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1569~1625)

熊廷弼(1569~1625)

熊廷弼(1569~1625),男,出生於1569年,明末軍事統帥。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少時家境貧寒。

熊廷弼(1569~1625)

正文

熊廷弼(1569~1625)明末軍事統帥。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刻苦強記。萬曆二十五年(1597)舉鄉試第一,次年中進士,授保定推官,盡釋被稅監王虎冤系獄者多人,並上撤礦疏,以能擢為監察御史。三十六年巡按遼東。面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特別是後金勢力興起,實行軍屯,繕垣建堡,按劾將吏,軍紀大振。上疏備陳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與巡撫楊鎬之議不和。不久督學於南直隸,以嚴明聲聞。四十七年,在與後金軍的薩爾滸之戰中,經略楊鎬指揮的號稱四十七萬大軍慘敗,從此明朝力量大衰,在遼東失去優勢,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戰後,經廷議,擢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楊鎬為遼東經略。其時開原、鐵嶺相繼失陷,瀋陽軍民紛紛逃奔。廷弼到任後,立斬逃將,督造軍器,修繕城堡,調兵遣將扼守各衝要地點,互為應援,守備大固。他還親巡瀋陽撫順,相度形勢,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策略以守為主,反對浪戰,並聯合朝鮮牽制後金,卓有成效,使後金軍不敢輕進。熹宗初立,以不進兵為言官所劾,上書自明,求罷,朝廷以袁應泰代。天啟元年(1621)後金破瀋陽,袁應泰死;不久遼陽又陷,震動京師。廷弼被召入朝,首建三方布置策:在廣寧(今遼寧北鎮)厚集步騎以牽制後金主力;在天津與登、萊(今山東蓬萊、掖縣)各設巡撫,置舟師,乘機入遼南;在山海關設經略,節制三方。遂進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駐山海關,復經略遼東軍務。朝廷同時擢王化貞為巡撫。二人一主戰,一主守,意見不和。王化貞擁重兵守廣寧,而廷弼則徒擁經略虛名,僅有數千軍士。化貞握重兵,不聽節制,以降敵明將作為內應,發動進攻,弄巧成拙,兵敗後棄廣寧退走。廷弼的方略難以實現,見大勢已去,隨之撤至關內,被下獄論死。魏忠賢指使閹黨袒護王化貞,委罪於廷弼,廷弼被殺,傳首九邊。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為明末突出的軍事統帥。崇禎時獲昭雪,謚襄愍。有《熊襄愍公集》。

配圖

熊廷弼(1569~1625)熊廷弼(1569~1625)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