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長帝

特長帝

吳致旭,男, 5歲學舞,是網民封的“特長帝”,演出最多的時候一天10場。在如此頻繁的演出安排下,他在全班58名同學中,仍考進了前10名。學校里他還是班長,這些年所獲得的舞蹈、聲樂、體育等各種比賽證書中,僅一等獎就超過100個。

基本信息

經歷

特長帝 特長帝

吳致旭,成都人,5歲學舞,今年16歲,身高足有1米7。“最早是他上幼稚園的時候,老師覺得他幼兒舞跳得好,就建議他去學拉丁舞。”吳致旭的母親李建軍回憶說,吳致旭當時只有5歲,長得也不高。“當時看到這么小的娃娃,對他確實沒啥信心。”吳致旭的拉丁舞老師植蓉說,在吳媽媽的堅持下,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收下了吳致旭。

出人意料的是,僅僅4個月的學習後,吳致旭便在一次省級比賽中獲得了冠軍。又過了4個月,他更是在全國魅力風采大賽上奪冠。吳致旭也就此走上了拉丁舞之路。

經過7年學習,吳致旭在拉丁舞上獲獎無數。“有100多個冠軍了吧?”李建軍問兒子,吳致旭搖了搖頭,說自己也記不清楚。

7年來,吳致旭跳著舞,走上了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四川衛視的舞台,也曾經同刀郎、韓紅、李谷一、蔣大為等大腕同台演出。

然而要想成為網民口中的“特長帝”,光靠拉丁舞是絕對不行的。“周一學聲樂,周二學足球和奧數,周三練畫畫,周四練小號,周五練4小時舞、2小時足球。”李建軍清楚地記得兒子國小時的日程安排,甚至到了周末,他一整天也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有時候整理兒子房間時,看著那滿柜子的證書獎盃,李建軍甚至會感動得流眼淚,“倒不是覺得兒子爭氣了或者給我們長臉了,只是覺得孩子真懂事,心裡欣慰”。

2011年,他被推舉競選成都市“公益之星”,在申報材料上,整整10行獲獎經歷,甚至引來不少人質疑他“做假”。

未來

對未來,吳致旭有時會規劃,“可能會考慮先上大學,再自己創業吧”。但他已經很直接地將自己的全部愛好排除在外,“沒想過做拉丁舞名家,也不想當歌唱家,體育明星也不太可能”,他堅持認為,自己只是喜歡學點東西,“跟長大後的工作沒關係”。

這一點,吳致旭的父母和他不謀而合。吳致旭跳舞7年了,7年來,為了兒子的舞蹈愛好,母親李建軍估算了一下花費,“10萬以上吧”。而這10萬元的投入換來的回報,只是吳致旭偶爾參加一些商演,會得到幾百元不等的“心意”。

公益之星

吳致旭是網民封的“特長帝”,演出最多的時候一天10場。在如此頻繁的演出安排下,他在全班58名同學中,仍考進了前10名。這些年所獲得的舞蹈、聲樂、體育等各種比賽證書中,僅一等獎就超過100個。今年,他被推舉競選成都市“公益之星”。

成都市“公益之星”先進事跡申報材料

吳致旭,男,今年12歲,現就讀於成都市石室聯合中學2013級9班,曾任少先隊中隊長,大隊文娛委員,少先隊大隊長,現任初2013級9班班長。曾先後獲得成都市“5.12”抗震救災志願服務榮譽證書,成都市“十佳少先隊員”,成都市“陽光十佳少年”,四川省“風采陽光少年”,武侯區“三好學生”,成都市“夢想城市”市長助理,2011年六月又獲得舞蹈比賽中學組“十佳”獎。

他智慧、陽光、堅強、博學,僅國標舞一項參加國際、全國、省、市各項大賽共獲得金杯、金牌、特等獎、一等獎證書100多個。在街舞、踢踏舞、爵士舞、中國舞、蒙古舞、印度舞、新疆舞、英語、寫作、唱歌、繪畫、節目主持、指揮、演講、吹小號、足球、籃球等方面在國際、全國、省、市各項大賽都分別獲特等獎、金獎、一等獎。吳致旭是多面手,也是快樂的火苗,哪裡需要他,他就會出現在那裡,給大家帶去歡樂、帶去溫暖、帶去力量、帶去友誼。從2003年5歲起到至今,他利用課餘時間常參加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四川省各級電視台的公益演出。在社區、在醫院病房、在SOS兒童村、在邊遠的梓潼山區留守孩子學校的不同的舞台上都有他的足跡。5.12大地震後,他先後兩次親赴災區當一名小志願者,為災區人民和解放軍叔叔作慰問演出。

幾年來,他積極支援貧困學生,積極參加暖冬行動,“點燃紅蠟燭”,先後捐出自己的壓歲錢8000多元,還有20多套衣服和4個新書包。

老師說,他文明待人、學習努力,琴棋書畫樣樣行,但從不驕傲。他頭腦靈活、精力充沛、好點子多,把少先隊活動和班上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是難得的小能人。

同學說,他熱情、真誠,肯幫助同學,特別對後進同學,對農村來的窮孩子在生活、學習上關懷備至,有一顆金子般的愛心。

社區的爺爺、奶奶說,這個孩子是一個小雷鋒,給老人們提提菜,幫助清潔工掃掃地,替門衛叔叔送送信,發發報紙……都成了他的習慣。一有空閒他就給長輩們跳跳舞,模仿趙本山演演小品,樂得大家合不攏嘴。

家長說,孩子從小不怕吃苦,對所有的東西都感興趣:他愛踢足球,喜歡汗灑球場的酣暢淋漓;他愛跳舞,每個星期堅持練習12個小時的舞蹈基本功。在自信、自強的信念下,他立志要走出國門,奪得世界拉丁舞冠軍……

樂於助人的風格

吳致旭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對老師、同學,對一切需要幫助人愛得寬廣,愛得深厚,並體現在他每一個細小的行為上。他最愛搶著幫老師做事,不管是教他或者不教他的老師。學校的工人阿姨、保全叔叔、伙房的廚師,無一不誇他愛幫助人、懂禮貌。一有空閒,他從校園的一樓跑至五樓,從階梯教室到微機房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帶領同學堅持打掃實驗室、音樂室;給老師們擦腳踏車;用壓歲錢為學校買盆栽;在為校園和社區“整整容”的活動中他幹得最賣力。班上有一個來自遂寧農村的同學,因為母親要在鄉下務農並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姐姐,他只好隨父親在成都租房過著簡樸的生活,由於他爸爸整天泡在建築工地上擔磚砌牆、和泥刷漿沒有時間照顧他,書包底爛了一個大口子,書本、文具漏了不少。吳致旭發現後,立刻把自己剛買來的“奧特曼”書包送給了他。他年齡比吳致旭大兩歲,個頭卻矮很多,吳致旭先後將自己四套運動衣褲送給他。沒有同學和他玩耍,吳致旭主動和他結隊子交朋友,帶他踢足球,在他的《我關愛,我快樂》的習作中這樣寫道:“我看到孤獨的他學習一天天好起來,書本、文具再也沒有丟失過,心裡十分高興。我從這個農民兄弟的臉上看到了笑容,看到了快樂。現在我和他的友誼與日俱增,我從他的身上學到樸實、善良和真誠,我要在溫暖的集體中和小夥伴一天天幸福地成長!”

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育導報》的記者曾戲稱吳致旭的父母是“金牌家長”。他們著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在自尊、自強、自信、自愛中走得更穩、更遠。吳致旭平時學藝時間長,演出多,比賽累,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學習,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今日事,今日了。”有這樣一件事老師記得特別清楚。去年國慶節前夕,他因為參加四川電視台“與愛同行”為省“十佳”留守兒童頒獎晚會,演出一連耽誤了三個下午的學習,晚上排練、演出要近12點才能回到家。老師安慰他說沒完成家庭作業沒有關係,可他卻不願意,再晚也要完成作業才睡覺。吳致旭還有一個學習上的絕招;放學後,在家長接自己回家的路上,他會扮演“小老師”,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複述給媽媽聽,在與家長的談笑中輕鬆地完成了複習。吳致旭父母平時對人熱情、客氣,心地善良,喜歡幫助他人,他從小耳濡目染,也學會了怎樣做人。

他的班主任老師介紹,別人需要20分鐘完成的課堂作業,他不到10分鐘就能完成。放學後,他總是留在教室里認真迅速地完成家庭作業,為的是能有更多的時間參加各種愛好和興趣,學校領導總是大力支持和鼓勵,不管他去中央電視台錄製春晚少兒節目,或是赴湖南衛視演出,學校總是開綠燈放行,學校的信任化作了他比賽的動力。每當取得優異成績時,他總是謙虛地表示“我做得還很不夠,要繼續努力,為學校、為家鄉增光添彩。”

爐火純青的才藝

吳致旭的興趣為什麼這么多,源於他對少先隊工作的認識。他說:“‘打鐵先要自身硬’,要當好少先隊大隊長必須能帶頭、會帶頭、有本領、會實幹。”為了搞好少先隊工作,他決心練出幾種絕活,選擇了多種才藝進行練習,重點放在了舞蹈上。一個男孩子,要把對舞蹈的愛好變成特長是要付出精力和代價的,每一次舞蹈訓練課一練就是4個小時,為了能托舉起女舞伴還得練體力,訓練中難免會受傷,也會感到疲憊,他常常累趴在地上不想起來。為什麼他會堅持下去,從他在演講比賽中能找到答案。他說:“山有精神,才會立地頂天,蓬勃向上;河有精神,才會奔流不息,一瀉汪洋。我們人也該有一種精神,只要從小不怕困難,心中有大志,就會敢於挑戰、敢於創新。我要靠意志和毅力戰勝自己。”幾年來的努力,他把自己的想法變為了現實,發展了自己的興趣特長,立志把跳好舞蹈當成一生的長青樹。多少汗水的流淌,多少艱辛的負出,功夫真是不負有心人,小致旭在中日韓少兒藝術展示比賽中為國增光,獲得金獎;在世界華人藝術大賽中榮獲拉丁舞、街舞第一名;舞蹈“春天的微笑”在全國青少年春晚電視節目錄製中獲優秀一等獎,並被收錄在2007年《中國優秀特長生》大型畫冊中。在參加國家級舞蹈大賽中他以爐火純青的舞技獨自獲金獎就有100多個。在學校里,他是知名度最高的小藝術家,歷屆校園藝術節中,他獲得的獎項最多:超級童聲“十佳”歌手、最佳人氣獎、最佳台風獎、舞蹈“十佳”、最佳小球星……在成都市科技製作比賽中,他取得了航模、賽車、船模、電子鳥製作一等獎;所寫的習作《快樂的生日》參加全國師生構建和諧社會徵文比賽中獲一等獎。

有人曾問他“為什麼你那么關心他人?”“為什麼對學習本領有那么大的幹勁?”他響亮地回答:“因為我們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要時刻準備著!”吳致旭在成長,他的羽毛在逐漸豐滿,但他畢竟不到13歲,要想雛鷹早日在藍天自由朝翔,還需要經受更多的磨練。但我們深信,有了從小打下的良好基礎,有了頑強的毅力,這位拉丁舞小冠軍一定會走得更好,一定會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去參加國際大賽,為祖國、為家鄉成都捧回更多的金杯,在更多的公益活動中奉獻自己的愛心!

記者訪談

他的態度

學的東西都是感興趣的

“我學的東西都是我感興趣的,所以我一點也不覺得累。”吳致旭說起話來,有一種異於同齡人的成熟。

母親李建軍也說:“我和他爸爸的態度都是順其自然,他想學什麼,我們就儘量給他創造條件,他不想學的,我們從來不強迫。”

正是在父母創造的這種“順其自然”的氛圍中,吳致旭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在兼顧自己興趣的同時,也沒有耽誤學習。

回憶起這7年多的時間,吳致旭說他最大的收穫就是學了一身本事,那是“誰都偷不走的財富”。“我參加比賽和演出,並不是為了獲獎或者出名,而是想在證明自己的同時,開拓眼界、積累社會經驗。”

他的生活

愛美,愛參加體育活動

因為出色的舞技,吳致旭已經擁有不少冬粉。有時候,冬粉們會拍下他表演的照片放在網上。“我給你說嘛,有些照片姿勢拍得很奇怪,很難看。”

這兩年來,母親也留意到,兒子開始愛美了。昨晚的表演開場前,吳致旭讓母親再三檢查服裝,袖子要捋平,領子要挺立,褲子上,也不能有褶皺。

每天晚上回家寫完作業,吳致旭喜歡看電視,只要是體育節目都愛看。有時時間晚了,父親催他趕緊睡覺。“再5分鐘,就5分鐘”、“最後2分鐘,絕對最後2分鐘”……總有這樣的“討價還價”。

每天吃完午飯,學校有40分鐘的午休時間。考慮正午陽光太烈,老師一般不建議做戶外運動。但吳致旭和幾個球友,總偷偷溜到操場過籃球癮。“我知道老師怕我們中暑生病,可控制不住啊。”

競爭對手

“公益之星”候選人先進事跡

——成都市樹德中學 吳芃

吳芃,男,共青團員,1993年11月出生,成都市樹德中學高2012屆學生。成都市中小學生“爭創新三好o十星”之“公益之星”候選人。現任共青團樹德中學委員會委員、社團聯合會秘書長、校青年黨校培訓班班長。

該同學學生工作兢兢業業,社會實踐成績斐然。創辦並主編的校園刊物《鮫人在岸》獲得第五屆全國中國小校內報刊物評選最佳社團刊二等獎;曾獲得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屆省、市、區級科技創新大賽發明項目一、二等獎;中國少年科學院院士提名;“書畫杯”、“世紀杯”、“西部陽光杯”、“席殊書屋杯”等全國、省、市、區級藝術大賽金獎;市、區級藝術人才選拔賽、推新人大賽一等獎;曾被授予中華少年文藝家稱號;“萬校杯”、“葉聖陶杯”等作文大賽一、二等獎;資陽市童謠創作十佳作品獎獲得者;曾在資陽市廣播電視台《七彩風》欄目主持人選拔賽中表現突出,被聘為《七彩風》欄目主持人;曾獲得社團慈善公益獎;校級優秀志願者;校級三好學生;校級優秀學生幹部。

該同學富有社會責任感,服務社會。愛護社區環境,積極關注和參與社區活動。自覺參與並長期堅持社會公益活動、志願者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學校、家庭、社區中均起表率作用,並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該同學熱愛公益事業,在文化公益、慈善公益、環保公益方面均有較大作為。

在文化公益方面: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提高人文修養,繁榮校園文化,該同學於2009年 11月創辦校園刊物《水底文房》,次年創辦《鮫人在岸》、《溫文爾雅》,共出版7期,累計發行量超過5000冊,其中80%均為免費贈閱,覆蓋成都十餘所中學,讀者超過3萬人,實現了學生層面上的文化校際交流,並在全國中國小校內報刊與校園文化建設研討會上受到教育部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原國家督學李蒙恩先生的接見和讚揚。同時,該同學還擔任《流石》、《Sky&Sea》、《天空》等校刊的顧問,積極倡導“人文校刊、和諧校刊”的辦刊方針,真正落實校園刊物的公益精髓所在。該同學於2010年5月發起並舉辦了樹德辯論賽,至今已成功舉辦兩屆,並將“關注熱點,追求真理,鍛鍊口才、發展自我”的辯論精神融入樹德文化,使同學們真切地認識到“熟練的口頭交流是勝任學術研究的根本條件”,體現了文化公益的普及性。該同學現正與成都市多所學校社團聯合會籌建“成都校園文化與社團建設聯盟”,切實在校園文化公益上儘自己的最大努力。

在慈善公益方面:該同學積極參與各類社區服務,曾作為學校青年志願者多次到金象社區的孤寡老人家中陪老人聊天並送上油鹽米等生活用品,受到了孤寡老人們及社區工作人員的讚揚。該同學於2008年汶川地震後積極參加由紅協、團委舉辦的志願者服務,到物資運送點搬運救災物資。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該同學作為校團委學生會的一員,積極倡導向玉樹災區捐款獻愛心,共募捐善款11萬多元。該同學於2010年3月發起並組織舉辦了以“一元錢、一瓶水、一份情”為主題的向西南旱區捐款捐水活動,經四川省電視台、四川省人民廣播電台、成都電視台、成都商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後在川內眾多中學引起了很大反響並得到積極回響,充分體現了當今中學生在困難面前敢於擔當、樂於奉獻的精神風貌,用心血與智慧譜寫了中學生慈善公益的新篇章。

在環保公益方面:該同學於2010年7月聯合成都高中生軟慈善聯盟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成都低碳論壇,並發表論文《低碳經濟與國際金融創新》,引起了中國環境保護協會、長江流域青少年生態環保社團聯盟、中國低碳樂活產業協會等組織的關注,後致力於在成都高中生中宣傳“慈善與環保”的理念,受到廣泛關注。該同學暑期調查報告《專訪中國南車集團資陽機車有限公司:循環經濟——現代企業的發展模式》獲校園假日文化建設一等獎,並面向廣大校團委、學生會幹部幹事作經驗交流,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中學生環保社團已經成為開展生態環保活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陣地,發揮好中學生環保社團在向中學生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積極作用至關重要。該同學作為一名中學生群體中環保公益的領軍者,集中體現了重視環保責任心是當代學校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在我國倡導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大環境下作為中學生應具有的時代精神的發揚者。

吳芃同學身上體現了一名當代中學生應具有的思想政治素養,一種樂觀坦然的生活態度,一種甘於奉獻的工作作風,一種勇於創新的時代精神,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他詮釋了作為一名中學生公益者的三種新實踐方式——文化公益、慈善公益、環保公益。在學生中,他無疑是一名值得同學們學習的好榜樣,他應當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公益之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