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伯斝青銅器全形拓本

犬伯斝青銅器全形拓本是殷末周初器,形狀與爵相似,用以受熱溫酒的酒器。

簡介

犬伯斝,殷末周初器。鋬內器表篆書七字:“犬伯作父寶尊彞”。此斝為圓形侈口,高直領,鼓腹,分襠,矮柱足,口上立兩傘形方柱。此晚清全形拓本,年月不詳。拓本紙高132.8厘米,寬53.1厘米;拓片器高38厘米,寬27厘米;銘高9厘米,寬3厘米。立軸裝。

斝,殷周青銅禮器,形狀與爵相似,有三足一鋬,敞口,口部多立有兩。與爵不同的是斝無流、尾,且體形較一般的爵為大。始見於二里頭文化期,流行於商至西周早期,以後便消失了。斝是三足器,且三足多中空,從出土的實物觀察,斝的外底多有煙燻痕跡,內里有白色水銹,說明斝是用以受熱溫酒的酒器。
斝的定名非銅器自名,而是沿用宋人的定名,始見於《博古圖錄》,但並未說明根據。長久以來許多學者對此提出了異議,並試圖從甲骨文等象形文字入手,對照東周諸禮經為斝器正名,但都未有令人信服的確證。因此,對這種本名不清的青銅器,在沒有新的足以說明其本名的資料發現以前,學術界目前仍以斝為其名。
中國國家圖書館幾十年間從公、私藏家手中收集了青銅器拓本3000餘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全形拓本。全形拓,又稱器物拓、圖形拓、立體拓,出現約在清乾隆、嘉慶時代以後。全形拓的方法是:臨拓器物前先仔細揣摩所拓器物,選擇出更能代表該器物特徵的最佳角度,然後用鉛筆在準備好的綿聯紙上畫出「⊥」形圖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線和垂直線,再在「⊥」形圖上標出器物的高度、寬度點,並使兩點延伸呈示出器物的方格形,然後在方格中標畫出器物各部位的具體位置,並表示出近大遠小的器物透視關係。最後按圖上繪出的部位在所拓器物上若干次上紙上墨,完成全形拓。已知最早的從事全形拓的拓工為清道光初年浙江嘉興人馬傅岩。民國以來,以金谿周希丁所拓為最佳。
犬伯斝原器為張鈞衡舊藏,此全形拓本為羅振玉、褚德彞舊藏,有羅、褚題跋兩則。張鈞衡(1871-1927),近代藏書家。字石銘。浙江吳興人。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官兵部車駕司郎中。酷嗜典籍,家有“九松精舍”,另建“適園”,藏書十餘萬卷,精本亦多。主編《適園藏書志》為其家藏書目,由繆荃孫代筆,質量較高。卒後,藏書由張乃熊繼承。刻有明《內閣藏書目錄》、《百宋一廛書目》等;羅振玉(1866-1940),近代金石學家。字叔言、叔蘊,號雪堂,晚年更號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後遷居淮安。清末任學部參事,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辛亥革命後,以清朝遺老自居,長期僑居日本,後回國參與復辟清室活動,偽滿時任監察院院長等職。書法善篆、隸、草、行,是創以甲骨文入書者之一。曾收集和整理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流傳較廣的有《殷墟書契》、《殷墟書契精華》、《三代吉金文存》等;褚德彞,原名德儀,避宣統諱更名德彞。近代篆刻家、考古家。字松窗、守隅等,號禮堂、又作里堂,別號漢威、舟枕山民等。浙江餘杭人。善書法。編著有《金石學續錄》、《竹人錄續》、《松窗遺印》
欄目關鍵字: 善本特藏
輔助分類項: 善本特藏

相關條目

非銅器 拓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