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義父盨青銅器全形拓本

簡介

仲義父盨,西周晚期器。器內底篆書10字:“仲義父作旅盨永寶用 ”,蓋銘同器銘,惟“盨”字後多一“其”字。光緒戊子(14)年(1888),出土於陝西扶風岐山縣,同出者有鬲四簋二。此盨橢方形,斂口鼓腹,兩獸首耳,矩形蓋鈕,長方形圈足。每邊中部有「 」形缺口,蓋及器腹為瓦楞紋,蓋口、器口及圈足飾捲雲紋。此晚清全形拓本,年月不詳。裱軸全三紙,上下紙無拓片。中紙拓片器高18.2厘米,寬29.6厘米;銘高11.9厘米,寬6厘米;蓋銘高11.9厘米,寬6厘米。立軸裝。
盨,兩周青銅禮器,其形制近似於簋,惟器通體作圓角方形。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主要流行於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郭沫若先生認為盨自名從“勺”,是用來盛羹的。於省吾先生認為盨之自名從“升”而非“勺”字,且尚有盨字寫法從“米”,所以,盨是用來盛米的。此類器也有自名為“簋”、“盨簋”的,但目前沒有見到簋類器自名“盨”的可靠實例,而盨的出現遠遠晚於簋,且存在的時間很短,因此,認為盨應該是從簋類中派生出的一種盛黍稷的盛食器。1983年陝西寶雞縣賈村塬扶托村墓葬出土一件方盨,其底部有煙炱,表明盨除了有盛食功能外,可能還有溫煮的功能。
的定名是根據此類器物的自名而來的。因為它的形制近似於簋,而它的名稱不見於先秦典籍。《說文解字》有“盨“字,釋義為“負載器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藉以負載物之器”,已非銅器名稱。宋代金石學家稱此類器為簋,而稱簋為敦。清人錢坫開始將簋與敦區分,但仍將盨混同於簋,這種錯誤認識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直到1927年容庚先生在《商周禮樂器考略》中才說明了盨、簋形制的區別,而據其自名定其稱。
中國國家圖書館幾十年間從公、私藏家手中收集了青銅器拓片3000餘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全形拓本。全形拓,又稱器物拓、圖形拓、立體拓,出現約在清乾隆、嘉慶時代以後。全形拓的方法是:臨拓器物前先仔細揣摩所拓器物,選擇出更能代表該器物特徵的最佳角度,然後用鉛筆在準備好的綿聯紙上畫出「⊥」形圖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線和垂直線,再在「⊥」形圖上標出器物的高度、寬度點,並使兩點延伸呈示出器物的方格形,然後在方格中標畫出器物各部位的具體位置,並表示出近大遠小的器物透視關係。最後按圖上繪出的部位在所拓器物上若干次上紙上墨,完成全形拓。已知最早的從事全形拓的拓工為清道光初年浙江嘉興人馬傅岩。民國以來,以金谿周希丁所拓為最佳。
仲義父盨原器為吳大澂舊藏,曾著錄於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貞松堂集古遺文》、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劉承乾《希古樓金石萃編》(器)等。此拓本有韓惠洵題跋並鈐“惠洵”印。過去的著錄中有稱“仲義父簋”、“仲義父彞”的,定名有誤。吳大澂(1835-1902),清末金石學家,文字學家。字清卿,號恆軒、愙齋。浙江吳縣人。同治進士。精於金石學和古文字學,曾蒐集鐘鼎、璽印、陶器、貨幣等文字,撰《說文古籀補》,為古文字學重要著作。並撰《字說》,考釋文字,頗有創見。又集錄所藏各家彞器銘文拓本為《愙齋集古錄》。以古物證歷代權衡度量制度,為《權衡度量實驗考》。另著有《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古玉圖考》等。
欄目關鍵字: 善本特藏
輔助分類項: 善本特藏

相關條目

青銅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