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庸鎮

特庸鎮

特庸鎮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鎮,原名北洋鎮,民國初期改為北洋,是淮鹽集散地,解放後改以抗日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是鑲嵌在黃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她東枕黃海,離射陽港僅30公里,南與鹽城機場隔水相望,西距204國道、新長鐵路、通榆運河僅有10公里,省道陳李線、擬建中的沿海大道縱貫全鎮,境內河網密布,水(海)陸空交通十分便捷,鎮域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4.4萬。

基本信息

城鎮綜述

特庸鎮特庸鎮
改革開放以來,特庸鎮充分發揮“歷史、區位、交通、資源”四大優勢,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以蠶桑生產為特色,名特基地為補充,適度糧棉、水產為依託的獨特農業發展新模式,2萬畝桑園如碧海,年產鮮繭4.5萬擔。特庸鎮是全國唯一的無病優質桑苗生產基地,年產千葉牌桑苗5億株,暢銷全國17個省市,“蠶桑之鄉”美譽大江南北。絲綢、服裝、建材、建築、醫藥、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等行業百舸爭流,競相發展。村村通公路,程控電話通戶率達85%,教育、衛生事業蒸蒸日上,社區服務齊全。射陽縣十大景點之一——1000餘年“銀杏將軍”象巨人屹立蠶桑之鄉,導航藍天雄鷹,集聚景觀人氣,昭示美好未來。

特色產業

特庸鎮特庸鎮
示範園位於王村、紅旗居委會,2008年2月規劃成立,目前雛形已基本形成,具體地址為:北至運豐河,南至十中溝,南北長3.5公里;西至特庸與盤灣分界線,東至地龍河,東西長3公里,計15742畝,其中桑園和苗圃地為1.1萬畝,蠶桑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園區現有人員162人,其中國中級技術人員23人,專業技術人員占總人數14%,另外常年招聘養繁桑蠶能手6千餘人。先後投入80萬元,修建了路、橋、溝、渠、涵洞等基礎設施,園區以養蠶和繁育優質桑種苗生產為主,主打“千葉牌”優質桑苗桑苗遠銷山東陝西內蒙吉林等全國10多個省市,“千葉牌”桑苗榮獲第七屆農業國際博覽會金獎。園區環境條件優越,遠離各級各類工業園,環境質量較好,森林覆蓋率達72%;園區內及四周有13條自然和人工骨幹河道,排灌十分便利;耕地以中性土壤為主,適合桑樹栽植及嫁接育苗。王村紅旗居委會地處特庸鎮中心,區位優勢明顯,陳李線機場路貫穿全境。特庸鎮有較長的栽桑養蠶歷史,有較高植養技術水平,並有射陽縣華宏絲綢有限公司射陽縣鹽江紡織公司等與其配套收購加工企業。

項目建設

特庸鎮特庸鎮
特庸鎮全面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重大項目突破年”和“兩提一擴”推進年要求,緊緊圍繞“項目立鎮、項目興鎮、項目富鎮”這一主題,突出機電產業集群,堅持走以工興鎮與全民創業相結合的路子,全力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成設的推進與組織力度,現已初步成效。已簽約投資一、二、三產業項目34個,其中:高效農業及其產業化項目7個,重點工業項目14個,服務業項目13個;11個規模企業已實施“兩提一擴”的項目9個。在14個重點工業項目中已建成投產的7個,分別為力源機械、華中機械、衛生材料、旭明服裝、建富建材及供銷食品;正在建設的3個,即由鹽城客商投資的6000萬元的華益電機上海客商投資5000萬元家紡和國榮電機項目。6月26日開工的4個項目,它們是躍進數控工具機、燦晨機電設備、金帥機電科技及高檔針織面料項目。服務業開的項目是在縣經洽會上籤約的10萬平米商住小區項目。華宏絲綢的華榮電機博瓦電機三瑞電機等規模企業均已實施“兩提一擴”工程。

新農村建設

特庸鎮特庸鎮
著力做特農業。一是壯大蠶桑產業。依託蠶桑特色,逐年擴大桑園基地的規模,力爭每年新拓和更新桑園5000畝以上,“十一五”期間,使全鎮桑園面積發展達到6萬畝以上;引進和更新桑園品種,提高桑園的產量和質量,使特庸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優質無病桑園基地。特庸鎮已規劃新拓桑5000畝,實現年產鮮繭10萬擔;實施萬畝銀杏複合項目,形成桑園林網;同時,新建1個桑苗專業市場,嫁接桑苗3億株以上,從規模上促農增收。二是實施高效農業。從轉變增長方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入手,逐步改變特庸鎮大而不強、特而不優的農業產業狀況,大力推廣和發展設施農業,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基地,實現“一村一品”。特庸鎮重點建設十萬隻蛋禽基地、千隻毛兔基地、千畝養殖基地、千畝蔬菜基地和百畝苗木基地等五大高效農業基地建設,實現農業多元化發展。三是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實現農業產業化,我鎮將“強龍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號工程來抓,培大育強一批骨幹型、成長型、出口型的農業龍頭企業,打破產業延伸瓶頸,形成一批農產品加工的優勢產業群體。重點以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華宏絲綢公司為龍頭,拉長蠶桑產業鏈條,“十一五”期間,力爭將華宏絲綢打造成帶動蠶桑基地6萬畝、年銷售超5億元、稅收1000萬元、二期分配1000萬元、農民從蠶桑業中增加收放4000元以上的集團型龍頭企業,爭創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並在全鎮真正形成蠶繭收烘繅絲並捻蠶絲被蠶沙生物肥等為集群的“龍”型經濟格局。

著力做富農民。始終突出富民優先,多途徑拓寬農民增收空間。一是發動全民創業。我鎮把農村工作的著力點放到培育農民創業精神、提高創業能力上來,加大農民的創業培訓,發動農村乾群投身創業,力爭民資投入五年翻二番,使民營經濟成為富民經濟。二是加大農業招商。引進和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農產品精加工企業、新型服務業,提高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動員農民以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轉參與龍頭企業的建設,成為新型農民。特庸鎮著力建設1個優質農產品集中加工區,新辦1個投入超500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以加工促種養、抓流通促生產、抓龍頭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新格局。三是搞活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收益分配”的原則,積極推行“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和二、三次利益分配”的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十一五”期間,特庸鎮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0個以上,逐步健全桑苗專業市場體系,組織好桑苗嫁接和銷售。並建設一支富民帶動能力強的農村經紀人隊伍,組織和發揮好他們在搞活農產品流通、帶動民眾增收、服務農村經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是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十一五”期間,每年轉移勞動力1000人,多方位、多渠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特庸鎮特庸鎮
新五件實事深入推進。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再增新里程。特庸鎮已於2007年就圓滿完成了70公里的農村公路建設任務,實現了“村村通”,通達率全縣第一。農村教育培訓工程再增新規模。建設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基地1個,培訓農民1500多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500多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900多人,農民創業培訓100多人。農民健康工程再增新亮點。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特庸鎮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2008年投入300多萬元,新建了衛生院病防樓,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加緊建設,醫療保障功能得到完善。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再增新面貌。圍繞“四清四無”、“四建四有”的目標,先後投入啟動資金13.5萬元,出動勞力近萬人次,清理草堆1500多個,填埋垃圾2500多噸,清理大中溝水面70多條計200多公里,挖垃圾塘5000多個,達到了預期的整治效果;投入16萬元,對淤積嚴重的民利大溝進行了疏浚;農村改水工作得到徹底解決,改廁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和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工程再增新特色。每年都邀請射陽縣清風藝術團淮劇團及鎮文藝小分隊多次在全鎮組織演出活動,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特庸鎮農村有線電視、調頻廣播“雙入戶”任務5000戶,已完成了70%以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