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班演藝

玉山班演藝

玉山班是一種綜合詩、歌、舞來表現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的表演程式,由“劇目語言”、“曲牌演技”、“樂器道具”、“服飾守舊”四大部分組成。

地理位置 

 玉山縣懷玉鄉位於道教聖地三清山下,懷玉山既是道、佛、儒教活動頻繁的名山,更是戲劇演藝活動的重要區域,“玉山班”演藝的誕生地,也是贛劇重要源頭之一。

玉山班演藝玉山班演藝

玉山班演藝具有原生態古戲班濃厚的地方特色,有戲劇活化石之稱。

名字來源

懷玉山鄉錦溪村村民愛好戲劇演藝活動,至今還保留玉山班演藝的活動模式。錦溪村素稱“贛劇之鄉”,因平日祭祀活動繁多,漸漸形成各種班社,統稱為“玉山班”,即玉山戲班。

特點

玉山班藝術是一種綜合詩、歌、舞來表現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的表演程式,由“劇目語言”、“曲牌演技”、“樂器道具”、“服飾守舊”四大部分組成。 劇目語言古時因“社戲、道戲、壽戲、年戲”的需求,又多在“春社、秋社、大年和壽誕”期間演出,其劇目均為特定環境而設;舞台語是青一色的懷玉山官話;曲牌與劇目多達300餘種(首)。樂器分文場武場,二合班只有武場(即打擊樂器),三合班內為常用的民族樂器;道具原指道士用具(如雲帚),今指一切舞台用器,服飾原指道帽道袍,後因人物不同而變異。守舊(今布景),舊時的舞台美術。

發展歷史 

 “玉山班”演藝源於唐、宋宗教活動,宋代有以演藝為生的玉邑道士腔班社“過場”(流動)演出,元代“賽神”已發展到“兢台(唱對台戲)”,明代道士班演唱的神話戲劇,情節生動曲折,聲腔悅耳,使玉山班演藝開始走向興盛。清代最為鼎盛。全縣有四十多班,演藝活動遍布全國,開創了“無玉不成班,高腔布天下”之盛況。建國後,“玉山班”被組建成省贛劇團。潘鳳霞、祝月仙、陳尤紅、卓福生等玉山班要員成了省贛劇團的中堅力量。潘鳳霞還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