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記

燕喜亭記

因韓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記》而聞名於古今的燕喜亭位於連州城東北風景秀麗的燕喜山麓(即現連州中學所在地)。燕喜亭始建於唐代貞元年間(公元800年前後),為連州司戶參軍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文章全文

燕喜亭記燕喜亭記

燕喜亭記①

太原王弘中在連州,與學佛人景常、元慧游。異日,從二人者行於其居之後,丘荒之間,上高而望,得異處焉2。斬茅而嘉樹列,發石而清泉激,輦糞壤,燔椔翳3。卻立而視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窪者為池而缺者為洞4,若有鬼神異物陰來相之。自是,弘中與二人者晨往而夕忘歸焉,乃立屋以避風雨寒暑5。

既成,愈請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於古而顯於今,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謙受之谷”,瀑曰“振鷺之瀑”6,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黃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7,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時也;池曰“君子之池”,虛以鍾其美,盈以出其惡也8;泉之源曰“天澤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詩》所謂“魯侯燕喜”者頌也9。

於是州民之老,聞而相與觀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無與‘燕喜’者比。經營於其側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10。”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遺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貶秩而來11,次其道途所經,自藍田入商洛,涉淅、湍,臨漢水,升峴首以望方城12;出荊門,下岷江,過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13;繇郴逾嶺14,狖所家,魚龍所宮,極幽遐瑰詭之觀,宜其于山水飫聞而厭見也15。今其意乃若不足。傳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弘中之德,與其所好,可謂協矣。智以謀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儀於天朝也不遠矣16。遂刻石以記17。

說明: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篇記敘山水景物的作品,但細讀全篇,便知其不是以描摹山水風光為重點,而是借寫山水而寫人,是一種將山水遊記與頌體文章巧妙融合起來的散文樣式。

王弘中,名仲舒,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從吏部員外郎貶為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司戶參軍。王公在當時以德行、文章並佳而知名。他不肯阿附權貴,而體察民間疾苦,興利除害,革除弊政,為時人所敬重。韓愈與他交往多年,兩度為其部屬,對他素懷敬仰之情,交誼深厚。此時兩人同貶於一地(唐時陽山為連州屬邑)。文章從王弘中一日與景常、元慧在他住所背后土丘荒野間發現一處不同尋常的地方開始,記述了燕喜亭風景區被發現、修建的過程和其優美奇特的瑰麗景致。但作者在這裡並不是單純以大自然和風景建築作描述的對象,而是通過記敘刻畫景物,稱頌王弘中有仁有智的君子之德,將兩者契合無間地結合在一起,以山水精華映襯出人物的高尚品德。並且預祝他不久將會重返京城,成為朝中群臣表率。認真考查一番王公的處境以及作者跟他的友情,就會了解這不是那種庸俗頌揚或者虛偽的應酬,而是出於一種真摯的相知、同情和敬佩。

注釋

①《燕喜亭記》,朱子《考異》:“燕或作宴。” 廖本題註:“王弘中,名仲舒,自吏部員外郎貶連州司戶參軍。亭在連州,公為陽山令時作。陽山,連之屬邑雲。” 洪興祖《韓子年譜》:貞元二十年,“公在連州有王弘中《燕喜亭記》。” 方崧卿記此《記》石本云:“亭在連山郡城北之五里惠宗寺後(按:亭在今連州城東),蓋景常、元惠者昔居於此也。碑已四刻,然猶故本也。碑後題云:‘唐貞元二十年,會昌五年、宋鹹平六年、康定二年四立石。”

2 異處:風景奇特的地方。異,奇異、特殊。

3 《爾雅·釋訓》:“輦,運也。”燔:焚燒。孫汝聽云:“《詩》:‘作之屏之,其椔其翳’。注曰:‘木立死曰椔,自斃曰翳。’”

4 卻立:後退幾步站著。 突然:凸出的樣子。 魏懷忠云:“呀,張口貌。”窪者:低洼的地方。

5 以上言亭之得地與建造。

6 孫汝聽云:“《書》:‘滿招損,謙受益。’眾水所赴,故云受謙。”按:孫注“受謙”,當依正文作“謙受”。 孫汝聽云:“《詩》:‘振振鷺,鷺于飛。’振振,群飛貌。”按:文中振鷺,以鷺之潔白喻瀑之潔白而清澈。

7 孫汝聽云:“秩秩,有常德也。”按:《詩》:“秩秩斯乾,幽幽南山。”《毛傳》:“秩,流行也。”鄭玄箋:“喻宣王之德如澗水之源秩秩流出,無極巳也。”

8 鍾:聚集。 惡:穢濁也。

9 燕喜:同“宴喜”,宴飲喜悅。《詩》:“魯侯燕喜,令妻壽母。” 以上言亭之得名。

10 莫直:比不上。直,通“值”。

11 貶秩:降級。秩,官吏的品級第次。

12 藍田:唐京兆府藍田縣,即今陝西藍田縣。 商洛:漢置商縣,隋改為商洛,縣治在今陝西商縣東。 淅、湍:淅水、湍水,均在今河南省西南部。 漢水:源出陝西,流經鄂北多縣,至漢陽匯入長江。 “升峴首”句:峴首,山名,今稱峴山,在今湖北襄陽縣; 方城,山名,在今河南方城縣。此句謂登峴山北望中原也。

13 荊門:縣名,今湖北荊門縣。 祝充云:“岷,山名,江水所出。《書》:‘岷山導江。’”按:文中“岷江”謂長江也。洞庭:湖名,在湖南、湖北交界處。 湘水:即湘江,為湖南境內第一大河流。 衡山:山名,在湖南衡山縣北,是五嶽中的南嶽。

14 嶺:舊注南嶺。按:南嶺系湘、、粵、桂邊境一系列東北走向西南山脈之總稱,文中之“嶺”,當指“騎田嶺”。

15 飫聞:飽聞,謂所聞甚多。

16 羽儀:《易·漸》:“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舊時因以“羽儀”比喻被人尊重,可作為表率。

17 以上追敘王弘中貶秩南下歷程,點明作《記》旨意。

韓愈生平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御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鬥性強。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志》),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志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啟,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於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採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像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曆以來的平庸詩風。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注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賞析

何焯曰:“題固記其名文,是當行家語。得其剪裁之法,雖參入議論,仍不礙記事體矣。‘太原王弘中在連州’,突起,伏後半追敘。”“‘既成,愈請名之’至‘頌也’,此段敘致特有古意,非公無比。世得云:皆伏有弘中之德意。按:此評既使前後關鍵分明,又頌字乃美盛德之形容,正總攝得此一段,其非衍文明矣(《考異》疑頌字是衍文)。”

曾國藩曰:“柳公山水記,以峭削見奇,固非韓公所能比並。”

峻峰補評:文章格調清新爽麗,善用排比,層見錯出,迎接不暇,特別是他把人的愛好與道德修養協調一致,先寫主人所好,映襯主人之德,後寫主人之德,照應主人所好,追求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可謂匠心獨運,不讓他人,反映了韓愈一貫的儒家積極入世思想。

圖為祝枝山《燕喜亭記》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