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實驗

獼猴實驗

由獼猴實驗得出猻猴的聰明程度沒有太大的差別,要教會獼猴做動作,關鍵是要找到適合獼猴特點的方法。只要有合適的方法,多數獼猴都能夠很快學會做動作。

“獼猴實驗”。

有關心理學專家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教5隻獼猴做動作,其中3隻獼猴很快學會了,另兩隻獼猴沒有學會。是不是這兩隻獼猴比較笨呢?為了檢驗這個判斷,這些心理學專家換了一種方法來教這兩隻獼猴做動作,換方法的結果推翻了上述判斷,也就是說這兩隻獼猴也很快學會了做動作。此後,這些心理學專家反覆多次對許多獼猴做這個實檢,得出的結論是:猻猴的聰明程度沒有太大的差別,要教會獼猴做動作,關鍵是要找到適合獼猴特點的方法。只要有合適的方法,多數獼猴都能夠很快學會做動作。

“獼猴實驗”對學校教育的啟示是

:每個學生的聰明程度也是相差不大的,之所以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好一些,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差一些,一方面是“智慧型多元化”的緣故,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強勢智慧型和弱勢智慧型,例如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好些,但交際能力可能就差些;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差些,但交際能力可能就強些。另一方面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所使用的方法適合一些學生而不適合另一些學生,結果導致對某些知識或技能一些學生能很快學會,而另一些學生則沒能很快學會。因此,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有這種意識:學生之間基本上是沒有聰明和愚笨之分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強勢智慧型和弱勢智慧型,只要教師找到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努力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就完全能夠使每個學生獲得理想的成績,並促使他們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