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葉草

獨葉草

獨葉草(學名:Kingdonia uniflora Balf.f. et W. W. Sm)為多年生小草本,無毛。根狀莖細長,自頂端芽中生出1葉和1條花葶。芽鱗約3個,膜質,卵形,長4-7毫米。獨葉草分布於雲南、四川、甘肅、陝西。生海拔2750-3900米間山地冷杉林下或杜鵑灌叢下。對研究被子植物的進化和該科的系統發育有科學意義,因該種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森林的破壞採挖,植株數量逐漸減少,自然分布日益縮減,為國家一級保護稀有種。

基本信息

種屬概述

獨葉草獨葉草

學名:Kingdonia uniflora Balf.f.et W.W.Smith

中文學名:獨葉草

科別:Ranunculaceae毛茛科

瀕危類別:稀有

保護級別:1級

花期:4-6

果期:8

現狀:因該種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森林的破壞採挖,植株數量逐漸減少,自然分布日益縮減

土壤PH值:偏酸性

土壤類型:腐殖質土

地形特徵:亞高山至高山

生態特徵:生於蔭蔽,潮濕的林下

群落特徵: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

伴生種: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冷杉Abies fabri (Mast.)Craib.紅杉Larix potaninii Batalin.太白紅杉Larix chinensis Beissn.白樺Betula platyphylla Suk.

形態特徵

獨葉草獨葉草

多年生草本,高達10厘米,無毛。根狀莖細長,分枝,生多數不定根;芽鱗3,膜質,卵形,長4-7毫米。葉常1片基生,心狀圓形,寬3.5-7厘米,5全裂,中、側裂片斷淺裂,下面的裂片不等2深裂,頂部邊緣有小牙齒,下麵粉綠色;脈序開放二叉分歧;葉柄長5-11厘米,單花,直徑約毫米,花葶高7-12.5厘米;花被片(4-)5-6(-7),淡綠色,卵形,長5-7.5毫米,頂端漸尖,基部狹且具線狀紫班;退化雄蕊(-3)5-8;心皮3-7(-9),長約1.4毫米,種子白色,扁橢圓形,長3-3.5毫米。在繁花似錦、枝繁葉茂的植物世界中,獨葉草是最孤獨的。論花,它只有一朵,數葉,僅有一片,真是“獨花獨葉一根草”。 獨葉草的地上部分高約10厘米,通常只生一片具有5個裂片的近圓形的葉子,開一朵淡綠色的花;而小草的地下是細長分枝的根狀莖,莖上長著許多鱗片和不定根,葉和花的長柄就著生在根狀莖的節上。

花部特徵

獨葉草獨葉草

獨葉草花單生,直徑9±1.2mm,兩性,輻射對稱,無特殊氣味。其花部結構由外而內依次為花被片,不育雄蕊,可育雄蕊和雌蕊群。其花被片淡綠色,長4±0.9mm,寬2±0.6mm;不育雄蕊的頭部膨大,其腹面具凹槽,凹槽的表皮細胞可分泌蜜液;可育雄蕊的花葯開裂前為鮮艷的紫紅色,開裂後露出白色花粉。花期一般為四月底至五月中旬,歷時15-20天。經鑑定,獨葉草的主要訪花昆蟲為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荻草谷網蚜(Sitobion miscanthi L.)以及一種膜翅目(Hymenoptera)繭蜂科(Braconidae)昆蟲。

根據蜜汁在整個花期中的分泌情況,可分為4個時期:分泌前期,為花開放後的第1-2日,花葯均未開裂,不育雄蕊表面乾燥;旺盛期,為花開放後的第3-8日,花葯陸續開裂,蜜汁分泌旺盛,不育雄蕊腹面可見透明液滴;濕潤期,為花開放後的第9-15日,多數花葯開裂後,蜜汁分泌量明顯減少,不育雄蕊僅表面濕潤;乾涸期,為花開放後的15日以後,花期即將結束時,散粉完畢,蜜汁停止分泌,不育雄蕊表面乾燥。當蜜汁充足時,昆蟲訪花頻率最高可達每小時2.7次(包括所有訪花昆蟲),蜜汁分泌的各個時期,昆蟲訪花頻。

分布範圍

獨葉草獨葉草

獨葉草零星分布在陝西太白縣、眉縣,甘肅迭部、舟曲、文縣、四川馬爾康、茂汶、金川、南坪、瀘定、松潘、峨眉山及雲南德欽等地。生於海拔2200-3975米地帶的亞高山至高山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 由於該種生長於亞高山至高山原始林下和蔭蔽、潮濕、腐殖質層深厚的環境中,種子大多不能成熟,主要依靠根狀莖繁殖,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人為破壞森林植被和採挖,使其植株數量逐漸減少,自然分布日益縮小。

保護現狀

保護價值

營養葉的脈序、根狀莖和花被片的形態解剖特徵都有別於毛茛科的其他屬,這種原始被子植物對研究被子植物的進化和毛茛科的系統發育有一事實上的科學意義。

保護措施

已建立自然保護區,應列為保護對象,並在分布集中地劃出保護小區。

種群發育

獨葉草獨葉草

獨葉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由多年生根狀莖和著生於根狀莖節部的不定根、葉和芽構成一個個體。一般情況下,根狀莖每年延伸一節,節間長AL>C30,在節間形成芽和不定根,並生長出一個葉片。節間側芽萌發後形成分枝,分枝角度BCSL=CS,構型為合軸分枝所形成的散布狀游擊型。根狀莖與母體斷開後,可形成無性系分株。無性系分株個體的最大年齡可達15年。隨年齡增長,無性系分株的根係數量、分枝數量、葉片數

量等逐年增加,到13齡左右時開始下降;而根狀莖直徑變化不大,長度累積增長,在13齡以後增加速度減慢。

種群各構件生長發育包含不同生境條件的基本信息,其生長發育規律體現著各種群的基本特點。經過對獨葉草各構件的生長發育參數與年齡之間的關係擬合方程,可以看出,獨葉草種群各構件參數與年齡的關係。這說明不同的獨葉草種群各構件儘管功能各異,但生長發育過程協調,生長發育節律基本一致。13齡以前各構件參數不斷增加,說明其種群生活力旺盛、擴展能力較強;此後生長緩慢,可能與個體衰老、種群及構件的擴展能力減弱有關。

獨葉草種群總體上呈穩定型。不同森林群落中獨葉草種群的年齡結構基本相似,1-2齡級個體數量少,3-5齡級個體數量最多,此後,隨年齡增加,個體數量減少。由於獨葉草種群以無性繁殖,種群各齡級株數既可從小齡級進入,也可從無性系母株上脫離產生,獨葉草種群以無性繁殖特點補償了幼齡株數的不足,對維持種群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正是獨葉草種群與有性生殖植物的植物主要區別。

主要價值

科研價值

對研究被子植物的進化和該科的系統發育有科學意義,獨葉草不僅花葉孤單,而且結構獨特而原始。它的葉脈是典型開放的二分叉脈序,這在毛茛科2000多種植物中是獨一無二的,是一種原始的脈序。獨葉草的花由被片、退化雄蕊、雌蕊和心皮構成,但花被片也是開放二叉分的,雌蕊的心皮在發育早期是開放的。這些構造都表明獨葉草有著許多原始特徵。因此,獨葉草自1914年在雲南的高山上被發現後,就引起國內外學者的興趣,他們認為,對獨葉草的研究,可以為整個被子植物的進化提供新的資料。

最新發現:四川阿壩州理縣宣傳部獲悉,四川阿壩州理縣米亞羅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於近日在畢棚溝開展科研項目的樣線監測時,意外發現成片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獨葉草,此次發現多處成片獨葉草在米亞羅自然保護區尚屬首次。

藥用價值

獨葉草

異名:化血丹。

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獨葉草的根、葉。

植物形態:獨葉草

採集:秋冬採收,洗淨曬乾。

性味:辛麻微苦,熱,有小毒。

功用主治:散瘀,活血,止痛。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風濕筋骨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研末,3-5分; 外用:研末調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