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甲軍

玄甲軍

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由於戰功卓著,位列中國古代五大精銳部隊之一。

基本信息

唐初騎兵

玄甲軍玄甲軍
唐朝初期實行府兵制,可以根據府兵制來推測當時的訓練情況。府兵在冬季訓練的時候,主要有“薄戰”和“縱獵”兩項內容。其中以“薄戰”為主要內容。當時作戰,隊形的變化非常重要,“薄戰”主要是訓練士兵熟悉軍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揮號令,進行前進後退,隊形變化,操演熟練,以做到戰時臨陣有序,隨陣入戰。“縱獵”就是進行遊獵,在此過程中訓練士兵的武藝,提高士兵個人的戰鬥技能。府兵在服役之前,還又有折衝府的官員對他們校閱考察,進行演練。服役期間的閒暇時間,他們也會經常進行騎射訓練。
以上裝備和訓練情況,是唐軍的一般情況,以此來推測,想必玄甲軍的情況應該不會超出這個範圍,只不過他們是唐軍騎兵中的精英而已,可能選拔和訓練更加嚴格,裝備也比較精良。
根據記載來看,李世民使用玄甲軍的戰術主要有這么幾種:側翼突擊、埋伏、正面突擊。而李世民慣常使用的戰術是側翼突擊,這裡的側翼未必就是敵陣的側面,也可能是敵人的薄弱環節,或者迂迴到敵人的陣後。李世民通常會讓正面部隊先與敵人接戰,等敵人銳氣受挫,受到消耗的時候,他再率領玄甲軍突擊敵人的薄弱環節,或者直接迂迴過去,前後夾擊敵人。這樣的攻擊,往往是致命的一擊,會讓敵人就此崩潰了。正面突擊,是以玄甲軍為前鋒,大軍為後繼,直接對敵陣實施衝擊,把敵人的陣勢沖亂、衝散,從而最終達到殲滅敵人的目的。玄甲軍雖然精銳,衝擊力很強,李世民本人也很驍勇,但是這樣的攻擊還是具有很大的冒險性,尤其是遇到頑強的敵人。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城外的故馬坊激戰,李世民想查看敵人陣勢的情況,直殺出敵人陣背。雖然陣形被打散了,但王世充部下的江淮精銳也不是等閒之輩,與唐軍殊死力戰,李世民的坐騎在混戰中被射倒,幸虧部將拚死救援才脫險,經過幾番激戰,最終才將王世充的部隊擊潰。埋伏戰術具有很強的突然性,敵人突然之間就陷入包圍和突擊中,混亂和恐懼是可想而知的。李世民率領500騎兵向竇建德的大軍挑戰,並成功伏擊了他們的前鋒部隊,生擒了敵軍驍將,應該看作是玄甲軍的傑作。

字面解釋

玄:黑色。甲:盔甲。全稱意思為穿黑甲的軍隊。歷史上的玄甲軍應屬重騎兵,士兵身著黑鐵盔甲,是號稱中國歷史十大騎兵的兵種之一。

起源

騎兵

騎兵有輕重之分。重騎兵雖然不多,但是由於防護好,衝擊力大,歷來也是野戰衝鋒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開闊的西域,有很大作戰空間。需要指明的是,所謂的輕騎兵或重騎兵與其甲具防護無關,一般所指的重騎兵,是指以進行衝鋒作戰為主要任務的騎兵。而輕騎兵,是以弓箭等投射性武器為主進行襲擾,偵查等作戰。兩者中重騎兵顯然更易受到傷亡,更需要不斷加強防護,所以才形成了我們一般從字面上理解的“重”騎兵。

鎧甲

1、身披鐵甲,馬匹也有具裝,馬匹的具裝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為了保護騎兵後背用的)。
2、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明光鎧是一種護胸鏡鋥亮的板式鎧甲,非常華麗,而且重量更加輕,防禦力大大的提升。據《唐六典》記載,唐十三鎧,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
3、折衝都尉為營最高指揮官,以下還有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作為副手。小說中馳援輜重隊的重騎兵指揮官張達恭為玄甲營的果毅都尉之一。李天郎也在連雲堡戰役後晉升為果毅都尉。
4、安西四鎮兵馬雖也有步騎之分,但都有坐騎。在作戰時步兵才下馬整隊,因此機動性極高。昂貴的重騎兵每人還不止一匹馬,以便輪換衝鋒。
5、武威軍的軍馬主要有四種:產於呼倫貝爾草原的蒙古馬(三河馬)、西域的哈薩克馬、焉耆馬、和威爾勒馬。尤其是後兩種,因其高大健壯、長頸高揚、步輻伸展流暢,對韁繩反映靈敏,是唐軍正規騎兵使用最多的馬種。
6、按唐朝獎勵制度:以少擊多為“上陣”;兵數(包括戰士人數和裝備)相當為“中陣”;以多擊少為“下陣”。
按戰爭的結果分: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四十,為“上獲”;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二十,為“中獲”;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十,為“下獲”。
按照戰前的條件和戰爭的結果,綜合起來,擬定“轉”數。上陣、上獲為五轉;上陣、中獲為四轉;上陣下獲為三轉,以下遞減類推。
強將手下無弱兵,漢光武帝掃平天下,幽州突騎功不可沒。李世民縱橫馳騁,就不能不提到他手下那隻玄甲軍了。對於這隻玄甲軍,史書中的記載並不詳細,我們只能通過各種史料的隻言片語,來拼湊這支精銳騎兵的形象。

歷史記錄

《資治通鑑》對於玄甲軍的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這段文字雖然很短,但玄甲軍的戰鬥力和作用可見一斑。李世民幾乎每戰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領著騎兵如同黑雲一般壓向敵陣,聲勢迫人,加上玄甲軍本身的精銳,幾乎是無堅不摧的。
古代作戰,常選精銳的戰士作為先鋒突擊,稱為選鋒。玄甲軍也可以認為是選鋒的一種。玄甲軍不同於東漢的幽州突騎,他並不由單一地區或者單一部族的兵員組成,玄甲軍是從李世民所統帥騎兵中選拔出來的精銳,組成應該非常複雜,而且玄甲軍擔負的作戰任務很重,每戰必當先鋒,傷亡也不在少數,估計應該是不斷選拔補充,保持一定的兵員定額。對於玄甲軍的組成、訓練和裝備情況,基本可以通過對唐初騎兵分析得出。
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逐漸進入中原,經過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混戰,到了隋唐時期,騎兵的發展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有一個高峰。在這個時代,重甲騎兵一度成為主流。所謂重甲騎兵,又稱甲騎具裝,騎兵和戰馬均披很厚的盔甲。隋朝繼承了南北朝的傳統,在軍隊中,重甲騎兵依然占了很大比重,作為舊朝的一員,李淵的唐軍大概也受了一些影響。
但是這裡還有一個變數,即隋朝和北邊的突厥進行了大規模的騎兵交戰。突厥的騎兵是以機動性著稱的輕騎兵,隋朝的騎兵與突厥屢次交鋒,出於適應敵人特點的需要,隋朝的騎兵受到了對方的影響,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又向輕騎兵的方向轉變。李淵作為并州的軍政長官,正擔負著防禦突厥的責任。他在與突厥的交戰過程中,首先仿效突厥建立了一支精銳的輕騎兵。《資治通鑑》中如此記載:“淵選善騎射者二千人,使之飲食舍止一如突厥,或與突厥遇,則伺便擊之,前後屢捷,突厥頗憚之。”這支騎兵能夠在機動性上與突厥匹敵,應當是輕騎兵無疑。這部分騎兵,可以看做玄甲軍最初的基礎。李淵太原起兵之後,從突厥購買了良馬2000匹,還借來了小部分突厥騎兵,西突厥部落的史大柰也率領部下的騎兵在會寧歸附了李淵,更加壯大了李淵部下的騎兵隊伍。因為受突厥的影響,而且本來就有不少突厥騎兵的加入,輕騎兵成為李淵部隊的主要力量。在霍邑之戰中,李世民所率領的精銳騎兵,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唐朝奪取了關中,又陸續平定了隴西、涼州等地的割據勢力,隴西的騎兵也非常精銳,他們的加入,無疑又壯大了唐軍的騎兵隊伍。同樣受突厥支持的劉武周與唐朝在并州展開激戰,被李世民挫敗,他的部眾很多都歸降了唐朝,尤其是尉遲敬德這樣非常勇猛的騎將,他的部眾就有8000多人,相信不乏精銳的騎兵。山東的秦叔寶、程知節等人也是驍勇的騎將,同樣投到了李世民的麾下。在李世民麾下,有著這樣一支糾合了四方精銳的騎兵部隊,在此基礎之上選拔出來的玄甲軍,必然是極其驍悍的。
那么玄甲軍到底是輕騎兵,還是延續了南北朝傳統的重裝騎兵呢?我覺得根據記載來看,應該是輕騎兵。一則是受突厥的影響比較多,很多戰士就是突厥人,二則從戰例上來看,唐軍騎兵的機動性很強,作戰中往往實施迂迴攻擊,而且能夠進行長途追擊,在攻擊薛仁杲和劉武周的戰役中,都有長途追擊的紀錄,尤其是追擊劉武周所部,在晝夜急行200里以後,又連續追擊了3天多,重甲騎兵恐怕很難支持這樣長距離的追擊作戰。
唐初的輕騎兵已經和漢代的輕騎兵不同了,雖然去掉了南北朝時代流行的具裝鎧,減輕了戰馬的負擔。但是騎士本身的防護遠較漢魏時代嚴密。唐代的鎧甲有十三種,騎兵主要使用鐵質的明光甲。明光甲以兜鍪護頭,兜鍪兩側有向上翻卷的護耳,有的兜鍪還綴有垂至肩背用以護頸的頓項;胸甲一般分左右兩片,居中縱束甲絆,左右各有一面圓護,或作凸起的圓弧形花紋;兩肩覆蓋披膊,臂上套有臂護;腰間扎帶,腰帶之下有兩片膝裙護住大腿,小腿上則多裹縛“吊腿”。這種鎧甲的結構非常完備。
唐朝騎兵的武器如下:弓箭,唐軍一般人帶胡祿一個,可以裝30隻箭矢。可能還有馬弩裝備,能射200步。騎兵的長柄格鬥武器是漆槍(也就是槊),握柄很長,這是南北朝以來就流行的長柄格鬥兵器。短柄格鬥武器主要用短柄長刀,唐軍士兵每人一把。除了漢代以來就流行的環首刀外,還有一種柄部有護格、柄首沒有圓環的新型長刀。這種刀後來流傳到日本,被稱為“唐樣大刀”。騎兵還使用一部分啄、錘、斧、鞭等砸擊類兵器。騎兵使用形體較小的圓形盾牌。

中國軍魂

玄甲軍的來源

李淵在太原一帶負責防守突厥,組建了一些規模不算太大的精銳輕騎兵部隊。李世民從小參軍,加上是李淵公子,因此就在自己周圍形成一個小集團。李淵起兵之初,李世民身邊已經形成一支由丘行恭、段志玄等人領導的精銳騎兵部隊。到了擊敗薛舉,吞併隴右騎兵以後,唐的騎兵部隊大大加強,而玄甲軍也大大加強(隴右騎兵是當時天下三大最精銳部隊之一,還有另外兩個分別是張須陀軍團和隋煬帝身邊的驍果軍團)加上秦瓊、尉遲敬德等名將的加入,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天下無敵的玄甲軍勁旅誕生了。
唐夏虎牢之戰,李世民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夏軍對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軍”。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6000餘人。在決定天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中,竇建德率領精銳主力十餘萬人前來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僅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結果大破竇建德十餘萬眾,竇建德僅率數百騎逃遁,隨後,洛陽的王世充看到夏王竇建德的十幾萬大軍也被滅,認為無須反抗,率領文武百官投降。天下的局勢完全轉向了對唐軍有利的一面。
李世民登基後,拆分玄甲軍。一部分成為皇宮近衛部隊“百騎”,長期駐紮在皇宮附近只在內部實行輪換而不離開京城。玄甲軍的主要部分,交給了李靖,在唐對突厥的滅國性戰爭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到武則天時代,玄甲軍開始了擴充,戰鬥力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到唐玄宗時代,又進行大規模改組,戰鬥力則繼續下降,最後淪落為裝飾品。

其他

每個時代都有苦心經營的王牌,在戰場上得勝者,就是公認的王牌軍.中國軍史上只有兩支從成軍到解散都沒有敗跡的部隊,那就是岳飛的岳家軍和明朝的戚家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