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運動

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19世紀中期由英國牛津大學部分教授發動的宗教復興運動。又稱書冊派運動。

牛津運動

正文

1833~1845年英國國教會(聖公會)內強調聖公會公教性的宗教復興運動。旨在抵制低派教會的自由主義傾向,提倡恢復17世紀高派教會特點。19世紀初,牛津大學學者紐曼、弗洛德、凱布勒、皮由茲等提出改革英國聖公會,強調聖公會的公教性,認為必須繼承“使徒統緒”,堅持以《公禱書》作為信仰和崇拜儀式的準則。在教義和禮儀方面,他們竭力謀求介於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中間路線,保持安立甘宗特點,避免世俗權力干涉教會。實質上是一種“安立甘公教運動”。運動以1833年凱布勒在牛津的《舉國離叛》講道為開端。弗洛德對運動也有重要影響,他主張恢復公教會各種習俗,如禁食、懺悔、教士獨身、隱修、尊敬聖徒等。1833年紐曼發起刊行《時代書冊》,先後共出90種,其中23種為紐曼所著,故該運動又稱書冊派運動。1841年紐曼在第90號書冊中完全以天主教觀點解釋英國國教會的《三十九條信綱》,在內部引起爭論。1843年紐曼退出領導,並和其他一些成員於1845年改宗天主教。以後,運動由皮由茲領導,他繼續全力推動安立甘公教運動,並堅持提倡恢復傳統教義和高派禮儀,故有崇禮派之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