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騷擾

獎騷擾

獎騷擾主要指當前各類評獎活動太多太濫,甚至只要交錢就可以獲獎,既無章無序,又商業味十足。已演變成部分機構用來創收的工具。拉企業“評獎”活動多數以行業協會和社團名義組織。不少企業反映,現在評獎活動太多太濫,有的甚至在評獎信函上直接標明不同獎項繳納的不同費用。這種商業味十足的評獎活動已經使榮譽變了味。“評獎”成為不少行業協會和社團創收的重要手段。

基本信息

社會現象

獎騷擾中國名牌

2006年9月13日《工人日報》報導:“在日前召開的海南省誠信納稅企業座談會上,許多企業反映,這些年對企業的評獎活動名目繁多、五花八門,一時間到處評比,遍地是獎,甚至有許多評獎活動是收費的,少則2000元,多則2萬元。
海南某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企業,像這樣的企業是許多協會和社會團體關注的目標。據該公司辦公室副主任蔡女士介紹,公司每個月都會收到海南省各種行業協會和社會團體,甚至是北京一些機構發來的五花八門的評獎函傳真,比如“中國××名牌”、“××保健品名牌獎”、“××優秀企業家”……除此之外,他們還不斷接到一些評獎活動的邀請電話。”
許多企業對“獎騷擾”不堪其煩,多有怨言。某製藥企業負責人反映,他們經常收到評獎邀請傳真或信件,甚至一個月收到10多份收費評獎函,少的一次要出數千元,多的要出數萬元。一些企業負責人指出:“獎騷擾”根源在於政府相關部門把關規範不力,有關部門應該加快解決行業協會“政會合一”的問題。

產生原因

獎騷擾環保產品認證
“評獎”成為不少行業協會和社團創收的重要手段。“獎騷擾”經常得逞,主要原因是行業協會和社團背後有政府部門的縱容和支持,很多“評獎”活動蓋有政府職能部門公章。有關部門最近在調研中發現,社團、行業協會在快速發展中存在4個問題:一是官辦、半官辦色彩濃厚,機關工作人員在社團、行業協會兼職的情況比較多,“政會合一”問題比較嚴重;二是部分社團、行業協會依託行政權力,對會員企業發號施令,謀取小團體利益;三是有的社團、行業協會存在著強制入會、強行收費等不合法行為;四是部分社團、行業協會以社團名義搞行業壟斷,擾亂了經濟和社會秩序。

評獎的本意在於樹立模範,激勵先進。如果喪失標準,濫用稱號,必然導致混亂,喪失評獎機構的社會公信力,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質量和信譽也就無從判斷,甚至一些假冒偽劣產品也借“買獎”欺矇消費者。“獎騷擾”加重了企業負擔,肥了少數單位和個人,也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

獎騷擾獎騷擾
“獎騷擾”的直接反應是“錢騷擾”或者叫“利騷擾”。而這個“錢”和“利”,並不是為參評企業或單位創造財富,而是評獎的組織者通過評獎活動來搞創收,牟取不正當利益。這已成為當下評獎過濫的一個最為鮮明的特徵。有的評獎機構先發傳真邀請函,在通知後,附有一張“回執表”,列出企業參加評獎活動的有關“費用”。標準不同,收取的費用也就不等。還給出了指定的匯款賬號,吩咐企業只要按標明的數額給賬號匯錢,隨後就會收到寄來的獎牌或榮譽證書。企業只能抱怨,“壓根不進行考核就給‘獎項’,這種評比有什麼價值可言?”“只要交錢就能獲獎,這算什麼事!”

“獎騷擾”的背後是“權騷擾”。面對“獎騷擾”,企業雖然不想參加,但得罪不起各路“評獎機構”,迫於無奈只能選擇“破財消災”。關鍵的問題在於,大凡能組織起評獎的機構,背後都有政府在支持著,因為不少行業協會本來就“脫胎”於政府部門。“獎騷擾”吃了“閉門羹”後,發起評獎的機構就拿政府部門“壓”企業,說不參加評比對企業的發展肯定沒好處,逼企業就範。
“獎騷擾”的實質是嚴重干擾企業侵害企業權利的不正之風。企業生產經營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就是許多地方提出的經濟發展軟環境,而這個軟環境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有關方面,減少可能加重企業負擔的各種干擾和侵權行為。“獎騷擾”無疑是一種嚴重破壞軟環境的行為,最終受害的不光是企業,這些如果為牟利喪失標準、濫評稱號“商業味十足”的評獎活動,也必然會極大地降低評獎活動的社會公信力,甚至成為假冒偽劣產品的“幫凶”。

外界評論

《國際金融報》的評論說,對於“獎騷擾”問題,解決辦法就是要進一步推動“政企分開”,加大對黨政領導幹部兼任行業協會負責人問題的清理力度,逐步實現協會工作人員、財務等從相關部門剝離;進一步落實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雙重管理負責制度,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加強自律,加大對社團、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亂收費、搞強制性服務行為的監管力度。

行政干預

有償評獎,作為長期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已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的利益鏈條,分析利益鏈條的各個環節,倒是件頗為有趣的事。在這個利益鏈條的頂端,是一些權力部門及其下屬的協會或社團,他們是有償評獎的始作俑者,也是獲利最多的群體。

而形成有償評獎利益鏈第二環的,是廣大生產和經營產品的企業,這些企業,對評獎的態度就顯得曖昧一些。他們對無限的“獎騷擾”心存不滿,但對各種名目的獎項背後潛伏的經濟利益,又有些“心嚮往之”,在有償評獎面前,通常是半推半就的。他們是有償評獎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付出者,又是受益者。

真正在這利益末端的,是廣大消費者,雖然他們在評選活動中看似沒有直接付出代價,但在此後的消費活動中,他們付出的各種成本卻是最大的,各種各樣的評獎成本,將拐彎抹角地讓他們承擔。他們是這條利益鏈上不折不扣的犧牲者。
2007年5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糾風辦2007年糾風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對政府部門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和社團組織舉辦的各類評比達標表彰活動進行全面清理,堅決取消各類要求基層、企業、民眾出錢出物出工或以各種名目收費的項目。市(地、州、盟)以下政府部門不得自行設定評比達標表彰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