教職工21人,300餘學生,教學秩序基本恢復。
1951年8月,省人民委員會任命楊德基為校長,上饒專署任命盧貽則,易鍚橋為教導、總務主任。9月開學,學生有7個班304人。師生課餘時間排練的大型歌劇《白毛女》、《窮人淚》、《赤葉河》等相繼向社會演出,有力地配合土改運動,獲各界好評。
1952年,根據省教育廳指示,玉山私立日醒中學併入該校,校產、師生一同轉入。秋季,遵照中央關於"教育向工農敞開大門"的方針,招新生12個班580名,其中6個班300學生安排在原日醒中學校址上課,作為分部;呂吟才為分部主任。全校學生近千人,教職工60人。1953至1954年保持這一規模,教務蒸蒸日上,重點抓教學質量,校譽日隆,學校獲得新生。
1954年,該校畢業生69.9%升入高中或中專。獲社會輿論廣泛讚揚,校內讀書氣氛漸濃。下半年學生21個班,人數突破千人。
1958年秋,縣委、縣政府決定創辦高中,招高一新生4個班193人,校名改稱"江西省玉山中學",成為我縣歷史上第一所縣辦完中。下半年,大躍進風浪進入校園,操場建起12座高爐"大辦鋼鐵"。
1959年,江西省委號召"學校大辦果園",師生在北門山、小徐開墾荒地數百畝,種水果、蔬菜,養奶牛、豬、禽、魚和水稻良種試驗田,獲喜人成績。
1960年,學校分別被縣、地區、省、全國評為勤工儉學先進集體。校長楊德基出席各級群英會,還參加江西省出國訪問團赴蘇聯、波蘭、民主德國訪問,歷時三月,載譽而歸。
1961年秋,首屆高中畢業生158人,升入高校147人。

第三階段

1966年5月,"文革"開始。下半年學校停課"鬧革命",學生大串連,校長靠邊站,教師被揪斗。9月,成立"紅衛兵"組織,去北京接受領袖檢閱。1967年,校內外造反派為奪權形成嚴重對立的兩派,大搞武鬥,教室成戰場,校產損失慘重。"走資派"、"黑五類"揪出遊斗,住牛棚,校園一片混亂。
1968年8月,成立校革委,9月"複課鬧革命",因無教師而名不符實。校隸屬玉山糖廠,校名改稱"玉山糖廠五·七中學",工宣隊進駐學校,取消班級制改為連、排、班軍事編制。
1969年,學制由"三三制"改為"二二制"。初、高中均為二年制。鄭金池任校革委主任。
1970年,校名改稱"玉山縣五·七中學",全校4個連,18個排,927名學生。在"讀書無用論"影響下,120餘名學生自動退學。1971年3月,邱深泉任校革委主任。
1975年,鄧小平復出,教學秩序稍有恢復,重新實行學生班級制。

第四階段

1977年10月,駐校工宣隊撤離。冬,恢復聯考制度,該校應屆畢業學生作為社會青年自願報考。為鼓勵學生深造,從高二學生中選送10%參加考試。
1978年9月,學校分為兩個學校:校本部為玉山一中,北門山分部為二中。國中恢復三年制。
1979年,學校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給錯劃為右派的教師予以糾正,恢復其政治名譽和工資待遇;在"文革"中被揪斗的教師給予平反和撫恤;重新核定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10月,董振傑任校長。
1980年為加強學校管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成立校務委員會,建立和健全各項制度。在學生中開展"從我做起,立志成才"教育。40%以上教職工增加了工資。校風大振,教學質量蒸蒸日上。11月17日,省政府確定該校為江西省重點中學。
1981年秋,高中恢復三年制。學校有84人考入高校。其中周興通考分為全省文科第一,被北京大學錄取。
1982年,呂吟才副校長主持學校工作。召開首屆教工代表會,為辦好教育出謀劃策。是年聯考成績又上了新台階:87人上線,葉建偉,詹豐興為該校應屆畢業生跨入清華大學開了先河。
1983年,江清副校長主持工作。全校有26個教學班,1116名學生,教職工總數超過百人,在1984年的教代會上,響亮提出把該校辦成全省第一流中學的奮鬥目標。這年聯考點成績首次位居上饒地區第一。高二學生張永忠被錄取中國科大少年班,填補了上饒地區空白。1985年,高二學生余笑寒考取中國科大少年班,總成績名列全國第一。這兩年的聯考成績,令外界刮目相看,校譽益增。秋,學校創辦少年班,在全縣範圍內招收11歲以下國小畢業生。經4年學習,升入大學率達88%。
從1985年開始,每年暑假召開教育教學研討會;同時,參加四省四校聯誼活動,交流高三複習經驗和聯考信息,開闊了視野。
1986年學校規模達到29個教學班,學生突破1500人。1987年,汪熙堯為校長。學校開始評定教師技術職稱,經縣、地區、省評定,有高級教師37人,中級教師31人,初級教師39人。秋,高中教育質量評估,該校獲上饒地區第一名。
1989年,國家教委授予該校沈幗新老師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授予"人民教師"獎章。
1990年,學校制定《玉山一中行政管理工作章程》,實行校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以下設校長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教務處。形成教學、德育、後勤三個縱向系列。汪照堯校長被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1991年5月,學校參加首屆全省6地區9所重點中學教育研討會,著重研究1994年聯考實行了3+2考試對策。交流辦學經驗。學校從1984年以來,通過本地區4校,4省4校和本省9校聯誼活動,邀請北京專家來校講學,熱情接待全國各兄弟學校來校參觀等。
1993年8月,汪熙堯校長被評為中學特級教師,為該校教師獲此職稱首例。9月,國家教委授予汪熙堯為"全國優秀中學校長"稱號(全國僅10人)。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1995年,學校被評為江西省首批優秀重點中學。7月1日起實行每周工作40小時制度。學校安排周六學生開展興趣小組活動。1996年初的教代會特別會議上審議了學校"全國千所示範高中"發展規劃,實施管理體制改革,制定校訓為"厚德、博學",育人目標為"會做人、會學習、會辦事"。
1997年3月,省教委確認該校為"江西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並授牌匾。7月,朱光渝任校長。
1999年,按教育部有關重點中學要實行國中剝離的要求,學校成為完全高級中學。縣委、縣政府於1999年4月21日決定,國中部改為實驗中學,一個校園,兩塊牌子。10月,學校舉行建校60周年慶祝活動,地、縣領導,各單位代表,省內外各兄弟學校代表和各地校友到校祝賀。"逸夫圖書館"由邵逸夫先生捐獻50萬港元,自籌72萬元建成並投入使用。11月,樂以誠老師參加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組織"中國中國小青年老師訪日代表團"赴日本訪問,12月回國。

第五階段

2000年秋,學校實行"六制"改革,李雲生當選為校長。學校機構調整為二處(教導處、總務處),一室(校長辦公室),副校長及各處室正副主任由校長聘請。同年6月,省教委決定該校為"研究性學習實驗基地",並授牌;11月,李雲生校長參加全省教育工作會議,是全省唯一代表中學的與會者。
2001年2月9日,省教育廳公布該校為全省首批(全省6所)中國小教學研究實驗基地。6月,中央新聞採訪團和省教育廳30多人來校採訪,給該校很高評價:"大城市中學能做到的事,玉山一中也能辦到,甚至有的超過大城市中學"。10月22日至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的全國中學化學與研究性學習研討會在該校召開,22個省市200餘代表與會。李雲生主編的《研究性學習一本全》一書出版,滿足各地需要。
2002年5月,吳燕月老師參加教育部留學選拔考試,獲江西省第一名,被派往英國諾丁漢大學留學半年。
2003年秋,國中正式剝離。學校高中46個班,2632名學生,任課教師138人。2004年,中國體育總局,省體育局授予該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並舉行隆重掛牌儀式。9月,李雲生校長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06年初,中國教育家協會、中國教育網、江西日報、大江網授予李雲生校長"中國(江西)十大中學傑出校長"稱號,獲"最具辦學特色的中學校長"獎。9月,省教育廳授予李雲生校長"全省中國小優秀校長"稱號。
2007年5月,省軍區、省教育廳確定該校為"南京軍區國防生源中學"。2008年5月,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授予該校"出國人才選拔基地"並發證書,同時聘請李雲生為專家委員會委員;江西財經大學授予該校"優質生源基地"牌匾。秋,學校規模達到73個班,4334名學生,教職工248人,其中教師230人(含無編老師)。
2009年,學校的教育教學碩果纍纍,學科競賽,出類拔萃;聯考成績,再創新高;校風校貌,更加美好。全校師生意氣風發,勇攀高峰。
一所山城的初級中學跨越70載時空,成為廣受稱讚、校友遍布全球的一所高級中學,確實來之不易。師生篳路藍縷,奮力拚搏,無私奉獻。豐碩的果實,給師生帶來欣慰和自豪。上下同心,群策群力,玉山一中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玉山縣第一中學校園平面圖玉山縣第一中學校園平面圖
截至2012年2月,學校共有特級教師3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江西省學科帶頭人7人,上饒市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教師13人,縣“星級教師”27人,高級教師102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20人。

硬體設施

截至2012年2月,學校校園占地面積130餘畝,建有綜合教學樓、電教實驗大樓、圖書館、學生公寓、多功能室內體藝館、標準塑膠田徑運動場、多功能演播廳。各班均配備了多媒體設備,開通了寬頻網和廣播網。

辦學成果

教學成果

美麗的校園美麗的校園
1984年至2011年,學校續27年在上饒市教育教學綜合評估中位居第一;近100位學子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先後獲全省文科狀元2人;因聯考成績優異,獲北京大學2012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資質;新中國首批18名博士之一黃朝商為學校校友,從學校畢業、後獲得博士學位的近400人。
2011-2012學年度,學校學生共有11人次獲得省級一等或國家級獎勵,共有57人次獲省級三等以上獎勵,突出的有:吳鄭華同學在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分獲全國三等獎,並因此直接保送浙江大學;童羽強同學在中國西部數學奧林匹克中獲一等及高中數學聯賽省一等獎,獲10分聯考加分,並具有保送名牌大學的資格。
2012年聯考,學校應屆一本上線300人,應歷屆合計一本上線355人,二本以上上線822人,考取北大2人、清華1人;聯考成績獲得六個上饒市第一:文、理科600分以上數,應屆一本二本上線率和應屆文、理科平均總分均居全市第一。
2013年聯考,學校應屆一本上線341人,列全市第一;應歷屆一本上線379人,列全市第一;理科600分以上19人,列全市第一;預計錄取北大清華5人,列全市第一;應屆二本上線714人,總上線873人。
2014年聯考,學校應屆一本上線406人,超過全市重點中學歷史記錄50人,並獲得上饒市“七個第一”:應屆一本上線406人,超全市重點中學歷史記錄50人;一本上線431人,理科應屆一本上線343人,文科應屆一本上線63人;二本以上上線945人,應屆二本以上上線784人;600分以上63人(約占全市五分之一)。李垚緯以自主招生全省第二考取北京大學。

教師成績

2011-2012學年度,學校教師共發表教育教學論文或參加市級以上評選獲獎共有40多篇,教師參加各類優質課比賽、教案設計比賽或課件製作比賽共有30多人次獲市級以上獎勵。

所獲榮譽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首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中國小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創文明行業示範點”等40多項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
截至2012年,玉山縣第一中學連續28年在上饒市高中重點中學評估中名列第一,1996年起連續8屆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12年被江西省教育廳授予“江西省示範中學”稱號,為上饒市第一所被授予該稱號的學校。學校也是上饒市唯一一所連續兩年獲得“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資格的學校。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校 長: 李雲生校 長: 李雲生
校長:李雲生
黨總支書:羅來謙
副校長:董純敏、姜林華
黨總支副書記:陳朝暉

歷任校長

王振寰、王贊賢1939年2月-1940年7月分別兼任校長
歐陽謙1940年8月-1941年1月,1942年8月-1947年7月任校長
歐陽頤1941年2月-1942年7月任校長
葉藩1947年8月-1949年5月任校長
劉汝陽1949年5月-1951年7月任校長
楊德基1951年8月-1968年8月任校長
謝玉昌1968年8月-1969年4月任校革委會主任
鄭金池1969年4月-1971年3月任校革委會主任
邱深泉1971年3月-1979年10月任校革委會主任
董振傑1979年10月-1982年9月任校長
呂吟才1982年9月-1983年7月任副校長主持工作
江青1983年7月-1987年8月任副校長主持工作
汪熙堯1987年8月-1997年8月任校長
朱光渝1996年7月和1997年8月-2000年7月任校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