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德節

爾德節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在我國新疆地區,開齋節稱肉孜節。

基本信息

爾德節

開齋節是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全等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節日,
也是我國回族人民的年節。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在我國新疆地區,開齋節稱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為“齋戒”;有的民族稱開齋節為“爾德節”

(圖)爾德節爾德節
(圖)爾德節爾德節

穆斯林的兩大節日來歷

 

 先知穆聖(祈主福安之)遷移到麥地那時﹐定為伊斯蘭曆第一年(公元622年)。

穆聖詢問輔士們(當地歸信伊斯蘭的新穆斯林﹐稱輔士﹔跟隨穆聖從麥加遷移來的穆斯林稱為遷士)﹐當地人有什麼節日。

(圖)爾德節爾德節

他們回答說﹐麥地那人的傳統﹐每年有兩次狂歡節﹐主要是飲宴歌舞作樂。

先知穆聖說﹐這個習慣要革除﹐他說﹕“這兩個狂歡日應當取消﹐真主為我們規定了兩個更好的節日﹕爾德-費特勒和爾德-艾德哈。”

從那以後﹐這兩大節日成為穆斯林社會的定製﹐每年按期舉行隆重慶祝﹐慶祝的形式根據聖訓指導以會禮為主要內容﹐讚頌真主﹐穆斯林互相聯誼和歡慶。

爾德-費特勒就是“開齋節”﹐亦稱“爾德節”﹔爾德-艾德哈就是宰牲節﹐亦稱“古爾邦節”。

穆斯林相見﹐以“爾德節吉祥﹗”(爾德.穆巴拉克)互相拿手祝賀。

爾德-費特勒的正日子是伊斯蘭曆十月(沙瓦爾月)初一﹐正是齋月(萊麥丹月)結束後的一天。

開齋節也是感恩節﹐感謝真主在萊麥丹月中的恩典﹐男女穆民們為真主守了一個整月的齋戒﹐信仰和精神都有巨大收穫﹐心目清新﹐精神煥發。

這一天﹐一大早起身後﹐各家都做好參加集會的準備﹐聚會在一起禮爾德拜功﹐會見親友﹐互相祝賀。

爾德-艾德哈是在伊斯蘭曆十二月(祖爾喜嘉月)的初十日。

(圖)爾德節爾德節

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大會禮和宰牲﹐所以也稱為“宰牲節”。

宰牲節是紀念先知易卜拉欣和他的兒子易司馬儀得到真主命令﹐要父親宰兒子奉獻真主。 父子遵從主命﹐在即將行刀之際﹐真主派遣天使牽來一隻羊代為犧牲。

這個事件中包含敬畏真主和孝順父親雙重意義﹐因此又稱作“忠孝節”﹐成為歷代鼓勵伊斯蘭信士敬畏真主孝順父母的榜樣。

這個節日與每年一度的朝覲沒有聯繫﹐對世界各地廣大穆斯林來說只是一個重要的單獨節日﹐但在麥加朝覲聖地﹐這個日子正在朝覲結束的時期﹐所以在麥加連為朝覲的內容一部分。  

 二﹑兩大節日的禮儀  

(圖)爾德節爾德節

 根據聖訓(先知穆聖的指導)和聖行(先知穆聖的示範行為)﹐以上這兩大節日的禮儀類似﹐包括以下十二個內容﹕1﹑黎明前起床。

2﹑作晨禮。 

 3﹑為參加節日活動在家中做各種準備。

4﹑晨禮之後做大淨﹐舉意為爾德節全身沐浴。 

 5﹑刷牙。 

 6﹑穿上最好的衣服﹐如無新衣﹐選家中最乾淨的衣服穿上。

7﹑吃早餐。開齋節﹐儘早吃一口食物﹐有“忙食一物”的聖行﹐表示對真主感恩﹔宰牲節﹐則一般用早餐。8﹑交納開齋捐﹐亦稱“麥子錢”﹐只限於開齋節﹐是經濟有條件的人幫助貧苦人的救助餐費。

9﹑儘早離開家去會禮的場所。 

 10﹑如果天氣晴朗﹐會禮一般在露天空地舉行﹔如果是下雨天﹐可以在室內。 

(圖)爾德節爾德節

 11﹑在走向禮拜地點的路上﹐口中持續念頌讚主贊聖詞﹐直到禮拜開始。

12﹑禮拜結束後﹐返回家時走另一條路。  

 三﹑會禮儀式

兩大節日的最突出共同點是集體大會禮﹐稱作“節日禮拜”﹐屬於“當然”的性質﹐不如日常“主命”拜功那樣必須﹐一般在全市最大清真寺或郊外露天空地舉行。根據歷史記載﹐先知穆聖在世時﹐穆聖鼓勵穆斯林全家男女老幼都在一大早趕到聚會禮拜的空地﹐由穆聖親自領拜。 禮拜之後﹐穆聖給大家講臥爾茲﹐臥爾茲之後禮儀正式結束﹐眾人互相擁抱和拿手﹐互致祝賀詞﹐給兒童贈送禮品﹐培養穆斯林下一代的穩麥感情。節日禮拜只有兩個單元的禮拜儀式﹐跟隨伊瑪目集體一致叩拜﹐其中比平常拜功增加六次大讚詞(真主至大)﹐也有教法學家堅持應增加十三次大讚詞。禮拜在先﹐臥爾茲在後。

節日禮拜很簡短﹐臥爾茲也很短﹐但必須突出最重要的內容﹐每年兩次重申每個穆斯林對真主敬拜的天命責任﹐然後是對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勸人行善﹐止人作惡﹐維護穆斯林社會團結與互助的精神﹐共同努力創建和諧與穩定的社會。

四﹑普天同慶  

 在爾德節當天的會禮儀式之後﹐在穆斯林國家連續慶祝三天﹐各家團聚和家庭之間互訪﹐邀請鄰居和親友﹐包括非穆斯林朋友參加聚會和聚餐﹐全民同慶﹐皆大歡喜。

在宰牲節﹐會禮之後舉行宰牲儀式。 經濟條件寬裕的家庭出資宰牲﹐一般用綿羊﹑山羊﹑牛或駱駝。

小牲口如羊﹐一家負擔最少一隻﹔而大牲口﹐如牛或駱駝﹐可以由七家合資共同負擔。

(圖)爾德節爾德節

所得鮮肉稱為尊貴的“古爾邦肉”﹐應分成三份﹐一份自家享用﹐一份饋送親友﹐一份分送給貧苦人家。

以上是伊斯蘭兩大節日的基本內容﹐是對真主崇拜與感恩﹐聯絡和鞏固穆斯林社會純真感情﹐普天同慶﹐提高文明。 伊斯蘭的節日不是來自民間傳說或歷經演變的結果﹐貴齋月和節日是來自真主的命令﹐節日儀式是穆聖的定製﹐形成全世界穆斯林共同的生活方式。

儀式形式和詳細規則都記錄在多種聖訓集和伊斯蘭功修法制中﹐凡是穆斯林社會一律不容許任意更改﹐尤其節日的主要內容﹐如大會禮﹐拜後臥爾茲和表示忠孝的宰牲。

有些生活在非穆斯林國家的穆斯林少數民族受到世俗社會的影響或政治壓迫﹐試圖把伊斯蘭的兩大節日改變為世俗的“民族文化節日”﹐取消敬拜真主的內容﹐而改為吃喝茶話會以及歌舞表演﹐這是違背主命與聖道的異端行為﹐引導對伊斯蘭背叛﹐真正的穆斯林應當抵制。

“爾德”

爾德詞解----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節日”的意思.

開齋節(希吉來歷九月),

(圖)爾德節爾德節

被視為一年中最尊貴的吉慶之月、和平之月
據傳安拉在這個月頒降了將人們引向正道的《古蘭經》。
凡是在這個月裡做一件善事,就可獲得安拉成倍的報答。
因此,凡符合條件的穆斯林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
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面定,
見月牙兒就入齋,
通常以兩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見為準,
然後本坊的阿訇宣布人齋。

狹義的齋戒要求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吃飽喝足。
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
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房事。
斷絕一切飲食,
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
都不能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

(圖)爾德節爾德節

在齋戒期間,平時抽菸的人必須戒掉。
這樣,封齋使回族逐步養成了堅韌、剛強、廉潔的美德。
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感到白天不吃不喝對身體健康和生產勞動都不利,
不少人已自覺地放棄了白天封齋的習慣。

廣義的齋戒要求人們不吃不喝,
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
對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節制,
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飲食,挨飢餓,
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
也是不完美的。
經過一個月的封齋,月終望見了新月,意味著齋期結束,
回族民眾自然歡欣鼓舞,都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開齋節的到來。
在節日會禮前,回族民眾都履行交納課稅的義務,
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菲土爾”錢。
回族民眾一般都自己願意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就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開齋節要過三天,

(圖)爾德節爾德節

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
家家戶戶早早起來打掃清潔,
成年回族人個個都要洗大淨,

沐浴淨身,男女老少都要把臉洗乾淨,頭梳整齊,
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
早上八點以後,回族民眾腋下夾一個小毯氈,
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
當何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民眾鋪下毯子和拜毛,脫下鞋子,
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這種會禮規模之龐大,形式之莊嚴,氣氛之隆重重,令人驚嘆不已。
哪怕颳風下雨,他們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

禮拜後,回族民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訇帶領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花花等,
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

(圖)爾德節爾德節

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有的回族青年男女還特地選定這個佳節辦婚事。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
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
除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參加各種娛樂活動。

全世界穆斯林的節日---爾德節,又稱開齋節。在西安,開齋節是回族民眾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這時候,回民坊上張燈結彩,各家各戶打掃衛生,走親訪友互相慶賀開齋,到了開齋節的這天,男性穆斯林都要去清真寺去做會禮,女人們在家做好多好吃的,孩子們是最高興的,除了穿新衣,還有家裡的長輩,朋友給的“紅包”。

節日時段

古爾邦節是宗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伊斯蘭教使用的曆法,分太陽曆和太陰曆,太陽曆用於農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與公曆基本相同。太陰曆用於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輪迴總相差十來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曆的元年元旦。由於古爾邦節與肉孜節的日期與公曆之間的差異,使這些年節有時候是在冬天,有時候卻又是夏天。季節不同,節慶的色彩也不同,這就使得年節也異常的多彩。

節日傳說

古爾邦節起源於一個伊斯蘭教故事:真主為了考驗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誠,在夜裡降夢給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照辦了。在他要用刀子害斷親生兒子伊斯瑪儀的喉管時,真主便派使者用一隻黑頭綿羊替代了伊斯瑪儀。因為有此淵源,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隻羊,有的還宰牛、駱駝、馬,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家裡實在太窮的也得宰殺一隻雞。但是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現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了。

節日歷史

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又稱宰牲節(‘Id al-Adha),與開齋節、聖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系阿拉伯語“爾德·艾祖哈”的意譯,亦稱古爾邦節(‘Id al-Qurban)。“古爾邦”意為“獻祭”、“獻牲”,為朝覲功課的主要儀式之一。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又稱“忠孝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即朝覲期的最後一天。古爾邦節的宰牲,起源於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傳說。易卜拉欣獨尊安拉並無比忠誠,他常以大量牛、羊、駱駝作為犧牲獻禮,人們對他無私的虔誠行為大惑不解。易卜拉欣當眾鄭重表示,倘若安拉降示命令,即使以愛子伊斯瑪儀做犧牲,他也決不痛惜。安拉為了考驗易卜拉欣的忠誠,幾次在夢境中默示他履行諾言。於是他先向愛子伊斯瑪儀說明原委,並帶他去麥加城米納山谷,準備宰愛子以示對安拉忠誠。途中,惡魔易卜劣廝幾次出現,教唆伊斯瑪儀抗命和逃走,伊斯瑪儀拒絕魔鬼的誘惑,憤怒地抓起石塊擊向惡魔,最後順從地躺在地上,遵從主命和其父的善舉。正當易卜拉欣舉刀時,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臨,送來一隻黑頭羝羊以代替犧牲。安拉並默示:“‘易卜拉欣啊!你確已證實那個夢了。’我必定要這樣報酬行善的人們。這確是明顯的考驗。”(《古蘭經》37:104~106)。為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了這一傳統,列為朝覲功課禮儀之一。教法規定;凡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禮儀。朝覲者在12月10日舉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12日,期限為3天。超逾期限,宰牲無效。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時,真主降示:“我確已賜你多福,故你應當為你的主而禮拜,並宰犧牲”(《古蘭經》108:1~2)。穆罕默德順主命,效發易卜拉欣宰牲獻祭,於伊斯蘭教曆2年(633)12月10日定製會禮,即今宰牲節。宰牲與朝覲同義,目的為求接近真主。

(圖)爾德節爾德節

節日儀式

宰牲節主要儀式有;
(1)會禮。會聚於中心寺或郊野,舉行盛大的會禮儀式和慶祝活動。世界各地穆斯林,每年逢此日,戒食半日,俟會禮後進食。
(2)朝覲者於12月10日晨射石並舉行會禮後,在麥加附近的米納山谷宰牲。各地穆斯林於節日前備牲,所宰之牲必須健壯,牲為駱駝、牛、羊3種,大戶用駝,中戶用牛,小戶用羊,無力宰牲者免。羊為1人1隻,牛為7人1頭,駝同於牛。宰牲肉分為三份,一份留為自用,一份饋贈親友,1份施散窮人。宰牲時必須高念“泰克比爾”(Takbir,即真主至大),宰牲方為有效。教法定為“穆斯泰哈卜”(Mustahabb,即可嘉聖行)。
中國新疆地區突厥語系及其他語種的各族穆斯林特別重視此節日。是日皆盛裝參加會禮,宰牲宴請親友、賓客,並與前來祝賀節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起,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聯歡,歡慶歌舞延續數日,故稱為“大爾德”(a1-‘Id al-kabir,即大節日)。通用漢語的穆斯林,是日盛裝赴寺會禮,家中薰香,有條件者宰牲宴請親友,游墳誦經,緬懷先人。有的地區穆斯林還於節日前齋戒10日,與萊麥丹月30天齋相比,少其2/3,故有“小爾德”(al-'Id al-Saghir,即小節日)之稱。這一節日,已成為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民族節日。

節日習俗

又叫宰牲節、庫爾班節、爾德節等,是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全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也稱“爾德·艾祖哈”。“爾德”的意思是節日,“古爾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獻牲”之意。因此通常把這一節日的名稱漢譯為“宰牲節”,即宰牲獻祭的節日。在我國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將其音譯為“庫爾班節”。古爾邦節的時間定在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十日。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乾乾淨淨,忙著精製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繽紛的傘棚、布棚、布帳、夾板房內,鋪設著各式各樣的木桌、板車、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備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節日期間還舉行叼羊、賽馬、摔跤等比賽活動。

節日內容

古爾邦節準備臨近古爾邦節的時候,家家戶戶的主婦就忙碌起來了,她們要製作大量的油炸饊子和各種精美點心,為節日期間來家裡賀節的親朋好友和遠方的來客準備好充足的美食。盛大的節日也是主婦們的手藝與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競賽。
古爾邦為阿拉伯語,意為“犧牲”、“獻牲”,故回族學者將古爾邦節意譯為宰性節,也有譯為“忠孝節”的。該節起源於一個伊斯蘭教故事:真主為了考驗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誠,在夜裡降夢給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照辦了。在他要用刀子害斷親生兒子伊斯瑪儀的喉管時,真主便派使者用一隻黑頭綿羊替代了伊斯瑪儀。因為有此淵源,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隻羊,有的還宰牛、駱駝、馬(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家裡實在太窮的也得宰殺一隻雞。但是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現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了。古爾邦節期間大家都要相互串門賀節,每到一戶,主人必會為客人端上來一盤清燉大塊羊肉,而客人即吃得再飽,也得嘗嘗主人家的羊肉。親朋好友相聚,視歌舞為飯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就會彈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處是一派歡樂的景象。
大聚禮之後,各家各戶都要到墓地去祈禱,懷念並祝福死去的親人。

(圖)爾德節爾德節

古爾邦節這一天清晨的禮拜,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禮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當地的禮拜寺參加聚禮,場面蔚為壯觀。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禮,聚禮之後,樂師們登上艾提尕爾清真大寺的門頂,敲起納格拉(鐵殼鼓),吹起蘇奈依(嗩吶),大寺前廣場上的男子們就跳起了熱情奔放的薩滿舞。

伊斯蘭教使用的曆法

伊斯蘭教使用的曆法,分太陽曆和太陰曆,太陽曆用於農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與公曆基本相同。太陰曆用於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輪迴總相差十來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曆的元年元旦,古爾邦節是宗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肉孜節在齋月結束後的第二天、古爾邦節前七十天。由於古爾邦節與肉孜節的日期與公曆之間的差異,使這些年節有時候是在冬天,有時候卻又是夏天。季節不同,節慶的色彩也不同,這就使得年節也異常的多彩。

(圖)爾德節爾德節

 

 維族古爾邦節習俗

古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宰牲"或"血祭"。
古爾邦節前, 人們要做各種準備特別是作為"獻牲"的牲畜要預先買好。節日的早晨,人們進行沐浴全身的“大淨”,然後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聚禮之後,人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殺牲血祭。至於是宰牛殺羊還是殺雞殺鵝,這由各家的經濟實力來決定。通常人們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塊大塊的連骨肉燉到鍋里之後男子們才開始互相拜節,婦女們則留在家裡燉肉和擺上節日食品,燒茶等,準備迎接客人。節日的第一天,首先給在近期內發生過喪葬等家難的鄉親拜節,表示慰問,其次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再次,就是給近鄰和長者拜節。在這種禮節性的拜節活動中,除了給夫妻雙方的老人拜節是夫妻同去之外,其他的拜節活動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開進行。在維吾爾民間禮俗中,一般是不允許男女混雜的。
這之後,才是同輩的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大家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要共餐痛飲,吹拉彈唱一起娛樂。維吾爾民間的拜節是維吾爾人增強社會聯繫,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爾德節爾德節

回族古爾邦節習俗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爾德節”。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這個節日屬於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範圍。伊斯蘭教規定,教歷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麥加朝聖,朝覲的最後一天,開始舉行慶祝活動。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相傳,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後,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
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從那以後,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說的“古爾邦”的來歷。
我國回族人民的古爾邦節,就是根據這一宗教來歷內容,長期發展演變的一種傳統的民族節日:有多重複合的內容,已與單純的宗教節日有了很大的區別,而且主要內容已不再是宗教內容。現在我國回族人民不論信教與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習慣,歡度古爾邦節。規模一般較大,多以村、鄉、鎮、巷等為單位進行,有的地方按照傳統習慣要過三天,有的地方只過一天。

(圖)爾德節爾德節

節前打掃室內外衛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戶戶在節前都要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孩子們換上節日的服裝,歡樂地奔跳。
節日拂曉,沐浴淨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回族當中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當不了月回回,總得當個年回回。”這話的意思是,無論多忙,這一年一度的會禮和慶祝活動要參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風俗習慣,那么,你也得隨俗。
古爾邦節的會禮和開齋節一樣,非常隆重。大家歡聚一堂,由阿訇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個大的鄉鎮舉行,可謂人山人海,多而不亂。在聚禮中,大家要回憶這一年當中做過哪些錯事,犯過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講“瓦爾茲”,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後大家互道“色倆目”問好。
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我國穆斯林在齋月吃肉、在古爾邦節宰牲的這種習俗,過去是普通中國人所詫異的,而對伊斯蘭教義有正確認識的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特別點出這兩件事,說是“食肉作齋,以殺牲為功德”。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
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遊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新疆農村一般還舉行叼羊、對唱等活動,對唱時,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特別愛唱《花兒與少年》等歌曲。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裡唱“花兒”。
各地伊斯蘭教協會在古爾邦節,一般都要舉行招待會,邀請回族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參加。我國人民政府還明文規定,古爾邦節給回民放假一天,並給城鎮戶增供羊肉、香油、優粉等,予以特殊照顧。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人還和回族民眾一起參加節日慶祝活動,暢敘情誼,祝賀回族節日幸福、快樂,增進了民族團結,給回族的傳統節日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