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詩

燈謎詩

燈謎詩一般指在元宵節燈謎上的詩詞。

基本內容

【說明】
暖香塢中所制的燈謎,包括薛寶琴的《懷古絕句十首》在內,小說中都沒有交代謎底。看來,作者有所寄託,也只在詩句本身。
其一(薛寶釵
鏤檀鐫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

相關注釋

【注釋】
1.“鏤檀”二句——這是說謎底之物像一座玲瓏的寶塔,層層疊疊,但它並不是工匠用磚石壘砌起來的,而是天然生長的,看上去彷佛是檀、梓一類木雕。鐫,鑿,刻。
2.“雖是”二句——佛寺或寶塔檐角上懸有銅鈴,被風吹動時會發出聲音,現在說風雨過時它是不會響的。凡有關佛教的事物多稱“梵”。
其二(賈寶玉)
天上人間兩渺茫,琅玕節過謹提防。
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
【注釋】
1.“天上”句——說天上地下,相距遙遠。
2.琅玕——竹的代稱。琅玕\\,本是青色的玉石,藉以喻竹。
3.“鸞音”句——當仙界傳來音訊時就要注意了。這可能是指人的死去,亦即所謂仙逝。鸞、鶴,古代傳說為仙禽,乘鸞鶴表示登仙。凝睇,凝目注視。
4.唏噓——嘆息的聲音。上蒼——青天。
其三(林黛玉
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
主人指示風雲動,鰲背三山獨立名。
【注釋】
1.騄駬——亦作“騄耳”、“綠耳”,千里馬名,傳說為周穆王“八駿”之一。紫繩,指韁繩。
2.馳城逐塹——賓士過城池,跨越過溝渠。猙獰,兇猛,驃勇
3.“鰲背”句——俗稱狀元或第一名為“獨占鰲頭”。鰲背三山,古代傳說,見於《列子》:渤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隨波往來,天帝恐怕他們漂浮到西極去,就叫十五隻巨鰲(大海龜)來背著他們。又古時正月十五夜觀燈,京都中所搭起的燈山做鰲背神山形,上列千百種彩燈,亦稱鰲山。
【鑑賞】
寶釵的謎,前兩句的寓意也許是說她為人處處精細,層層設謀,但能八面玲瓏,不留痕跡;後兩句當是借用唐明皇與楊貴妃死別後,於風雨之中聞鈴悲感事,來說她與寶玉生離的。但小說中寶玉是主動棄寶釵出家,並無留戀之意,故反原意而用。又前寶釵“更香謎”(程高本之黛玉謎)中以“ 風雨”象徵人事變遷,則賈府經變故後,寶釵仍未聞“梵鈴聲”,或兼諷其終未醒悟“名利猶虛”(梵語所謂“色即是空”)的道理。這與後半部佚稿中“薛寶釵借詞含諷諫”而寶玉“已不可箴”的情節也是符合的。
寶玉的謎寓痛悼黛玉夭亡之意比較明顯。首句就用的是南唐李煜《浪淘沙》詞“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和白居易《長恨歌》“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中的詞語和意思,都是說男女死別。黛玉號“瀟湘妃子”,所以借“琅玕節”來點她。二十六回寫瀟湘館“鳳尾(竹葉)森森,龍吟(風吹竹聲)細細”,但到後半部卻景物全非,只見“落葉蕭蕭,寒煙漠漠”(脂評引佚稿中文字),一片荒涼,這也許就是“琅玕\\節過”的含義,所以後來寶玉要“對境悼顰兒”(七十九回脂評提到的佚稿中情節)。黛玉之死,佚稿中回目叫“證前緣”,所以借鸞鵲迎歸仙境為說。寶玉痛悼黛玉,據脂評說佚稿中亦有如《芙蓉女兒誄》那樣大段文字,我們深以不能讀到他“唏噓答上蒼”之詞為憾。
黛玉的謎中說千里馬奔騰馳突,有不可羈勒之勢,又忠於其主,嘯風踏雲悉聽指揮,當喻黛玉才情橫溢,口角鋒芒銳利無比,思想不受儒家禮教束縛,但對寶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聲名獨占鰲頭,是對她的贊語也是讖語,因為海上“鰲背三山”終究是無法尋求的,即《長恨歌》中所謂“山在虛無縹渺間”是也。既然她是名列蓬萊的“世外仙姝”,在人間也就沒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燈謎的寓意未必盡如我們上面所說的,但它有寓意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無疑的。(燈謎的謎底有人猜過,參見《懷古絕句十首》後所附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