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

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

我國的皮影一般分為武戲和文戲,內容大多是歷史或演義傳說。以前當節日或慶典活動時,皮影戲總是大出風頭,它是人們主要的娛樂形式之一。皮影戲的鼎盛時代雖然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她作為我國民間藝術的一處獨特劇種,演繹出了古樸厚重和繁花似錦的藝術景觀。燈盞頭碗碗腔起源於陝西省千陽縣南寨鎮南寨村,流傳於本縣及周邊的陝、甘兩省諸縣,它又名“千陽碗兒”,“燈盞腔”,“碗碗戲”,“燈盞子”,是因打擊樂器中使用燈盞頭器具而得名,多以皮影戲形式表演故又叫“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它是民間藝人采當地民歌小調、西府曲子、關中道情、方言小戲之長,與本地皮影亂彈結合而成的獨有劇種,其孕育、發展經過了200多年時間。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

皮影始於戰國,至西漢,皮影進入宮中。到了唐代,皮影剪刻日益精緻,敷色填彩,用作講史傳經。真正讓皮影成為百戲中的正劇,當在宋代。汴京皮影之盛,

..

宋代的《明道雜誌》、《夢粱錄》等著作均有描述。浙江皮影的興起與宋室南遷有關,大批京華藝人南下臨安偏都營生,北方的技藝與南方的文化融合,革新後的皮影在臨安大受青睞,並出現了一些著名藝人。 我國的皮影一般分為武戲和文戲,內容大多是歷史或演義傳說。以前當節日或慶典活動時,皮影戲總是大出風頭,它是人們主要的娛樂形式之一。皮影戲的鼎盛時代雖然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她作為我國民間藝術的一處獨特劇種,演繹出了古樸厚重和繁花似錦的藝術景觀。燈盞頭碗碗腔起源於陝西省千陽縣南寨鎮南寨村,流傳於本縣及周邊的陝、甘兩省諸縣,它又名“千陽碗兒”,“燈盞腔”,“碗碗戲”,“燈盞子”,是因打擊樂器中使用燈盞頭器具而得名,多以皮影戲形式表演故又叫“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它是民間藝人采當地民歌小調、西府曲子、關中道情、方言小戲之長,與本地皮影亂彈結合而成的獨有劇種,其孕育、發展經過了200多年時間。根據公認的首創班主年齡推算,該劇興於清乾隆50年前後,盛於民國,衰於“文革”。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屬板腔體戲曲聲腔體系。其板式有大板、二板、帶板、尖板、滾板等五種板式。除滾板無歡音外其餘各板均有歡苦音之分。音樂基本特點是清越出雅、細婉柔潤。歡音輕鬆歡快、喜悅,苦音哀婉雅綿、如泣如訴。唱句以十字句、七字句居多,自由句較少。唱腔多用喉及上齶發音,偶以鼻音揚至高八度拖唱尾,使唱腔抑揚頓挫,富於變化。叫板及拖腔中多用助詞和襯字如“安”、“咦”、“哎”、“啊”、“呀”等。其調式為徵調式和宮調式,定調為1=G或1=?bB。燈碗腔樂器有文武場面之分,武場面鑼鼓點及嗩吶曲牌與西路秦腔皮影基本相同,文場特色曲牌有開戲用的《開板》、對白中的《黑摸》、《黑揣》等。燈碗腔皮影戲演出時,一般一人挑線,4-6人奏樂,邊挑線、邊奏樂、邊唱,皮影人物生、醜、淨、旦齊全,皮影導具眾多,每箱約有人物導具100餘件,每班社6-7人。它自產生以來以藝術感染力和班社精幹、劇目多為民眾所樂道。
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的傳統劇本有100多本折,常演的有約50多本。這些劇本既有藝人創作的,也有從秦腔皮影劇本移植而來的。常演劇本多由演唱藝人熟記於心,脫口而出。劇目多取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歷史人物、地方掌故,其特點是情節複雜,故事曲折,人物形象性格突出,奇、巧、新,易傳易記易講。該劇種依存於民間習俗活動,有鮮明的祈祥納福、鎮宅辟邪的程式性音樂和劇目內容。 文場面器樂有大板胡、竹笛、月琴、二胡、嗩吶、海笛、馬號等;武場面有燈盞頭、連環板蓮花落)、平鼓、鐃鈸、手鑼、鉤鑼等。燈盞頭沿用古代生鐵鑄成的高腳菜油燈碗,用火澆紅後在食醋中淬出即可。蓮花落長10厘米,厚4厘米,取棗木製成,牛筋連繫。月琴形似中阮,共鳴箱用桐木製成八角形,琴桿棗木製;牛筋為弦,無品位,撥片撥弦演奏。 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代表藝人齊保魁1960年,受隴縣人民劇團邀請,傳授燈盞頭碗碗腔戲藝技,將該劇種搬上了大劇舞台,在寶雞地區戲劇調演中獲得好評和獎勵。“文革”中,以齊保魁為代表的藝人們大多在家參加勞動,這些民間藝人到了晚年,傳統戲開禁,但已無箱子,他們便懷揣快板,在勞動休息時為民眾說唱。

..

民間藝人齊保魁為繼承和傳播燈盞頭碗碗腔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代表劇目有《雙游獄》、《點紅燈》、《囊哉》、《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李太白撈月》、《金碗釵》、《五福堂》、《狀元祭塔》、《劉月禮吃麵》等。 燈盞頭碗碗腔演出200多年,很受當時千陽人的喜愛。和其他戲曲比較,它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土生土長,原汁原味,自娛自樂的原生態、自發性特徵;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民俗風情和欣賞習慣的地域性特徵;清新的音樂和婉轉的唱腔,明顯區別於本地秦腔、民歌曲子和道情,又有其相互影響的稀有性和多源性特徵;板式結構、班社組織等的簡約、質樸性特徵;以春祈秋報求平安,以廟會、節日禮俗活動為載體的程式性民俗特徵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是陝西省的稀有小戲劇種,研究它的發生、發展、直至目前瀕危滅絕的全過程,尋找其內外因素,對文藝民俗學、文藝發生學和文藝美學都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發掘、搶救、保護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豐富、完善、提高它的品位,弘揚它的風格,不僅是學術上的收穫、貢獻,而且對創新振興新中國的戲劇事業,對滿足當代人民民眾多元化的戲曲藝術消費也會產生積極的現實作用。

..

建國後,千陽縣文化館、千陽縣人民劇團、隴縣人民劇團,以及甘肅省靈台縣劇團先後投入數萬元資金,組建演出隊,移植和新排舞台劇燈碗腔戲多本。1982年至今,又零星投資數萬元組織專業人員對該劇種進行了資料方面的部分挖掘、收集、整理、搶救工作,並多次組隊參加寶雞市藝術節、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以及省、市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的採訪演出活動。2003年,千陽縣人民政府決定,計畫今後陸續投資20萬元,用於搶救工作,2004年已投資6000元。2003年,縣政府按照省長賈治邦同志的有關批示,將保護該劇種工作列入文化工作重點項目,並責成縣文化教育局制定了搶救該劇的三年工作規劃。2004年,成立了千陽縣搶救“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文教局局長王志忠同志擔任;副組長由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局長和文化館長、劇團團長擔任。2004年,縣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文化館)向市文化局申報了《陝西省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的列項報告》。南寨鎮人民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開展前期的準備工作。2005年還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歷史淵源

..

燈盞頭碗碗腔又名“千陽碗兒”,“燈盞腔”,“碗碗戲”,“燈盞子”,是因打擊樂器中使用燈盞頭器具而得名,它多以皮影戲形式表演故又稱“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其孕育、發展經過了200多年,根據公認的首創班主年齡推算,該劇興於清乾隆50年前後,盛於民國,衰於“文革”。它與當地的民歌、小調、地台社火、剪紙等有密切聯繫。

基本內容

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屬板腔體戲曲聲腔體系。其板式有大板、二板、帶板、尖板、滾板等五種板式。除滾板無歡音外其餘各板均有歡苦音之分。音樂基本特點是清越出雅、細婉柔潤。歡

..

音輕鬆歡快、喜悅,苦音哀婉雅綿、如泣如訴。唱句以十字句、七字句居多,自由句較少。唱腔多用喉及上齶發音,偶以鼻音揚至高八度拖唱尾,使唱腔抑揚頓挫,富於變化。叫板及拖腔中多用助詞和襯字如“安”、“咦”、“哎”、“啊”、“呀”等。其調式為徵調式和宮調式,定調為1=G或1=?bB。燈碗腔樂器有文武場面之分,武場面鑼鼓點及嗩吶曲牌與西路秦腔皮影基本相同,文場特色曲牌有開戲用的《開板》、對白中的《黑摸》、《黑揣》等。燈碗腔皮影戲演出時,一般一人挑線,4-6人奏樂,邊挑線、邊奏樂、邊唱,皮影人物生、醜、淨、旦齊全,皮影導具眾多,每箱約有人物導具100餘件,每班社6-7人。它自產生以來以藝術感染力和班社精幹、劇目多為民眾所樂道。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的傳統劇本有100多本折,常演的有50餘本。這些劇本既有藝人創作的,也有從秦腔皮影劇本移植而來的。常演劇本多由演唱藝人熟記於心,脫口而出。劇目多取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歷史人物、地方典故,其特點是情節複雜,故事曲折,人物形象性格突出,奇、巧、新,易傳易記易講。該劇種依存於民間習俗活動,有鮮明的祈祥納福、鎮宅辟邪的程式性音樂和劇目內容。

基本特徵

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演出200多年,很受千陽人的喜愛。和其他戲曲比較,它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土生土長,原汁原味,自娛自樂的原生態、自發性特徵;適應當代生產力水平,民俗風情和欣賞習慣的地域性特徵;清新的音樂和婉轉的唱腔,明顯區別於本地秦腔、民歌曲子和道情,又有其相互影響的稀有性和多源性特徵;板式結構、班社組織等的簡約、質樸性特徵;以春祈秋報求平安,以廟會、節日禮俗活動為載體的程式性民俗特徵。

..

相關器具及製品

文場面器樂有大板胡、竹笛、月琴、二胡、嗩吶、海笛、馬號等;武場面有燈盞頭、連環板(蓮花落)、平鼓、鐃鈸、手鑼、鉤鑼等。燈盞頭沿用古代生鐵鑄成的高腳菜油燈碗,直

..

徑10厘米左右高約5厘米,用火澆紅後在食醋中淬出即可。蓮花落長10厘米,厚4厘米,取棗木製成,牛筋連繫。月琴形似中阮,共鳴箱用桐木製成八角形,琴桿用棗木製成,牛筋為弦,無品位,撥片撥弦演奏;皮影、亮子等表演器具與西部皮影戲器具相同。

傳承譜系

1、齊保魁班
班首齊寶魁,男,1900年生,1984年去世。千陽縣南寨鎮南寨村農民。8歲喪母,10多歲就隨父親演出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20歲後,當兵1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重操演藝業至文革

..

前,唱碗碗戲40餘年。齊班長技藝嫻熟,口唱手挑,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唱腔別致,可唱50多本劇目,挑技為全縣之冠。上世紀50年代他購置新皮影箱,首創將現代戲《三世仇》搬上皮影亮子。1960年,受隴縣人民劇團邀請,傳授燈盞頭碗碗腔藝技,將該劇種搬上了大劇舞台,在寶雞地區戲劇調演中獲得好評和獎勵。晚年,傳統戲開禁,老人已無箱子,便致力於傳授燈碗腔技藝。
齊保魁為繼承、傳播燈盞頭碗碗腔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代表劇目有《雙游獄》、《點紅燈》、《囊哉》、《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李太白撈月》、《金碗釵》、《五福堂》、《狀元祭塔》、《劉月禮吃麵》等。
2、姚志一班
班主姚志一,男,生於1898年,卒於1964年。千陽縣張家塬鎮雙廟塬村姚家灣農民。一生酷愛燈影藝術,雙手舞動百萬兵,一口能唱男女聲,是縣西著名的抱本藝人(縣東以齊保魁為代表)。姚老略通文墨,看古典文學作品較多,且背誦了不少話本演義的詩句詞章。故演出的劇目詩文較多,配合燈碗腔的悅耳婉轉,更富有雅致的詩意和浪漫色彩。他的代表劇目有《苦節圖》、《蛟龍駒》等四十多本折。
3、張穆正班
班主張穆正,男,千陽縣南寨鎮閆家村農民,生年不詳,20世紀70年代去世,抱本兼挑線。字正腔圓,聲音洪亮,常演劇目30多本折,性格開朗,語言幽默,為鄉人所愛戴。
4、張同興
班主張同興,曾於張穆正班長同班演出,後單獨分出自組一班。抱本兼挑線,生年不詳,20世紀80年代去世。心中熟記劇本20多本折,並善根據演出需要,現編現唱若干小曲藝、小故事節目,為人機敏、性格豪爽、輕利重義、鄉人皆有口碑。
5、沙奴娃班
班主沙奴娃,男,千陽縣沙家坳鄉沙家嶺村農民。抱本兼笛子。20世紀70年代去世。笛子和抱本技藝超群,遠近聞名。常年演出劇目20多本折。本人家庭貧寒,不講吃穿、收費低廉,故年演出場次總在百場以上。傳說沙班長的道白多用方言,並創造性的穿插自編的快板,這些快板極為諧趣,很受鄉民喜愛。

..

主要價值

1、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是陝西省的稀有小戲劇種,研究它的發生、發展、直至目前瀕危滅絕的全過程,尋找其內外因素,對文藝民俗學、文藝發生學和文藝美學都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

2、發掘、搶救、保護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豐富、完善、提高它的品位,弘揚它的風格,不僅是學術上的收穫、貢獻,而且對創新振興新中國的戲劇事業,對滿足當代人民民眾多元化的戲曲藝術消費也會產生積極的現實作用。

瀕危狀況

從上世紀30年代的20多個演出班社,銳減到建國初的1個演出班社,“文革”期全部禁演。改革開放後,因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師承藝人紛紛離世,師承弟子演技不精,故原20多個班子,均改唱秦腔皮影。目前,能演出燈盞腔的藝人年齡均在60歲以上,總人數不足10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所唱出的燈碗腔也明顯變味。

..

保護計畫

建國後,千陽縣文化館、千陽縣人民劇團、隴縣人民劇團,以及甘肅省靈台縣劇團先後投入數萬元資金,組建演出隊,移植和新排舞台劇燈碗腔多本。1982年至今,又零星投資數萬元組織專業人員對該劇種進行了資料方面的部分挖掘、收集、整理、搶救工作,並多次組隊參加寶雞市藝術節、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以及中央、省、市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的採訪演出活動。2003年,千陽縣人民政府決定,計畫今後陸續投資20萬元,用於搶救工作,2004年已投資6000元。

..

一、主要保護內容
1、唱腔:燈碗腔唱腔中鼻音拖尾揚至高八度,叫板、拖腔中的感嘆詞及生、醜、淨、旦各行當的唱腔激越幽雅、細婉纏綿,掌握它的唱腔特點,演唱風格,學習演唱技巧,領會它獨特韻味是保護工作的首要內容。
2、板式:燈碗腔皮影戲的板式有大板、二六板、帶板、尖板及滾板等較完整,有其自身特徵,保護板式是保護該劇種的重要內容。
3、伴奏及樂器:伴奏樂器中的月琴音色渾厚純正,燈盞頭、連環板清脆響亮,它們與笛子、二胡等樂器交合一起給人以清新幽雅之美感。月琴、燈盞頭、連環板這些自製樂器的演奏技法有其獨到之處,學習掌握它的演奏方法、技巧是保護工作的又一重要內容。
4、藝人:燈碗腔皮影戲現存藝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需要在生活上進行救助,使他們有能力培養傳承人。
5、普查資料:對燈碗腔深入調查,錄音錄像記譜,挖掘傳承沿革民俗特徵等,對相關文字影像資料妥善保存是保護研究的基礎。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3年,縣政府按照代省長賈治邦同志的有關批示,將保護該劇種工作列入文化工作重點項目,並責成縣文化教育局制定了搶救該劇的三年工作規劃。

..

2、2004年,成立了千陽縣搶救“燈盞頭碗碗腔”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文教局局長王志中同志擔任;副組長由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局長和文化館長、劇團團長擔任。
3、2004年,縣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文化館)向市文化局申報了《陝西省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的列項報告》。

..

4、南寨鎮人民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開展前期的準備工作。
5、2006年成立了燈碗腔皮影戲專業演出隊,已投入演出。
三、十年保護目標
整理充實資料,挖掘燈碗腔板式體例。培訓人員,鞏固發展燈碗腔皮影戲,並將燈碗腔搬上大戲舞台。形成專業演出隊、業餘演出隊竟演局面,成為縣域文化支柱產業。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調查、整理資料,論證價值和特徵。建立完整的藝人檔案,編撰完整的保護資料。形成完整的錄像、文字資料。
2007年培訓人員,建立專業演出隊,購置設備,扶持其發展。專業演出隊堅持演出。
2008年創辦戲校,開展專業培訓,培養後備人才。由點及面,培訓藝人30-50名。
2009年出台鼓勵、支持皮影、木偶班社及大戲劇團演燈盞頭碗碗腔戲的政策。10餘班社及一大劇團演燈碗腔戲
2010年培育燈碗腔戲進市場,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各班社自主經營,自行發展的格局,使燈碗腔劇引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專業演出隊帶動,業餘演出隊競演該劇的局面。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健全以專家為顧問,主管領導負責的保護領導小組。

..

2、以文化館專業人員為骨幹,組建普查工作隊深入採訪調研。(已進入工作)
3、以南寨文化站為中心,建立燈碗腔藝術培訓班。
4、以南寨村藝人為主,組建燈碗腔皮影戲演出隊,常年排練該劇種劇目。(已開始排練)
5、繼續在電視、報紙、網上宣傳介紹燈盞腔藝術,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金支持該劇種發展。
6、創辦以燈碗腔培訓為主的專業戲校,培育後備人才。
7、通過支持現有班社常年開展演出活動為主要形式,培育縣內碗碗腔劇種演出市場。

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千陽縣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北部,關中平原西陲山區。具體位置介於東經106°56′15″—107°22′31″和北緯34°33′34″—34°56′56″之間,總面積996.46平方公里。東連本省鳳翔、麟遊縣,南接本省寶雞市,西鄰本省隴縣,北倚甘肅省靈台縣。縣城處千河谷地,距省會西安市200公里,至寶雞市區37公里。人口12.8萬,以漢族為主。
千陽縣地層屬華北區陝甘寧盆緣,地質構造為北部千山斷隆、南部吳岳地壘和中部千河地塹,構造變形及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地表屬渭北高原西部丘陵溝壑區。全縣海撥710—1545米,縣境內山嶺起伏,丘陵連綿,台原殘碎,谷川狹長,河溪湍急。年平均氣溫10.8℃,年降水量677毫米,全年無霜日190天,四季分明,自然災害頻繁,地域偏僻,礦藏少,以農為主,生活比較貧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