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祥發國小

煙臺市祥發國小始建於2003年3月,位於煙臺市芝罘區北端,北臨大海,占地面積65畝,建築面積將近一萬平方米。嶄新的教學樓成“E”字形排列,是目前芝罘區規模最大的一所國小。學校現有語音室、微機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和圖書閱覽室等專用教室。在上級的關心和社會的大力扶持下,學校發展迅速,從最初的9個班、400餘名學生髮展到現在的32個教學班、近1600名學生。現有教職工77名,教師隊伍呈現兩個特色,一是年輕化,35歲以下的教師52人,占總人數的70 %;二是學歷高,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42人,專科32人,專科以上學歷占教師總數的97.4%,年輕化和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為學校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本信息

文化立校

自2003年建校以來,祥發國小一直堅持文化立校,積極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用經典為學生打好生命的底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做祖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和專家的科研論證,確定了“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為學生打好生命底色”的教育理念。誦讀經典詩文,不僅是文化的回歸,更重要的是道德的重建。走進中華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個結合

為把誦經典活動引向深入,學校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中華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的實驗,通過五年的探索和實踐,堅持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全面落實德行教育。主要做法是堅持做好“四個結合”:即把誦讀活動與德育教育、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親職教育四者密切結合起來。

一、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少先隊工作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把經典誦讀活動和少先隊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注重活動效果的同時,更注重活動的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展示的機會。抓住經典誦讀活動這一契機,通過開展比賽、展示、表演等形式,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同時增強誦讀比賽的趣味性,擴大活動的參與面,努力營造書聲琅琅的校園氛圍,積極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1、陣地活動 感悟經典

學校充分利用升旗儀式和紅領巾廣播對隊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真正發揮了其應有的教育作用。

古詩文的內容精煉,誦讀朗朗上口。對於小學生來說只有誦讀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理解其內涵並真正的落實在行動上使其成為習慣,這就需要學校的教育引領。因此,學校利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通過大隊輔導員的專題講話,對隊員進行明理、誠信、孝親、禮儀等教育。如通過引領隊員學習《弟子規》中的“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中的內容,給隊員講解其含義,指導隊員在生活中如何踐行《弟子規》的內容,並讓一些踐行較好的隊員,把自己的體驗在升旗儀式上進行交流,成為全校隊員學習的典範。如:3月15日是消費者權益日,大隊輔導員便通過孔子對待朋友的“與朋相交,言而有信”、對待自己的承諾“言必信,行必果”、對於無誠信之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評價等,對隊員進行誠信教育。這樣,通過國旗下的講話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並真正達到了德行教育的目的。

該校的紅領巾廣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各中隊來稿,有小記者的採訪,有新聞快報,還有互動天地,同時,利用中午紅領巾廣播的時間向全體隊員播放“忠、孝、禮、義、悌、信、廉、恥的有關知識,由隊員演講古代經典故事,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比如,我們以“孝”為主題,先後講過《黃香溫席》、《孟宗泣竹》、《郯子奉親》等故事,讓隊員體會到“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從國小會孝敬父母。通過學習《孝經》,讓隊員認識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隊員們很自覺地做到在校園裡不瘋打鬧,在校園外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避免自己受傷害,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通過多渠道的宣傳教育,使隊員們真正做到了與經典攜手。

3、參與實踐 體味經典

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我們倡導“科學育人,實踐育人”的理念,把學校西面的閒置水溝經過師生一年多的平整,開闢了實踐園,以實踐園為載體,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科學體驗實踐活動。學生以年級組為單位定期到實踐園進行勞動,在勞動中學生不但體驗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受,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一類古詩文的涵意,既體驗了生活,又學到了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愛護花草樹木、愛護自然環境的勞動教育。在收穫的季節,學生更體驗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的成功的喜悅。除此之外,學生還經常到實踐園觀察,到現場取材作畫、攝影,還有 的學生通過勞動體驗,寫下深刻的體會。實踐園不僅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收穫,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耐心、愛心和科學合作的探究精神,這也成為祥發國小思想道德建設的又一新亮點。

4、經典踐行 行為指引

針對“誦經典 揚美德”教育活動,本學期大隊部為每個級部都確立了一個德行教育主題,一年級禮儀教育、二年級孝心教育、三、四年級誠信教育、五年級愛心教育。各個級部有計畫、有安排、有做法。少先隊的小幹部們參與每一個計畫的制定,方案的落實,以及落實效果的檢查。每個級部的德行教育的重點並不是單一的,要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各項活動相結合,如學校少先隊本學期3-5月組織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動,各個級部根據本次活動主題制定了相應的教育主題:一年級感恩教師的教導、二年級感恩父母的養育、三年級感恩友情的幫助、四年級感恩自然的給予、五年級感恩社會的關愛。併合理利用各種節日的契機,將德行教育的內容貫穿於學生的日常生活,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完成教育任務。學校大隊部對主題活動的落實進行督促檢查,以信息反饋、觀摩、參與的形式了解活動情況。對於活動的效果,大隊部進行了全面的評價,評價由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以及大隊幹部平時的檢查相結合。並把檢查結果與年終評比掛鈎,確保活動的實效性,讓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日積月累的教育薰陶中不斷提高。

二、 開發校本課程

學校開展德行教育,注重學科滲透,把經典誦讀活動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積極開發校本課程。我們開發的校本課程包括以誦讀為主的校本教材,以吟唱、韻律操為主要形式的各種活動。

1、開發 《走進經典》為主題的校本教材

從2004年開始,學校三易其稿,自主編寫了一套符合學生年齡段特點的校本教材。一至五年級分別是:《蒙學啟智》、《童心養行》、《博學明理》、《智者低語》、《聖人語錄》,這5本書精選了《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孝經》《大學》《老子》《論語》等名句,對這些句子進行辨析,並與現代知識相融合。學校的具體做法是四個一活動:即(1)每早一讀:每天早晨上課前安排十分鐘進行誦讀;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個人讀、齊讀、男女對讀,拍手讀等形式。(2)每日一寫:利用中午時間,每天寫在田字格本上寫兩行與古詩文有關的內容。(3)每周一背:每周在黑板上寫好一首古詩,老師利用語文課的時間進行檢查。(4)每月一貼:充分利用班級櫥窗,每月更換一次,張貼學生的優秀作品:古詩配畫、書法作品、手抄報等。

學校每年給入學的一年級配備《弟子規》的吟誦光碟,利用每天晨讀的時間,學生伴隨著優美的古典音樂,在愉悅的環境中受到經典文化的薰陶,一年級上學期,學生都能輕鬆的背誦《弟子規》的全文。隨著年級的升高,每個班級配備適合的古詩詞吟誦光碟,學生在每天的誦讀中積累了大量的古詩文,還實行了“古詩考級制度”,即每背下30首為一級,也就是背下30首獲得一級證書,60首為二級證書,以此類推,背到300首為十級,期末學校統一組織檢查,根據背誦數量的多少,頒發相應的“古詩文背誦等級證書”,並且每班評選“古詩文背誦大王”,在期末結業典禮上頒發證書進行表揚。

2、編寫《詩韻悠悠 古詩詞吟唱集》

除了誦讀本年級的校本教材以外,每個年級同時以唐詩宋詞為輔,背誦吟唱相互調劑。另外,學校還嘗試編寫了《古詩詞吟唱集》。發動全體學生和家長蒐集有關吟唱古詩文的曲譜,然後由音樂教師統一列印,並且每個音樂教師至少創編一首古詩詞吟唱曲譜,最後裝訂成冊,結為《古詩詞吟唱集》,現在整理的第一集共蒐集了34首曲譜,並由音樂教師負責利用音樂課的時間每學期至少教會學生吟唱一首古詩詞。

3、創編《古詩文兒童韻律操》

為使活動的形式更靈活,學校自主創編了《古詩文韻律操》,創編《古詩文韻律操》是該校經典誦讀的特色。

學校充分利用大課間30分鐘的時間,設計與古詩文有關的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大課間活動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遊戲。課間遊戲以班級為單位,在指定地點,每班一個遊戲內容,並配上誦讀《弟子規》的韻律。在《童心是小鳥》的優美歌聲中,孩子們就像一隻只可愛的小鳥,在操場上盡情地做著自己喜愛的遊戲,寓教於樂,讓學生在遊戲中輕鬆學習古詩文。

第二部分是《古詩文韻律操》。《古詩文韻律操》共4節,並有隊形的變換。在蔚藍的海面上,火紅的太陽冉冉升起,並放射出金色的光芒,孩子們正像早晨8、9點鐘的太陽,在祖國溫暖的懷抱中茁壯成長。在悠揚的古典經文的吟唱中,孩子們模仿《鋤禾》的動作,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和李白一同《早發白帝城》,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和孟郊共唱《遊子吟》,表達“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之情。和孟浩然一同欣賞《春曉》,享受春天的美好。最後,全校學生變成五個方陣,在激昂的旋律中,孩子們時而歡聲雀躍,時而策馬揚鞭,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嚮往。

三、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

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日常教育的載體,學校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創設一個學生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良好環境,讓每面牆壁都會說話,打造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文化。

1、建立“德行教育大廳”

“德行教育大廳”以我國傳統的八德教育為主要內容,即“忠、悌、孝、信、禮、義、廉、恥”,在一樓圓廳的柱子中間分別懸掛著這八個大字,八根柱子分別噴繪與這八個字有關的意思和詩歌。在圓廳的櫥窗開闢兩個專欄,一個是“學生古詩文配畫”專欄,一個是“教師書畫”專欄,書寫的內容以古詩文為主,讓學生一走進教學大樓,就感受到一種濃濃的傳統文化的氛圍。

2、建立“古詩文走廊”

在學生從一樓到四樓走樓梯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時刻受到古文化的薰陶,在樓梯牆壁的瓷磚上畫上有關《弟子規》、《三字經》內容的圖畫,並配上文字,這項工作由美術老師指導愛好書畫的學生共同完成,讓學生也成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在瓷磚的上方,懸掛由學生繪畫、書寫的有關古詩文內容的作品,人人都參與,最後由班主任從中挑選出精品掛在牆壁上,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

3、建立“主題長廊”

學校A區一樓至四樓,每個樓層確立一個主題。一樓“養成教育長廊”,以《弟子規》為主要內容;二樓“孝親教育長廊”,以《孝經》為主要內容;三樓“誠信教育長廊”,以《大學》為主要內容;四樓“愛心教育長廊”,以《論語》為主要內容,另外,還有科技長廊、文化長廊、環保長廊、法制長廊,共八個長廊。這些詩文警句和圖片都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蒐集完成的。

4、建立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

各個班級充分利用黑板報、室外櫥窗等宣傳陣地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結合學校提出的“快樂讀書”的要求,建立“圖書角”,開闢“讀書專欄”,評選“讀書小明星”。結合學校提出的“一筆一畫寫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的要求,把寫字教學和教孩子怎樣做人結合起來,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每月更換學生的作品。

四、倡導親子共讀

親職教育是進行德行教育的重要途徑,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通過調查發現:有近一半的家庭沒有藏書,家長沒有讀書的習慣,家庭缺乏讀書的氛圍,於是學校開展了“我與經典同行、創和諧型家庭”親子共讀活動。我們請來家長代表和孩子們一起召開啟動儀式,由學生代表向全校師生髮出了倡議,由家長代表向全體學生家長宣讀了倡議書,在讀書活動中學校為每一位家長免費發放了一本《弟子規》,讓孩子和家長共同走進經典文化,把讀書活動推向了高潮。讀書活動開展以來,家長的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很多家長都說,學校的誦經典活動不僅教育了孩子,而且也教育了家長,以前有的家長很少帶孩子回老家看看父母,甚至有的夫妻經常為一點小事吵嘴,自從背誦了《弟子規》,整個家庭都在悄悄地發生改變,家長都在努力為孩子營造出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了健全的人格,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帶動了家長參與經典誦讀的熱情,達到了“學生成長、教師提高、學校發展、家庭與社會和諧”四者相互促進的共贏目標。自2006年6月以來,在該校先後召開了芝罘區“誦千古經文 做文明少年”教學現場會、“誦經典 揚美德”德育現場會、煙臺市校園文化建設研討會。在學校承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的實驗中,2007年我校在青州會議上做過經驗交流,並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優秀校園文化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