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俞五十九俞

熱俞五十九俞

熱俞五十九俞,出《素問·氣穴論》。即“熱病五十九穴”,指治熱病的五十九個腧穴。

熱俞五十九俞 熱俞五十九俞

《素問·水熱穴論》:“頭上五行(中行為督脈,傍四行為足太陽經),行五者,(中行為上星、囟會、前項、百會、後頂五穴;次兩傍二行各五穴為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又次兩傍二行各五穴為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共二十五穴)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風門),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上巨虛、下巨虛),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王冰注為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風門);氣街(氣沖)、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雲門、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等五十八穴。按文中“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說明髓空當有二穴,而王注髓空為腰俞,便少一穴。今據《素問·骨空論》:“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之文。擬補風府一穴,以合五十九俞之數。熱病五十九俞與五十九刺所含穴位不完全相同,但都是治療熱病的要穴。臨床可相互為用。參見五十九刺條。

熱俞(腧),治療熱病的腧穴,共 59 個腧穴(具體穴位數名,各家所載不盡相同)

《素問·氣穴論篇》云:“熱俞(腧)五十九穴。”

《素問·刺熱篇》:“(熱)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素問·水熱穴論篇》云:“治熱病五十九腧……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王冰注云:“頭上五行者,當中行謂上星、囪會、前頂、百會、後頂,次兩旁謂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又次兩旁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孔也。”)。大杼、膺腧、缺盆、背腧,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孔,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腧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王冰注云:“腧旁五者,謂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五穴,夾脊兩旁,各相去同身寸之三寸,並足太陽脈氣所發也。”)。

張介賓《類經二十一卷·針刺類三十九》注云:“膺俞,中府也。……背俞,風門也。……髃骨,即肩髃。……髓空,即腰俞。”

又,《靈樞·熱病》云:“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張介賓《類經二十一卷·針刺類四十》注云:“即太陽之少澤,少陽之關沖,陽明之商陽也。三陰俱在內側,即太陰之少商,厥陰之中沖,少陰之少沖也。左右共十二穴。),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囪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痏,音偉 wei,穴、穴位。

《類經二十一卷·針刺類四十》注云:“按:本篇所載者,熱病五十九俞也。前篇《水熱穴論》所載者,亦熱病五十九俞也。考二篇之異同,則惟百會、囪會、五處、承光、通天、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等十八穴相合,其餘皆異。然觀本篇所言者,多在四肢,蓋以寫熱之本也。《水熱穴論》所言者,多隨邪之所在,蓋以寫熱之標也。義自不同,各有取用。且本經《靈樞》在前,《素問》在後,後者所以補前之略耳,故皆謂之熱病五十九俞,非謬異也。今總計二篇之數,再加以上文所言胃胳、湧泉等穴,原不在五十九數之內者,凡十四穴,仍除去重複十八穴,則總得一百一十四穴,皆熱俞也,均不可廢。凡刺熱者,當總求二篇之義,各隨其宜而取用之,庶乎盡刺熱之善矣。”

馬蒔《靈樞注證發微》:“按:此與《素問·水熱穴論》中五十九穴不同,要知彼之五十九穴所以刺水病,而此則此熱病,病有不同,故穴因以異。成無己注《傷寒論》乃兩入之,蓋不考諸穴所在耳,既曰治傷寒,則當從《靈樞》,而不宜以治水之穴入矣。”

日人·丹波元簡《靈樞識》:“簡按:《甲乙》載本經及《水熱穴論》五十九俞云:‘按二經雖不同,皆瀉熱之要穴也。’乃與張之意符矣。馬云:‘彼之五十九穴所以刺水病,而此則此熱病,病有不同,故穴因以異。成無己注《傷寒論》乃兩入之,蓋不考諸穴所在耳。’考《水熱穴論》‘水俞五十七穴、熱俞五十九穴’極為分明,不知馬何因而有此說?成氏非失考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